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新报 2024-07-04 11:51:50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韩新媒体学院电影系22级 柏萱
人生海海苦作舟,艰难岁月不可弃。电影《活着》讲述了从解放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后数次政治运动的背景下,主人公徐福贵命运多舛的一生。影片通过极富暗示性的视觉符号、贴切且隐喻人物命运的音乐、饱含时代色彩的场景布置与民俗风情,为观众呈现了那个时代下平民百姓的苦难命运。
影片采用结构清晰的线性叙事,明暗线交织,情节环环相扣,过渡自然和谐。明线通过将福贵的一生划分成四个部分,将故事融入大的时代背景下。每个阶段都有象征性的符号,无论是四十年代的赌场、大跃进时期的炼钢、文革期间的大字报和红卫兵护士,都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时代气息。将人物命运融于时代背景,使生与死的强烈对比在一次又一次的动荡中交替上演。
暗线则为象征人物命运的皮影戏,在贯穿故事情节、连接场景转换、烘托背景基调中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影片通过皮影戏作为线索,缓慢地讲述福贵生命里的悲欢离合,朴实无华却又刺痛人心。当福贵是公子哥时,皮影戏不过是他闲来饭后娱乐的工具;而败光祖宅后,皮影戏却成了他低声下气借来的谋生工具。面对战争的残酷,他不由得被卷入时代的漩涡,背着他的皮影戏箱在战场上伴随着士兵的喧嚣声唱戏。炼钢时期与同伴酣畅淋漓的唱腔,为迎接儿子有庆的惨死铺陈前调。最后皮影被烧掉,唯一的女儿凤霞在生育中死去。可以说,皮影戏的一生似乎就暗示着福贵那被嘲弄的命运,也正是时代车轮下大多数中国人的苦难命运。人人都有自己的苦难,但相似的是,在那个时代,人人都为活着而活着,而非活着以外的事物。
在拍摄现场进行灯光的设置,通过调整主光、辅光和背景光的角度和强度,确保每个场景都能达到最佳的视觉效果和情感表达
在人物设置上,导演选用小人物的一生作为时代大背景下对人精神以及肉体重压之下的缩影。通过一生中的波折塑造出福贵的形象,年轻时嗜赌成性,遭受命运重创、亲人相继离去后却始终努力面对生活,拼尽全力活着。电影中福贵的成长,更展现出在时代车轮碾压下人们的痛苦与阴霾,人的理想仅仅是为了活着。影片不仅讲述了福贵的个人成长史,还通过他的经历折射出整个社会的动荡与变迁。通过细腻的笔触,电影展现了那个年代普通人所承受的巨大压力与无奈。除了主人公福贵,影片中同样塑造了人物群像作为映衬时代发展的悲剧。春生的老婆、始终跟随党却不知何时被打成“走资派”的村长、不得不背负苦痛命运的凤霞,都是政治的牺牲品,更为影片增添了一份悲伤色彩。这也寄托了导演对时代残酷的批判与对被命运嘲弄的人们的悲悯情怀。影片中个人的生存状态与苦难,在历史大背景下,体现出小人物的悲哀命运与时代的荒谬感。其中的绝望无助,是对那个时代中国人艰难生存状态的概括。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视觉语言的运用也为其表达提供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作为视觉符号的皮影戏,纷繁灵巧的人物动作、高亢苍凉的秦腔、铿锵紧凑的鼓点本身极具艺术性,在影片中更具隐喻与视觉效果。在构图上,也表现出导演深厚的功底。在战场上,多使用大全景,展现出战场的宏大磅礴以及人物的渺小无力,表现出大历史背景下普通人的无助。影片中大量特写的使用也深刻地刻画出人物的心理状态。福贵回家后家珍委屈与感动的眼泪,凤霞大出血时眼里的空洞与害怕,听到有庆死讯时福贵绝望痛苦的表情⋯⋯都极具感染力。除此以外,影片主要采用暗淡昏黄的打光,福贵也多穿着暗色系的衣服,烘托出时代的残酷感以及人物的命运悲哀性。
