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历史地名故事|麓山寺

陈先枢     2024-06-28 11:53:55

撰稿/陈先枢

麓山寺位于岳麓区橘子洲街道湖大社区岳麓山蒋翊武墓上方。始建于三国吴宝鼎三年,即西晋泰始四年(268)(注:公元268年晋已立国,但吴尚未灭,其时长沙属吴),由敦煌菩萨笠法护的弟子笠法崇创建。寺初名慧光明寺、万寿禅寺,唐初改名为麓山寺,是佛教入湘最早的遗迹。1983年,公布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麓山寺 陈先枢摄

唐代麓山寺规模宏大,气势磅礴,殿堂华丽。杜甫有“寺门高开洞庭野,殿脚插入赤沙湖”之句。刘禹锡亦曾吟咏:“高殿呀然压苍巘,俯瞰长沙疑欲吞。”唐代诗人杜荀鹤《题岳麓寺》诗云:

一簇楚江山,

江山胜此难。

觅人来画取,

到处得吟看。

鹤隐松声尽,

鱼沉槛影寒。

自知心未了,

闲话亦多端。

民国初年古麓山寺 [芬兰]哈提摄

1700多年来,麓山寺屡毁屡建。六朝刘宋时,始为塔院形制,梁、陈两代,“别构正殿”、重阁、乐亭等,寺院规模日益扩大。晋后,历经法崇、法导、法愍、摩诃衍、智谦等高僧住持,佛事日弘。法愍大师著《显验论》、注《大道地经》,后卒于山。又有天台宗智觊大师传经说法,宣讲《法华玄文》等天台名著。唐开元十八年(730),大书法家李邕撰写《麓山寺碑》以纪其胜。

麓山寺碑 陈先枢摄

长沙马续常撰《古麓山寺》联云:

古刹出层霄,看岳色平分,湘流环绕;

名山留胜迹,有少陵写句,北海题碑。

麓山寺的最后两次修复,在清康熙年间。1944年再毁于日军战火,寺内建筑大都成灰烬,仅存山门及观音阁。抗战胜利后,山门、观音阁虽经修葺,但已大不如前。

1985年以来,由市佛教协会主持,大兴土木,恢复旧貌。麓山寺今为“伽蓝七堂制”。山门采用湖南地方建筑风格,作牌楼式,精雕细镂,盘龙雕凤,极尽华丽。上书“古麓山寺”,两旁对联为王闿运所撰,笔势苍劲,有魏晋遗风。联云:

汉魏最初名胜;

湖湘第一道场。

前进为弥勒殿,殿内正面祀弥勒佛,背面为韦陀塑像,左右两壁嵌佛像18尊。中栋为新建大雄宝殿,三开间单檐歇山,由42根石圆柱支撑,盖黄色琉璃瓦,颇具唐风。殿中塑全身佛像三尊,左、右、后壁塑千乘佛。弥勒殿两旁为钟亭、鼓亭,大殿两旁有禅堂、说法堂等,一如旧制。由中殿再进,拾级而上,为后殿藏经阁,仍为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建,屡经修葺,为三开间单檐前出厦硬山大殿,石拱门联:

万亿香水海;

百千日月光。

藏经阁内供观世音菩萨,故又称观音阁,观音阁联云:

清净在音闻,倾耳循声度苦厄;

妙明原性觉,现身说法证圆通。

观音阁 陈先枢摄 

观音阁前高台下有井两口,曰“龙井”“玉泉”,井内以花岗石雕琢一龙头,水自龙口中流出,形象生动,有池,泉水清洌。

龙井 陈先枢摄

观音阁前有两株罗汉松,传为六朝时所植,称“六朝松”。两树对立,虬枝交错,宛若关隘,称“松关”,但其中一株,在乾隆年间被大风所拔,后补一株,即现在较小者。当时掌教岳麓书院的张九镒曾作《麓山寺六朝松大风拔一感赋》:

翻风啸雨插云根,

百尺森然独踞尊。

共说六朝留古迹,

已非双树立僧门。

虎岑堂护虬髯影,

鹤井泉空蜕骨痕。

倚石坐看偏缺一,

眼前灰劫竟谁论。

六朝松 陈先枢摄

麓山寺方丈圣辉法师是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

摘自《长沙市历史地名故事》,湖南地图出版社

责编:罗嘉凌

一审:黄帝子

二审:苏露锋

三审:黄柏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