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晗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4-07-03 20:13:21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黄晗
“我们搞栽培的有个习惯,就是喜欢钻到田里面扒开水稻去观察。”从求学到工作,李超始终对稻田培肥和绿色栽培保持满腔热忱。35岁的他,现为省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耕作生态室主任,已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人才托举等项目7项,以第一发明人授权发明专利2件,荣获湖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等。2023年,李超被评为第二届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
扒开水稻“找”课题
6月28日,李超和3位农业技术专家来到湘阴县鹤龙湖镇仁合村的双季稻种植基地,查看早稻水肥管理、病虫草害防治等情况。
(6月28日,李超(右一)和3位农业技术专家来到湘阴县鹤龙湖镇仁合村的双季稻种植基地考察。)
田埂上,专家们边走边和种植户交谈。李超挽起裤管,大步跨过水渠来到田边,扒开水稻埋头观察了起来,完全没顾上鞋子和裤子已被泥水浸湿。
这是一个研究以稻飞虱可持续防控为核心的绿色生产基地,通过培植显花植物、设置螟虫诱捕器、投放赤眼蜂等绿色防控手段,充分发挥天敌控害功能,实现化学农药零投入,同时保持丰产高产。该课题从2022年开始实施,李超是技术负责人之一。
(李超从田间拔起稻穗和大家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
几分钟后,李超拔起一株稻穗,转身和大家讨论起水稻茎部的天敌种类,“估测2平米范围内,拟环纹豹蛛数量至少在10头以上,几乎看不到稻飞虱,这充分说明可持续防控发挥了关键作用。”
蜘蛛是稻飞虱的头号天敌。李超介绍,田埂两旁种植的波斯菊和百日菊,主要作用就是保护天敌并促进天敌生长繁殖,从而增加田间天敌的种群密度。通常一亩田的拟环纹豹蛛数量达600只以上时,就能有效控制稻飞虱种群的发展。
“刚刚我还观察到,田里有拟环纹豹蛛、拟水狼蛛、球蛛、跳蛛等多个种类,尤其以拟环纹豹蛛数量最多,且拟环纹豹蛛多的田块,高龄稻飞虱的种群数量较少,这可能与拟环纹豹蛛的取食习惯有关。”通过这番观察,李超敏锐地“嗅”到了“新课题”。
他表示,接下来将深入研究不同龄期拟环纹豹蛛捕食稻飞虱的性别偏好、个体大小差异和捕食数量差异等,为稻飞虱可持续防控提供更详实的科学数据支撑。
“蚓”出一条致富路
蚯蚓被称为“生态系统工程师”,可有效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李超开展蚯蚓相关的课题研究已有8年。
2017年春,李超在南县的油菜—水稻免耕试验田测量油菜光合时,密集成堆的蚯蚓粪便引起了他的注意。这块长期免耕试验田里的油菜,长势竟比传统的旋耕田块更好,难道是蚯蚓起了关键作用?
为弄清蚯蚓习性,李超进行了长时间的蹲点观察。他通过3D扫描成像,发现蚯蚓通过取食、挖掘、作穴、排粪等一系列生物活动,能极大改善土壤的孔隙结构,缓解长期免耕系统中机械压实对作物根系生长的不利影响,从而确保农作物丰产高产。2019年至2021年,李超牵头研究的“蚯蚓生物耕作对油—稻免耕系统耕层结构的改善机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李超和试验团队讨论蚯蚓高产高效养殖进展情况。)
蚯蚓又称地龙,具有多种药用价值和功效,同时还是优质的水产动物饵料,市场缺口巨大。
“油菜收获季有些农户每天可捡蚯蚓300斤以上,可以卖到上千元。”李超回忆起农户在田里争抢蚯蚓的情景,久久未能忘怀。他坚信,如果能在水旱轮作系统开展蚯蚓生态种养,很可能“蚓”出一条致富路。
在南县的试验田,李超带领团队开展了“油—稻等水旱轮作系统的蚯蚓生态种养”研究。他通过科学增加田埂尺寸进行自然条件下的蚯蚓生态保育,每亩可收获蚯蚓75公斤以上。按每公斤6元收购价算,每亩稻田可助农增收450多元。2021年,该“油—稻系统的蚯蚓生态种养方法”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去年,李超把蚯蚓高产高效养殖的试验搬到了单位附近的基地,定期观察记录,进一步弄清蚯蚓取食偏好。“我们筛选的蚯蚓单条鲜重可达到5克以上,大的可达到7克,可为蚯蚓高产养殖提供优异的种质资源。”他说。
责编:施泉江
一审:施泉江
二审:唐婷
三审:蒙志军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