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评丨陈天佑 龙红年:浅谈《江山壮丽,人民豪迈——谭谈美篇短文选》

  湖南文联   2024-07-03 10:43:46

浅谈《江山壮丽,人民豪迈——谭谈美篇短文选》

文丨陈天佑龙红年

不知不觉,从十七八岁的青年,转眼已至耄耋,作家谭谈在文学的道路上奔跑了六十多年。六十年来,他笔耕六百多万字,出版作品数十部。去年以来,他别出心裁地巧用“美篇”酿美文,在“美篇”上陆续发表了一百篇图文并茂的文章,其中有旧作,更多的是新篇,结为《江山壮丽,人民豪迈——谭谈美篇短文选》一书,相信看过此书的读者,都会把他引为好友。

翻开是书,扑面而来的是作者厚重的乡情。谭谈是一个羁恋故土的人,故乡对于他,就像母亲对于孩子,那里沉淀了作者的回忆,滋养了他的童年。在开篇《我的外婆路》《故乡的桥》二文中,作者以柔软而质朴的笔调,带领读者一起看水车、捉螃蟹、过花桥,回忆如同故乡的温江水汩汩而出,母子对话的场景虽隔数十年仍历历在目,令人动容。谭谈曾说自己有两样东西经久不变,一是口音,二是口味。从十七岁戍边海防,到后来在各地任职,每每回乡时,那一口纯正的乡音,让父老乡亲觉得格外亲切;至于口味,他在新书中饶有兴致地介绍起自己的经历:旅居云贵,他一定会带上家乡的腊肉、坛子菜等,即使是远访欧洲,他也不忘带上剁辣椒与腐乳,有趣的是,这些宝贝被“热心”的异国服务员当做变质罐头扔掉,以至于自己食不甘味,暴瘦六斤。由此,作者愈发怀念起故乡的风味与人情了。前些年,他入住在苍山脚下的“云湖居”时,特意从老家带了三只鸡仔来喂养,分别命名“蓝田”“桥头河”“杨家滩”,聊慰乡思;另外,他也没有忘记老家的伙伴们,三年前,他捐资在老家建立了“老农活动中心”,有书屋、广场以及水边景观等,供乡人休闲。

同时,谭谈也是一个闲不住的行者。退休后,他有了充裕的时间自由出行。新书为读者展开了作者的西南、西北之游两幅长卷。湖南冬寒夏热,气候“随机播放”,云南、贵州气候则宜人许多。这几年,作家先后旅居于苍山脚下、杜鹃花海之侧,他抛开网红打卡地,立愿看天下最雄的山,观世间最野的水:在尼汝村,跋涉数十里,寻访倒挂瀑布、七彩瀑布;在虎跳峡,他震惊于江水迸发出的雄奇之力、暴怒之态,如同一场天与地的大合唱。谭谈笔下的自然,如同其人,凛凛有生气。就连普普通通的朝霞,也被他看作是云彩在天空中的揭幕表演,而晚霞则自然成了天幕下压轴大戏。可以说,在谭谈的笔下,大自然皆染上了他独有的气息与温度,熟悉他的朋友,感受到行文中喷薄而出的“谭”腔“谈”调。

以八秩高龄,在异乡山水间游刃有余,动辄跋涉数十里,这般悠游潇洒的姿态还得益于作者热爱生活的人生哲学与强大的适应能力。谭谈出身贫苦,十五岁便外出谋生,当过学徒,入过行伍。他坦言,“人生旅程中,是要不断地适应环境、提高自己的生存能力的”。晚年的谭谈虽功成名就,却不屑于养尊处优,仍然保持了自力更生的本色。他不时背着扁担,挑一担泉水,做几样小菜,以此犒劳自己,全然不似一位名满天下的作家。有了这般好的心态,也缘于他的一副热心肠,谭谈总是能够结交到许多朋友,这些友人也就成了谭谈忆人散文的对象。在新书中,他为读者勾勒了一张张熟悉的好友面容,其中有政界老友熊清泉、商界战友黄永林、文学界的叶蔚林、吴中心,出版界的王正湘,书画界的沈鹏、姜坤、鄢福初、邓辉楚,演艺界的宿角儿“刘大娘”,都写得血肉丰满,神形毕现,尽显一位老作家粗犷外表下包裹着的丰富而细腻的情感。

实际上,谭谈的朋友圈远远不局限于以上范围,他个性淳朴,对劳动人民有着天然的好感。在本书中,就展现了他与矿工老友的长年交往,与云南邻家大娘的赠菜友谊,并从他们的身上,作者得以更加紧密地保持与土地的联系,使作品呈现出一种“素朴之美”。同时,随着国家脱贫攻坚事业取得决定性胜利,人们的生活条件与居住环境明显改善,作者对这一切都由衷地感到高兴。比如他曾多次采风的西昌地区,“电视上只要报道这里的新闻,我都会放下手中的活,认真地看”,还有那新屋满街的白族村寨、因旅游致富的古建小村腊元古村、产值破亿元的长沙红星村……在书中,时代的伟大脉搏随着作者的目光所及、足迹所至而律动,作为白头翁的谭谈,喜看江山壮丽,人民豪迈,大地新绿,朝气勃发。

这是八十岁的谭谈又一力作,作者用他乐观、质朴与热情的人生态度在不知不觉中与读者道别,或许这告别悄无声息,不易觉察。我们大约只能从如数家珍式的人生总结中感受到一个老人的知足与欣慰。我们相信,这并不是谭谈文字生涯的终点,他还会用美篇来分享自己的人生。

责编:周听听

一审:周听听

二审:张马良

三审:熊佳斌

来源:湖南文联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