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客户端 2024-06-26 15:52:26
文/樊明雪
安乡范仲淹读书台有两张名片:一张是“书台夜雨”,它是“安乡八景”之一,是范仲淹给安乡留下的寒窗苦读的文化风景地标;另一张是康熙皇帝送给读书台的御匾“济世良相”,这是皇帝老儿为范仲淹在安乡立志“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而颁发的终身成就奖,也是为中国封建社会树起的优秀知识分子标杆。这两张名片,各具特色又互为因果,合而为一则是书台之魂:励志与苦读。
千百年来,历朝历代的迁客骚人来到安乡读书台,抒怀敬仰,感叹过往,更多的是他们用诗用歌吟唱这位书院洲上的读书郎。
挑灯夜听蕉中雨
《安乡县志》记载:范仲淹2岁丧父,4岁随母下堂,公元993年随着来安乡任知县的继父朱文翰到了安乡,并在书院洲兴国观启蒙读书,他在安乡生活学习6个年头。
“兴国观是个读书的好地方!”明朝正德年间安乡知县汪集上任不久来到书院洲,对兴国观发出如此感叹!当夜,他写诗《范文正公书台》抒发内心的激动。
书台遗像仰威容,办学修身记旧踪。
地却蚊蛙彰苦节,沼分硃墨见深功。
译文:我来到读书台见到范公由衷敬仰,这里是他少年立志忧乐天下的地方。春天无蛙声,夏日无蚊虫的环境留下了他吃苦的气节,洗墨池红黑二色映出了攻读之深的读书郎。
兴国观的下面不远有口池塘,“深不过尺,广不盈丈,秀丽澄澈,清洁光亮”,是少年范仲淹每天清洗笔墨的地方,名曰洗墨池。在诗人的眼里,“池边的脚印,是他踏实苦读的从容;池中涌动的斑斓,是他憧憬未来的燥动;池里飘逸的墨香,是香自苦寒来的成功。”
那一年,清朝两江总督陶澍来到洗墨池,沉思良久,提笔写下《范文正公洗墨池》,称洗墨池是少年范仲淹自我历练的地方。
古波盈盈石子黑,犹作砚池风雨色。
八百年来迹不湮,小范老子曾洗墨。
译文:年久日深的洗墨池石子黝黑水波清澈,池中浸泡着读书郎刻苦攻读自我历练的岁月,八百年来颂歌不断,遗迹未曾埋没,只因小范老子曾经在此洗墨。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安乡民间流传范仲淹在安乡的故事,多是他寒暑不倦,废寝忘食。
一日薄春,小范背诵诗文渐入佳境,忽然天上乌云滚滚,秋风飕飕,淅淅沥沥的雨点洒在他身上,竟浑然不晓,直到观中司马道士送来雨伞。后来“书台夜雨”成为名垂后世的胜地,勤奋好学的典故。
清代江苏镇江府的通判(常务副市长)叫宗汝明,也是一位诗人。那一天,他因公顺路来到安乡书院洲朝拜范公,很有感想,于是在安乡过夜,并写下《范文正公读书台》表达自己心得。
读书文正读书堂,夜雨孤窗送野凉。
六百余年留胜迹,二三末学袭贵香。
译文:范公读书在书院洲上的读书堂,幼时伴着夜雨孤窗不觉得寒风送凉,六百余年留下这读书的胜地,苦读寒窗成为一代又一代读书人效仿的榜样。
安乡县槐树村人潘相,是清代大学者,曾给皇帝当过家庭教师。他在进京考进士之前来到书院洲读书台,写下《书台义学纪实》。
春风习习温粥杯,夜雨潇潇洒薤枚。
明贤书响相督催,池红沼黑千年开。
他说,我今日来到读书台,听着潇潇夜雨,就想起了少年范仲淹读书废寝忘食的景象:一杯粥热了又冷,冷了又热,是谁为之“温粥”呢?并不是他自己,而是在一旁看不过意的“习习春风”呢。
洗墨晓观湖上舟
兴国观的后院有一座单体小木楼,楼高三丈,可以登楼远望洞庭湖。一个来自北方的孩子,第一次见到如此浩渺宽阔的中国第一湖洞庭湖(后来江西鄱阳湖升第一位,洞庭湖便为老二),是多么的新鲜和高兴。读书之余,他登楼望远,洞庭湖那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的景色,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清朝乾隆时期,安乡普光寺有个和尚叫僧源睿,他特地为小范登楼观洞庭写了一首诗《书台大观楼》。
楼台百丈矗丹青,云影烟光象外飘。
白鹤横江如点雪,苍鲸喷雨若添潮。
译文:楼台百丈范公画像矗立,湖面上云影烟光在尘世外飘逸,白鹤飞过江面如同点点白雪,青鲸喷出的雾雨恰似潮水涌起。
少年范仲淹不是个读死书,死读书的孩子,他兴趣多而且爱动脑筋,难怪兴国观司马道士第一次见面就喜欢上他,说他聪慧。司马道士常带他去洞庭岸边,观江上小舟,听渔夫唱歌,还让他在岸边大声朗诵诗文。
康熙十九年,澧州有个秀才叫王应昌,在安乡县衙任职。他用诗的语言将少年范仲淹在湖边观舟听歌的情景描绘成一幅美丽的图画。
红叶阶前朱作质,墨云湖畔墨为丛。
渔歌樵唱芳洲满,杂得书声出晓风。
译文:读书台台阶的红叶好似朱笔绘成,洞庭湖畔的黑云仿佛是画出的树林,渔夫和樵夫的歌儿传遍书院洲啊,读书郎的书声在晨风里格外动听。书院洲上,范公的书声与渔翁的歌声融合在一起,乘风吹拂了千年。
乾隆二年(1737年),安乡贡生胡文谟在京师国子监读书,假日回安乡,邀几位老同学去书院洲观看新修的读书台,并将观后感写在《同友人观书台落成》诗中。
景仰范公偕往游,登临如见昔藏修。
挑灯夜听蕉中雨,洗墨晓观湖上舟。
译文:因为敬仰范公邀学友去书台同游,目睹新修的书台与当年他少年时刻苦攻读的环境依旧,半夜挑灯听着芭蕉雨声驱走读书的疲劳,天亮了,他还留在洗墨池边观看水上渔舟。
四十年后,范仲淹写的《江上渔者》:“……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这不就是他儿时所见的真实反映么?
