2024-06-25 14:58:29
摊开中国地图,以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为代表的中部六省,在地理位置上,起着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核心区位作用。可以说,中部是中国的“腰”,只有“腰板”直了,中国这个巨人才能走得正、走得稳,中国经济才能协调健康发展。
5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加快崛起的若干政策措施》,对这一重大战略决策作出进一步谋划部署。中部地区发展站到了更高起点上。
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其来有自
今年是中央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20周年。200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形成东中西互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同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实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本世纪之初,东南沿海蓬勃发展。对比之下,中部地区发展速度不那么理想。2001至2003年,中部六省GDP年均增速分别低于东部、西部地区1.8、0.4个百分点。从人均GDP看,中部六省从1980年全国平均水平的88%,下降到1990年的83%、2003年的75%。可以说,彼时中央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有其必然性。
2006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下发,要求将中部地区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三基地、一枢纽”的区域定位就此明晰。
此后,一系列利好中部地区发展的整体规划、实施意见和具体举措陆续出台,带动中部地区各领域各方面全面发展。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中部地区发展。2012年和2016年,分别出台了《关于大力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若干意见》《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2016—2025年)》等文件。2019年5月、202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两次主持召开座谈会,亲自擘画宏伟蓝图,扎实推动中部地区崛起。近年来,中部地区后发优势强劲迸发,“大国粮仓”根基夯得更实,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低碳发展的底色更浓,协同发展之路越走越宽,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升,中部地区加快崛起迎来新一轮高潮。
“三基地、一枢纽”战略定位,
中部地区崛起有底气
中部六省以全国约1/10的国土面积,承载了约1/4的人口数量,近年来经济总量稳定在全国21%以上。作为我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中部地区事关我国战略安全与稳定,在我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中部地区自古就是“大粮仓”。目前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中部就占了5个。2023年,中部六省粮食总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29.2%,超过东北三省一区26.6%的比重。河南、安徽还是粮食净调出省份。
中部地区矿产资源富集,化石能源储量大,清洁能源潜力大。比如,江西重稀土矿约占全国2/3,是我国乃至全球重要的有色、稀土资源基地。2023年,中部地区原煤产量约占全国1/3。山西智能化煤矿数量、非常规天然气产量以及风光发电装机容量都排在全国前列。
(一列火车从武汉长江大桥上驶过 肖艺九 摄 )
在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发展方面,中部六省各具特色。比如,湖北是光电子信息领域的佼佼者,光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在全国占比超过40%,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被誉为“中国光谷”。湖南在工程机械产业方面表现亮眼,工程机械产业规模已连续13年保持全国第一。在安徽,汽车产业被列为“首位产业”。今年1至4月,安徽汽车产量占全国比重超过10%,新能源汽车产量占全国比重超过11%。
在交通运输方面,中部地区强化交通运输枢纽功能,大力发展枢纽经济,加强与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重大发展战略的衔接联动。河南率先在全国建成米字形高铁网。江西成为全国首个所有设区市通时速350公里高铁的省份。湖南长沙4小时航空经济圈、省内两小时高铁通勤圈基本形成。如今,中部地区利用自身“居中”的区位优势和四通八达、便捷高效的综合交通网络,为东部产业转移、西部资源输出、南北经贸交流合作提供广阔通道。
中部地区崛起仍存弱项
首先是区域发展不平衡,中部六省有的发展快,有的发展慢。各省内部发展也不平衡,省会发展较快,而边远地区发展较慢。
中部六省竞相发展,一定程度上带来产业雷同、过度竞争、供应链配套能力不强等问题。在聚集国内外高端创新资源、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以及重大创新平台布局上,中部地区同东部地区相比还有差距。
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体量不大,也是一大问题。中部地区传统产业占比高,有的省份传统产业比重占七八成以上,传统产业盘子大且转型较为困难。
此外,尽管中部地区的区位优势比较明显,但还存在“通道经济”的现象,要素穿肠过,没有留下来。在吸引外来投资和承接产业转型上,中部地区还需要在软件和硬件等各个方面创造更好条件。
(在河南省驻马店市西平县,农机在麦田里穿梭 赵永涛 摄 )
在生态建设方面,由于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中部地区资源环境压力较大,环境设施欠账,历史遗留问题较多,大气污染防治和河湖水生态保护任务重,与美丽中国建设要求相比仍有差距。在粮食生产方面,中部地区粮食生产也受到耕地减少、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种粮收入低、经济发展水平低等各种因素制约。
从另一个层面看,短板弱点也恰恰是潜力所在。中部地区的区位、资源、环境禀赋得天独厚,挺起中部“脊梁”,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谱写中部地区崛起新篇章,前途依然光明。
发挥两大优势,
在更高起点上推动中部地区崛起
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充分发挥科教资源集聚的优势,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强原创性科技攻关。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做大做强实体经济,统筹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谋划布局未来产业。
中部六省科教资源集聚,有8.25万家高新技术企业,700多所高校,在校生占全国的30%。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占全国比重分别达27.3%和17.8%。要用足用好这一优势。一方面,强化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通过新技术、新材料赋能,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另一方面,重视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促进产学研融通创新,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中央政治局会议还强调,要发挥区位优势,加强现代化交通基础设施体系建设,促进要素高效自由便捷流动,更好融入服务新发展格局。
中部地区要实现崛起,一大关键就是真正将区位优势转化为打造内陆开放高地的胜势。一方面,中部地区要强化中部地区的大通道格局,建立健全区域内省际合作机制,提升区域协同发展水平,加强都市圈之间协调联动,更好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发展;另一方面,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全面清理纠正地方保护行为,推动各种生产力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更好参与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在发挥两大优势之外,中部地区在协同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低碳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大力提升粮食能源资源保障能力等方面也不可偏废,须持续发力。( 记者:徐宁)
责编:林洁
一审:林洁
二审:郑旋
三审:李伟锋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