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让非遗光彩与高质量发展齐“飞”

贺永景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4-07-13 08:21:09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通讯员 贺永景

今年7月1日,湖南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批准的《永州市摩崖石刻保护规定》《江华瑶族自治县瑶医药保护发展条例》同时正式实施,标志着永州摩崖石刻和瑶医药两大领域的非遗保护、传承和利用有了地方上的法治“铠甲”。这是永州市人大以法治力量护航非遗高质量发展的又一重大工作成果。

永州市人大及其常委会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遗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法治意识,紧密联系实际,贴近中心大局,积极探索新时代地方人大助力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遗的新方法新路径,为增强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传播力、影响力和地方高质量发展软实力作出积极贡献。

永州以健全非遗地方法规体系为出发点,以“小快灵”为价值追求,积极推进非遗领域的地方立法工作。目前止,全市共制定并颁布实施《永州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永州市摩崖石刻保护规定》《江华瑶族自治县瑶医药保护与发展条例》等多部地方法规,为市域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传承和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培养提供有针对性制度保障。《永州市摩崖石刻保护规定》为永州摩崖石刻中优秀传统技艺编织法治“保护网”。《江华瑶族自治县瑶医药保护与发展条例》将瑶医外治技术确有专长人员的考核权下放至自治县考核发证,在省内开创先河。同时,支持协同政府加强地方配套制度建设,不断健全完善非遗名录、非遗评估等制度,与人大制定的地方法规一道,撑起系统性保护传承非遗的“四梁八柱”。

永州市人大常委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挥人大监督功效,督促政府压实法定职责,切实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实施好非遗法。每年将非遗保护传承和利用情况,列入全市文化生态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工作专项,采用专题调研、执法检查等方式进行重点监督,推动政府统筹安排专项资金用于非遗申报、培训、展演等,确保非遗传承保护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督促推进非遗传承基地的建设,发展壮大柳子街、江华水街等非遗街区等非遗传承基地,保障非遗研习和活动的正常开展;督促开展非遗进校园、进社区和进机关活动,讲好非遗故事,推动优秀传统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2024年,市人大常委会将听取和审议市人民政府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情况的报告列入工作要点,通过前期调研,精准监督,直面问题,有的放矢地提出了解决问题建议,调研成果转化为市委领导的决策,助推非遗保护工作驶入快车道。

该市动员和激励各级人大代表找到代表担当作为与弘扬传统文化的连接点,运用人大代表职务优势与自身专长,让非遗“活”起来。2021年以来,在永各级人大代表共提出有关非遗工作的意见建议33条,推动解决了一批非遗事业发展的具体问题和困难。如,杨方舟代表提出《关于进一步重视永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建议》,促成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文件,成立永州市文化艺术中心(市非遗保护中心)专门机构,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和整理工作。何德波代表提出《关于加强对女书文化整体性保护的建议》,推动政府加强女书文化学术研讨和宣传,全力推进女书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盘志兰等9名代表提出《关于支持双牌做大做强“瑶族古方引子茶”产业的建议》,推动瑶方引子茶进一步增强知名度、提升竞争力。袁祁利、赵世宜、胡欣、黄翠兰、李珍清等人大代表,既做守护者,又当传承人,以求实创新精神深耕非遗,用精品项目生动彰显非遗价值,展现传统文化之美。

此外,紧扣全市中心大局,市县人大联动发力,同题共答,推动非遗在促进文化传承、带动就业创业、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增进民族团结等高质量发展实践中绽放时代光彩。近年来,市县两级人大围绕发展壮大文化旅游产业,助推中国瑶族文化传承研究中心等一批非遗科研机构落户永州,支持培育了道湘农业、瑶方生物、异蛇科技、德武小子、湘和舜新等一批非遗企业和工坊,扶持发展了东安鸡、永州血鸭、醋水豆腐、道州扎肉等一批富含非遗元素的文旅产品,助力举办了舜帝祭典、瑶族盘王节、国家非遗龙船赛、女书国际音乐旅游周等大型非遗传承和利用活动,有力促进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2023年,全市规上文化、旅游及相关企业共达到1019家,营业收入345.61亿元;全市共接待游客5430.1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39.5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0.71%、44.93%。

责编:黄柳英

一审:黄柳英

二审:刘跃兵

三审:李寒露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