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报网 2024-07-18 10:14:28
中国,作为全球汽车市场的巨擘,其巨大的消费潜力与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无疑成为了众多汽车制造商竞相角逐的舞台。面对这一蓝海,众多国际车企纷纷选择在中国本土化生产,以降低成本、提升效率并更好地贴近消费者需求。然而,在本土化生产浪潮中,也不乏特立独行的品牌,如MINI与雷克萨斯,它们曾以进口车的身份在中国市场赢得了不俗的口碑与销量。
近年来,市场风向悄然生变,MINI率先改变,母公司宝马携手长城汽车成立了光束汽车,开启了MINI车型的本土化生产进程,并于今年7月6日成功推出了合资品牌新车,标志着其在中国市场战略的新篇章。相比之下,雷克萨斯则长期坚守进口策略,直至近期才传出即将在华独资建厂、专攻纯电动汽车的消息。
引人注目的是,雷克萨斯此番计划摒弃了传统的合资模式,力求实现100%控股,独立运营纯电动汽车生产线。这一举动不仅是对自身品牌控制力与技术实力的自信展现,也反映了在电动化转型大潮下,跨国品牌对于中国市场未来潜力的深度认可与布局决心。然而,对于雷克萨斯而言,是否本土化生产已不再是衡量其在中国市场成功与否的惟一标尺。品牌能否精准捕捉中国消费者的多元化、个性化需求,快速响应市场变化,推出符合本土审美的产品与服务,才是赢得市场认可的关键。
本土化生产只是第一步
综合考量市场趋势、利润追求及合作伙伴关系,丰田此刻推动雷克萨斯本土化生产的决策显得尤为合理且必要。在市场层面,雷克萨斯在中国市场的表现虽仍保持正增长,但增速明显放缓,尤其在与全球其他市场的强劲增长对比下,中国市场的疲软更为显著。特别是在高端车市场日益激烈的竞争中,雷克萨斯不仅面临一线品牌的降价压力,还需应对二线高端品牌的集体挑战以及自主高端品牌的快速崛起。这一系列因素促使雷克萨斯必须寻找新的增长点,而实现本土化生产无疑是一个重要的战略选择。
电动化转型的紧迫性也是推动雷克萨斯本土化生产的关键因素之一。丰田已明确雷克萨斯将在未来实现纯电动汽车的全面覆盖,但在国内市场,雷克萨斯的电动化步伐显然滞后于市场需求。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爆发式增长,雷克萨斯必须加快电动化进程,以满足消费者对环保、智能、高效出行方式的需求。本土化生产不仅有助于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还能更灵活地应对市场变化,加速新品推出。
雷克萨斯本土化生产并非是一蹴而就的事。它需要在保持品牌溢价与市场份额之间找到平衡点,避免陷入价格战的低谷。同时,雷克萨斯还需构建独立的体系,以应对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挑战。这要求雷克萨斯在技术研发、供应链整合、市场营销等方面进行全面升级,以确保其电动化产品能够脱颖而出,赢得消费者的青睐。
此外,雷克萨斯还需关注销量基盘的稳定性与增量可持续性。在推进本土化生产的过程中,如何保持并扩大市场份额,同时保持利润水平,是雷克萨斯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过度追求销量可能会导致品牌溢价下降,而过度追求利润则可能错失市场机遇。因此,雷克萨斯需要在市场策略、产品规划、渠道建设等方面做出精准判断与灵活调整。
雷克萨斯本土化生产的推进是其在复杂市场环境下寻求突破与发展的重要举措,这需要雷克萨斯在多个方面做出努力与调整,只有全面考虑市场、利润与合作伙伴的关系,才能确保雷克萨斯本土化生产的实施与可持续发展。
传统高端品牌丧失“护城河”
近年来,中国高端车市场经历了一场深刻的变革,这一变革的驱动力主要源自于电动化与智能化的双重浪潮。曾经,高端车市场的舞台几乎被跨国车企垄断,自主品牌大多局限于中低端市场的激烈竞争。然而,随着新能源汽车技术的飞速发展与普及,以及消费者对智能化、绿色出行需求的日益增长,自主品牌凭借先发优势和技术积累,开始集体向高端车市场发起冲击,打破了传统高端品牌的“护城河”。
当前,中国高端车市场不仅保持了稳定增长,2023年销量更是突破298万辆,展现出强劲的市场活力。这一成就的背后,是国内高净值人群数量不断增加、跨国高端品牌不断降价及自主高端品牌强势崛起共同作用的结果。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自主品牌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突破,不仅提升了其市场地位,更推动了整个行业向高端化、智能化方向的加速发展。
在电动化与智能化的浪潮下,消费者对高端的定义也悄然发生了变化。动力性能、奢华内饰等虽然仍是重要的考量因素,但已不再是惟一标准。用户体验、智能化配置、环保理念等成为了新的高端标签。正如赛力斯汽车总裁何利扬所言,智电时代下的用户,在追求精致与高端体验的同时,更加注重产品所带来的未来感与科技感。
这种变化对于传统高端品牌而言,无疑构成了巨大挑战。曾经的动力优势不再明显,传统高端品牌需要寻找新的核心竞争力以应对市场变化。自主品牌则凭借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深厚积累与创新能力,迅速填补了这一空白,不仅在价格上实现了对高端车市场的突破,更在品牌影响力上实现了质的飞跃。
当前在30万元以上的汽车市场中,虽然跨国高端车品牌在燃油车领域仍占据一定优势,但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它们已难以与自主品牌抗衡。这一趋势表明,未来高端车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而决定胜负的关键不再仅仅是品牌历史或传统优势,而是技术创新能力、用户体验优化以及市场响应速度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体现。对于所有参与者而言,惟有不断创新、持续进步,方能在这一变革中立于不败之地。
产品本土化≠需求本土化
“本土化生产”并非简单的生产线转移,对于跨国高端品牌而言,本土化生产后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是否能深刻理解并满足中国市场独特的需求,即实现真正的“本土化”适应。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分会秘书长崔东树指出,即便加大了电动化转型的力度,若未能有效解决产品“水土不服”的问题,本土化生产也难以成为挽救市场的灵丹妙药。品牌需要深刻反思,并应从品牌塑造、产品定位、技术创新等多方面入手,找到真正适合中国市场的路径,而非仅仅寄望于本土化生产带来的成本降低和产能提升。
讴歌和DS品牌的案例,正是跨国高端品牌在中国市场“水土不服”的真实写照。讴歌CDX虽然作为首款国产车型推出,但销量惨淡,原因之一是产品定位与价格之间存在显著落差,未能准确捕捉中国消费者的需求。而DS品牌则因技术和产品资源过于“欧洲化”,在集团全球战略下未能获得足够的本地化支持,导致产品在中国市场的接受度极低。
这些案例的警示作用不言而喻,推进本土化生产时,必须注重产品与技术的本土化创新,深入理解并融入中国文化、消费习惯和市场趋势。仅仅依靠品牌的历史积淀和全球影响力,已不足以在中国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立足。相反,只有那些能够真正做到“在中国,为中国”的品牌,才能赢得中国消费者的青睐,实现本土化生产后的可持续发展。
本土化生产不仅是一个生产过程的转变,更是一个全面适应中国市场、深化本土化战略的过程。只有在品牌、产品、技术、服务等多个层面实现与中国市场的深度融合,才能确保本土化生产战略的成功实施。
责编:刘宇慧
一审:刘宇慧
二审:张马良
三审:熊佳斌
来源:中国汽车报网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