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延友,笃行法学写春秋

  怀化日报   2024-07-10 09:50:25

[人物档案]

易延友,1973年出生,洪江市人。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证据法研究中心主任,兼职中国法学会案例法学研究会副会长。

1992年至2002年就读中国政法大学,获博士学位;曾留学英国华威大学,获硕士学位;2013年1月至5月,在耶鲁大学法学院担任高级访问学者。撰写出版《刑事诉讼法:规则、原理、应用》《证据法学:原则、规则、案例》、《刑事诉讼法精义》、Understanding China's Criminal Procedure,《中国刑诉与中国社会》《证据法的体系与精神——以英美法为特别参照》《陪审团审判与对抗式诉讼》《沉默的自由》等教材和专著。

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法学研究》《中外法学》《政法论坛》《现代法学》《法律科学》《比较法研究》《环球法律评论》《政治与法律》、Punishment & Societ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enology、Columbia Journal of Asian Law、Tsinghua China Law Review等期刊发表论文五十余篇,在《南方周末》《法制日报》《检察日报》等媒体发表理论性随笔数十篇。

易延友近照

从雪峰山腹地求学到中国政法大学获博士学位,从耶鲁大学法学院高级访问学者到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易延友一路走来,走过了艰苦卓绝的求学之路,走到了硕果累累的今天。

易延友的座右铭:心系自由律令,胸怀至上美德。作为法学证据法研究中心主任、兼职中国法学会案例法学研究会副会长,易延友的法学视野更加广阔,法学境界更加高远。在证据法研究领域,易延友的理论与实践,让人钦佩。他心中自始至终秉持着坚守“公平正义”的信念,以及为信念亲身笃行鞠躬尽瘁的付出与践行。

结缘清华,热爱法学的个性得到张扬

21年前的清华大学法学院,还没有正式在编的刑事诉讼法学教师,因为易延友的立志加入,才使这所大学法学院拥有了第一位刑事诉讼法学教师和法学研究学者。

“读博士的时候我就觉得自己应该来清华,因为那个时候的清华一直没有刑诉的老师,加上自己一直青睐清华。”易延友接受采访时说,他是2003年1月份正式加入清华大学法学院的。当年之所以加入,是觉得清华大学特别适合做学问,因为自己的性格不是很外向,唯独做学问适合自己,只要勤奋努力,相信学问就不会辜负自己。

“能够成为清华大学第一个正式在编的刑事诉讼法学教师,实现了自己多年的心愿,颇感荣幸。”易延友说,那个时候能够如愿进入清华大学,一是自己有法学方面的学术造诣,二是自己有海外留学经验,加上自己在上博士期间就出版了专著《沉默的自由》,在研究生阶段就在《比较法研究》上发表了论文,除了发表论文之外,还从研究生三年级起在颇具影响力的《南方周末》发表了很多篇随笔文章。

易延友认为,做学问只要自己愿意付出努力,没有人可以打败自己。再就是自己对某个问题感兴趣,掌握一定的方法,阅读大量的文献,然后有所感悟,形成文字,自然就会有刊物愿意发表自己的东西。只要自己有原创性,有自己的思想在里边,别人没看过的自己看过,别人没想到的自己想到了,那这个世界对自己来说就是很宽广的。

“做学问这个职业特点就是,自己的个性可以得到充分张扬;想要取得多大成就,自己就付出多大努力,不需要处理特别复杂的人际关系。自己只要跟自己竞争即可。”易延友说,清华的氛围特别好,大部分人都是在做学问,这是一个很好的平台。一个法学院不在于它有多少人,而在于有很多人在潜心地做一样事情。

出版著作,五次再版“刑事诉讼法”

在易延友出版众多的法律教材和著作中,写作时间最早,跨度时间最长,悉数他的《刑事诉讼法:规则、原理、应用》。

据说,此书定位为精英大学法学院本科生、法律硕士生的基础教材以及优秀本科生的增进阅读教材。其目标是为精英大学法学院本科生、法律硕士生、法学研究生提供有关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理、基本制度、基本程序方面的基础知识,为其全面了解、掌握、精通刑事诉讼法奠定基础。

“我的这本书脱胎于2008年《刑事诉讼法》(第三版)。沿用了《刑事诉讼法》这一书名,增加了“规则 原理 应用”这一副标题,在内容、结构和版面上均作了重大调整,同时也从原来的“21世纪法学规划教材”系列调整到“法学新阶梯”教材系列。”易延友介绍该书改版的起因。

