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评丨何佳羽:光与色的交互——柏林爱乐三重奏音乐会

  湖南文联   2024-07-16 17:00:19

文丨何佳羽

18世纪到20世纪的欧洲,经历了巴洛克、古典主义、浪漫主义时期的变迁,艺术家们以自身的理解对艺术创新进行更新迭代。7月5日,长沙伢子梅第扬,长笛演奏家帕胡德,竖琴演奏家朗格拉梅组成的柏林爱乐三重奏音乐会在长沙音乐厅开演,此次音乐会重在细腻情感的演绎与表达,而非颠覆式创新。

梅第扬,1994年出生于湖南长沙,5岁起师从刘惠平老师学习小提琴,10岁时改学中提琴,并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小,师从王绍武教授,现任柏林爱乐乐团中提琴首席。

玛丽-皮耶·朗格拉梅,17岁任尼斯歌剧院管弦乐团竖琴首席,20岁任纽约大都会歌剧院管弦乐团竖琴副首席,是柏林爱乐31年来唯一竖琴首席。

长笛男神伊曼纽尔·帕胡德,1992年加入柏林爱乐,现任柏林爱乐长笛首席

音乐会先以让·菲利普·拉莫的《群鸟鸣》开场,这首作品以单逆波音为特色,如果说钢琴的演奏展现的是清脆的声鸣,朗格拉梅的竖琴演绎则描绘出巴洛克时代的群鸟初啼。小调的应用使得旋律及和声线条多姿多彩,特别是下半段从三声部起始以分解三和弦的写作手法引出的旋律线条呈现出美轮美奂的画面。之后的三重奏作品改编自《为大键琴而作的音乐会小品,RCT11》,三位演奏家的演绎充分展现拉莫的和声纹理与理论,他认为理论研究与作曲同样重要,同时他抨击传统理论,理由是“古人把和声规则建筑在旋律上,而不是从和声开始,和声应该放在第一位。”他曾在其《和声学》的前言中指出:“音乐是一种科学,需要有确切的规则,这些规则应从明显的原理中提取,并且这些原则若无数学的帮助,我们不可能真正地了解。”他的和声以自然音为主的功能和声为基础,不协和和弦与等音转调的运用经常是出于阐释音乐情感效果的目的,三重奏演绎的和声变换提升了音乐的敏感性并体现了音乐的表现张力,使其旋律更加优美,演奏效果更加辉煌。

曾有人形容中提琴的音色如“老妇人的声音”一般哼哼唧唧的不动听,但维厄当《中提琴随想曲“致敬帕格尼尼”》是一首能充分发挥出中提琴音质特色的无伴奏作品,尽管只有37个小节,但要求演奏者需具备高超的演奏技术与深邃的文化学识。如何塑造高品质的演绎,是一种复合型的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今年4月12日正式通过柏林爱乐实习期的中提琴首席梅第扬以珍珠般圆润的音质浅声低吟,诠释“和弦+音阶”模式构成的旋律脉络,一呼一吸间,线条起起伏伏,音准用法极为考究,以无缝衔接的换弓进行句式呼吸,构建光与影的效果,结尾的拨弦营造出“曲终无异听,响极有馀情”的情感。

德彪西与拉威尔是法国印象派代表人物,音乐会曲目安排非常巧妙,上半场至德彪西休止,下半场以拉威尔结束。德彪西作品的演绎在于对附点的处理。过长,则显油腻,过短,略显干瘪。帕胡德的《芦笛》演绎一如既往的优美动听,与詹姆斯高威含蓄的演绎风格相比,帕胡德的张力更加外显,力度层次对比具逻辑性,与朗帕尔演奏法国作曲家克劳德波林作品换气的技巧不同,帕胡德利用气息的控制巧妙将句式与乐段之间衔接起来,让音符在色彩绚丽的旋律中翻滚起落。《为长笛、中提琴与竖琴而作的奏鸣曲》表现侧重长笛的清透,中提琴的忧郁,以及竖琴的缥缈。奏鸣曲的特点是既可各领风骚,也可百花齐放,其关键在于交互交融。近十八分钟长的奏鸣曲,帕胡德的外放,朗格拉梅的内敛,梅第扬的平衡使得力度具凝聚力,展现渐入式细腻音色的变化,让观众从初识的奇妙感一步步沉浸到无限意境的美妙画境中。

下半场雅克·伊贝尔的两首间奏曲从速度与节奏方面将其分为法式风情与西班牙式的火热,延续着上半场的典雅与神秘。长笛与竖琴的卡米尔·圣桑《浪漫曲》帕胡德一气呵成,与竖琴温情营造谁家金笛夜飞声,飘入星空落星城的浪漫。中提琴和竖琴演绎的莫里斯·拉威尔《悼念逝去公主的帕凡舞曲》充分展现出音乐的伟大之处:爱大自然,爱社会,爱他人,并爱你自己。朗格拉梅竖琴的灵动的琴音与梅第扬以灵中带毅的湖湘精神阐释出清雅高洁的品行。

拉威尔的《小奏鸣曲》是压轴戏,一般而言,印象主义音乐家用不断转换的重音来模糊节奏的律动以代替规整的节拍节奏,常在终止之前应用一个渐弱而避免强有力的终止式出现。梅第扬,帕胡德与朗格拉梅的演绎诠释出各声线的色彩,音色层次控制和情感色彩的变化对演奏家而言至关重要。他们的处理非常高妙:偶尔出现的f力度如一道光闪过,第一乐章的结尾处的ppp的演奏细若游丝,让观众禁不住屏住呼吸仔细聆听,安静到地上掉一根针都会破坏掉乐音的光彩。第二乐章是小步舞曲,其动机从前乐章主部主题的下行四度转换成上行五度,演奏讲究的是闲庭信步而非急促跳跃,竖琴运用柱式和弦的织体形式增强了音乐的灵动性,使长笛与中提琴的旋律线条中充满了律动感。回旋曲式的第三乐章,在重奏演奏过程中最大的难点是节奏与速度的调和,既要保持柔和又要做到轻快,以此表达出速度的变化。柏林爱乐三位演绎的这首由卡洛斯·萨尔采多的改编版,达到了乐音传情心相连,音律相和,默契如水的程度,以至于当我们聆听演奏时,不得不重新审视拉威尔的创作理念,不拘泥于印象主义的固定框架,既兼容德彪西的音乐风格,又借鉴了古典音乐的传承,对于印象主义风格进行了渐进式创新。

聆听这场音乐会,能深深感受到音乐中光与影的色彩变化,音乐演绎可以说是音乐家本人自尊自爱的一种升华。返场的三首曲目中,肖斯塔科维奇的《波尔卡》直接将欢乐的气氛拉到高潮,《华尔兹》及比才的《卡门间奏曲》展现出器乐唯美醇厚的音色,柏林爱乐三位演奏家的演绎与观众建立了光与色的浪漫通道。

责编:周听听

一审:周听听

二审:张马良

三审:熊佳斌

来源:湖南文联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