由来齑(jī)粥成良相
俗话说,社会是个大课堂。读书人出身的继父朱文翰,深知孩儿少小立志的意义。于是他在公务之余常带着小范(此时改名为朱说),去乡外村野追寻先贤的足迹。
地处洞庭湖西岸的安乡,既是洞庭湖区史前文明的摇篮,又是楚汉文化传承的腹地。战国末期的爱国诗人屈原曾在这里流放,安乡焦坼镇(古代叫涔阳古镇)流传着屈原在《九歌》中的吟唱:“遥望水滨的涔阳沙滩,我驾着扁舟横渡大江。”《三字经》中的“囊萤夜读”的车胤的祖屋就在离读书台不远的地方,他那少小刻苦读书的故事,照亮了一代代读书人的寒窗。继父朱文翰带着小范来到黄山脚下的涔阳镇寻古拜贤,又到离书台十里远的安障乡车家铺,去感受车胤“囊萤夜读”,让鲜活的本土教材,让先哲们家国情怀和奋斗精神激励正在启蒙的读书郎。
清代,安乡长寿村人金林,十分看好范仲淹的幼学原乡。
兰水萤台添好友,紫阳岳路接芳邻。
登堂默证读书日,几净窗明逈绝尘。
译文:兰水边车胤囊萤夜读处又添好友,岳麓山朱熹讲学处与之成了里邻,进厅堂默默见证范公的读书时日,窗户明亮陈设整洁不同于世尘。
奎壁文明世,如公有几人?
自坚希圣志,不费断机神。
咀嚼齑盐淡,哦吟幽草浑。
要知名垂日,养正在期亭。
这是明朝嘉靖丁末(1547年),安乡县“教育局长”顾诰写的一首诗《范文正公书台》,他从范公的一生得出结论:要想成为一代圣人,从小一要立志,二要吃苦。
译文:窥探中华文明的历史,如范文正公忧乐天下的又有几人?要想自强不息达到圣人的境界,就要学孟子勤学自奋不断其志,回味范公粗茶淡饭的日子,在僻壤之地安乡寒窗苦读吟诗诵文,凡历史上受人民景仰的人物,从青少年起就养成奋发有为的个性。
清代诗人张兆月在他的《范文正深柳书院》中这样说:
快乐一腔冠士品,甲兵数万振朝班。
由来齑粥成良相,此地依然长白山。
译文:范公先忧后乐情怀是士大夫学习的榜样,胸有数万军队可使朝廷相安和祥,历来清贫苦读也能成为一代良相,安乡书院洲与继父的老家长白山一样,都是范公读书的故乡。
300年前,家住安乡南正街的张明先,从小以范公为榜样,寒暑不倦刻苦读书,10岁善文,33岁中进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任康熙皇帝侍读秘书。他退休后,告老还乡回到安乡,学习范仲淹在苏州创办义学的经验,在南正街的翰林公馆办起不收学费的义学,他决心学范公步先贤,为安乡培养更多有出息的读书郎。他的一首名诗《书台夜雨》至今流传甚广。
胜状高楼记岳阳,谁知踪迹始安乡。
荒台夜夜芭蕉雨,野沼年年翰墨香。
事业当时留史册,典型此地见宫墙。
梦中遥忆潇湘景,鹳港悠悠澹水长。
译文:记述了佳境和高楼的《岳阳楼记》,谁知它的作者踪迹在安乡,读书台夜夜雨打芭蕉叶,洗墨池年年散发墨香,当时画粥成良相的成就已留载史册,榜样的见证只有书台的围墙,梦里回忆潇湘的书声琅琅,奋志苦读的美丽故事像那澹水源远流长。
责编:邓正可
一审:邓正可
二审:周月桂
三审:杨又华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