拍摄现场进行场面调度和试拍。通过安排演员的位置和移动路线,确保每个镜头都能准确传达剧情意图。在试拍过程中,检查构图和动作,确保最终拍摄效果达到预期标准。
影片的音乐与音效设计也不可忽视。音乐不仅是情感的催化剂,更是情节发展的推动力。背景音乐时而低沉悲凉,时而激昂澎湃,与情节的发展紧密结合,极大地增强了影片的情感冲击力。例如,当福贵在战场上演唱皮影戏时,音乐的节奏与战场的喧嚣声相得益彰,突显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通过音乐的变化,观众可以感受到人物情绪的起伏,进一步加深了对福贵命运的同情与理解。音乐在影片中不仅仅是背景,它与画面和情节紧密结合,成为叙事的一部分。尤其是皮影戏的音乐,高亢的唱腔与铿锵的鼓点交织在一起,既展现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美感,又隐喻了福贵命运的跌宕起伏。
音效设计也十分考究,通过细腻的音效描绘,观众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那个时代的动荡与不安。例如,战场上的枪炮声与皮影戏的音乐形成强烈对比,突显了战争的荒谬与残酷;炼钢场景中的机器轰鸣声,与福贵内心的焦虑形成呼应;凤霞大出血时,背景音效逐渐减弱,只剩下她的喘息声与心跳声,极具张力地展现了生命的脆弱与无助。这些细腻的音效设计,不仅增强了影片的真实感,更深化了观众对人物命运的理解。
当然,演员的出色表现也是影片成功的重要因素。葛优饰演的徐福贵,将角色的复杂性与多面性表现得淋漓尽致。从一个富家子弟的顽劣,到家破人亡后的痛苦与坚韧,葛优的表演充满层次感。他在影片中精准地捕捉到了福贵从奢侈到落魄、从绝望到坚强的每一个转变,赋予角色深刻的生命力。
巩俐饰演的家珍也同样出色。她以细腻的表演诠释了一个传统女性在动荡年代中的坚韧与柔情。从最初的温婉贤淑,到面对生活重压时的顽强,她的每一个眼神和动作都充满了感染力,深深打动了观众。
影片中的其他演员如姜武饰演的春生,牛犇饰演的村长,也都贡献了精彩的表演。他们通过对角色的深入理解和细腻表现,将每一个人物都塑造得栩栩如生,使得影片在人物刻画上更具深度和广度。姜武将春生的忠诚与无奈,牛犇将村长的忠厚与被动,表现得真实且动人,丰富了影片的情感层次。
在历史的残酷冷峻之下,无数人们无法逃脱命运的捉弄,他们渺小无助,但依旧拼命活着,充满希望,充满力量地活着。与余华的原著《活着》相比,影版将福贵命运的悲惨略微削弱,结尾家珍和馒头还在福贵的身边,万二喜也没有被水泥板夹死,一切还有希望。许是出于导演对福贵悲惨命运的怜悯,但更多的是寄托了对时代苦难中平民百姓生存境遇的人文关照。
影片《活着》不仅是对一段历史的还原,更是对人性深处坚韧与希望的讴歌。在动荡的历史中,人们虽然经历了无法言说的苦难与压迫,但他们那颗不屈的心却始终未曾动摇。影片不仅展现了普通人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坚持,更透过他们的命运,质问了那个时代的荒谬与残酷。
《活着》提醒我们,历史不仅仅是宏大叙事中的胜利与辉煌,更是无数个体在苦难中坚持的生命力与韧性。福贵等人的命运,虽然充满悲剧色彩,却也折射出人类顽强的生命力。他们在重压下依然保持希望,不是因为他们相信奇迹,而是因为他们明白,唯有活着,才能见证历史的变迁,才能为后人留下真实的见证。
在今天,我们回望那段历史,不仅是为了缅怀,更是为了反思。电影《活着》通过真实而深刻的描绘,揭示了历史的复杂性与人性的多面性。它不仅让我们看到了苦难中的坚韧与希望,也让我们认识到,人类在面对苦难时所展现出的力量与勇气,是何等的伟大与珍贵。
正如影片所揭示的,生存并非易事,但在苦难中坚持生存的勇气与决心,正是人类最为宝贵的品质。这份品质,穿越历史,启迪当下,激励着我们每一个人。无论面临怎样的困境,我们都应如福贵一般,坚韧地活着,因为唯有活着,才有希望,才有未来。
责编:陈洁
一审:陈洁
二审:黄维
三审:王明辉
来源:科教新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