“2018年10月,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再一次对《刑事诉讼法》作了修改。修改的主要内容包括五个方面:一是随着《监察法》的颁布,将原属于人民检察院直接立案侦查的贪污贿赂等犯罪案件改由监察机关立案调查。二是在总则中确立了“认罪认罚从宽原则”,在分则各相应部分为体现该原则增加了一系列的规则,并设立了速裁程序。三是在特别程序一章另辟专节专门规定了刑事缺席审判制度。四是基于《人民陪审员法》的颁布对合议庭的组成形式做了修改。五是增加了值班律师制度。为回应关于侦查权限的变化,本教材对立案管辖、侦查权限、审查起诉等相应章节做了修订,对《监察法》的有关内容进行了吸收和阐述。”易延友娓娓叙来,道出了第五版《刑事诉讼法:规则、原理、应用》修改的往事。

“对于认罪认罚从宽,本书专门增设了认罪认罚从宽程序,在吸纳原有“简易程序” 的基础上,增设了“速裁程序”和“认罪认罚从宽程序”,专门对以认罪认罚从宽为基础的控辩协商程序进行讨论。对于刑事缺席审判程序,本书在特别程序一章专辟一节,讨论缺席审判程序的具体内容。对于《人民陪审员法》,本书在第五章第三节“人民陪审”原则中作了论述,并在相应章节对合议庭的组成形式根据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作了修订。对于值班律师制度,本书在第六章律师帮助权中专门做了阐述。”易延友延伸介绍了《刑事诉讼法:规则 原理 应用》其它方面的内容。

据介绍,第五版《刑事诉讼法:规则 原理 应用》的修订还根据需要调整和增加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第六章“律师帮助权”在内容和结构方面都作了比较大的调整;二是对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一章根据2012年以来新颁布的司法解释和法律解释作了新的阐述,增加了部分案例;三是在公正审判权一章,将原有内容例如“公平法院的组成”中包含的审判管辖、回避等内容调整到总则的“管辖与回避”,仅保留了“对质权与强制程序取证权”,同时增加了“迅速审判权”、“由无偏倚的法庭审判的权利”、“知悉被指控证据的权利”(证据开示)以及“反对双重归罪的权利”等内容。同时,第五版《刑事诉讼法:规则 原理 应用》还对结构重新作了安排,即将第四版的“基本原理”“审前程序”“审判与执行”三编改为“导论”“总论”“侦查程序与人权保障”“起诉与审判”“执行程序与特别程序”等五编。

“衷心感谢购买和使用《刑事诉讼法:规则 原理 应用》一书的学生、法官、检察官、律师和教师同行,特别感谢将本书作为指定教材或将本书推荐给学生的教师同行。”易延友认为,没有大家的支持与呵护,《刑事诉讼法:规则 原理 应用》这本书不可能也不会走到今天,对大家的认可心怀感激。

兼职律师,成功辩护一些大案要案

“《决战法庭》这本书辑录了我自2012年加入兼职律师行业以来到2018年期间辩护的9个案件。这9个案件中,陈满案和李锦莲案全案宣告无罪,两个案件都取得了圆满成功。可以说,陈满案是共和国成立后最高人民检察院无罪抗诉第一案,其申诉时间之长,接力申诉的律师之众,均创下了无罪申诉的历史记录……”说起兼职律师辩护,易延友自然而然谈起了去年7月1日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他的《决战法庭》。

“中央电视台以专题形式对以上两个案件分别做了报道。周文斌案一审认定受贿2200多万元,挪用公款5800多万元,二审经过历时1年的辩审协商,最终去掉二挪用公款罪和几个受贿的指控,将刑期从一审的无期徒刑改有期徒刑12年,其过程之曲折、结局之出乎意料,也创下了辩审协商的历史纪录。”易延友谈论兼职律师辩审成功的一些案例。

“应该说,《决战法庭》这本书记录了我办理的一些大案要案,在这些大案要案中,我都是以百分之一百的努力,去争取百分之零点一的希望,竭尽全力为当事人争取最满意的结果。”易延友说,这些案件记载了当事人的人生,也记载了自己的经历,更记载了国家法治的发展和成长。

“我是以写历史的心态来写《决战法庭》这本书的,在写作的过程中,我重新面对那些曾为之殚精竭虑的法律问题,也和大家分享我的看法和办案体验。作为一名大学教授,我当然是从法治的总体角度从刑事诉讼法学的理论来观察办理过的这些案件。”易延友语重心长地说。

“之所以写这样一本书,首要的考虑还是希望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记录载共和国刑事辩护历史上这段辉煌的历程。因此,我实际上是以写历史的心志来写这本书的。本书既记载了涉案当事人的人生,也记载了我自己办案的经历,更记载了共和国法治的发展和成长。”易延友坦率、直爽,道出了写作《决战法庭》这本书的心声。

“我是想通过这本书,跟律师同行分享我的办案经验,也希望通过具体的案件分享对一些法律问题的看法,让成功的案例成为照亮大家继续前行的微光,成为鞭策自己继续前行的动力。”易延友表示。

(文/图 怀化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甘乐)

《刑事诉讼法:规则 原理 应用》封面 《沉默的自由》封面

责编:易鑫

一审:易鑫

二审:肖畅

三审:廖声田

来源:怀化日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