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副刊·艺风|从现代花鼓戏《山灯》说起

  湖南日报   2024-07-19 09:46:57

文|杨立新

花鼓戏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看似都是些鸡毛蒜皮、儿女情长或人间烟火的小故事,但小故事折射大道理,小故事拥有大情怀。

现代花鼓戏《山灯》是个老百姓为之叫好的作品。我在剧中扮演时代楷模黄诗燕一角,题材看似简单,实际十分厚重。《山灯》讲述的是炎陵县委书记黄诗燕,带领炎陵人民走上幸福康庄大道的动人故事。在株洲,黄诗燕这个扶贫书记无人不知,他很有文化底蕴,用老百姓的话讲,是“喝过墨水的”。扮演黄诗燕既不能失了县委书记的特点,又不能丢了他的文雅之气,更不能没有劳动人民的底色。导演在处理这台戏时,采用的是高度戏曲化的现代呈现。

因为我平常以传统戏见长,刚开始塑造这个人物根本拿捏不准,他的一招一式,一举一动不能像其他现代戏中的人物可以随心所欲那么放得开,拘谨了有失人物个性,太放有失书记分寸。为了把握好这个人物,在导演的启发及自身的努力下,通过排练过程中逐步构建角色,并在表演中实现角色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包括对人物的身体语言、声音运用、角色内化上可谓做尽了文章,尤其是第四场《山雨》,黄诗燕去特困户朱文章家,这是一场对手戏,两个人物接近40分钟的表演,如何让观众感觉有戏可看,这场戏包括舞台节奏、叙事技巧、人物关系及唱腔和念白的处理等方面,还真没少动脑筋。

《山灯》剧照。通讯员 摄

湖南花鼓戏充满浓郁的地方情调,融山歌、民歌、小调、夜歌子、劳动号子于一体。表演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湖湘地域生活和湖湘风貌,具有浓郁的民间生活气息。老百姓之所以喜欢,关键在于它接地气、说人话,没有矫揉造作之嫌,使人看起来特别亲切。它歌颂的是劳动人民,赞美的是积极向上。就花鼓戏表演艺术家而言,没有谁是一蹴而就的,都是要通过刻苦打磨,不断提炼,努力修为。几十年的舞台生涯,我深知,艺术与艺术家必须具备自己的个性与特色,只有这样才能发扬光大,如果只是简单地东施效颦,别说把花鼓戏艺术做大做强,就连起码的生存也难以保证。

我主演的现代花鼓戏《山灯》,属长沙花鼓戏湘东路子,其艺术特色在音乐上特别鲜明,包含湘东民歌、客家山歌、小调等。其个人舞台表演,有自己不同的艺术风格,包括在唱腔处理上,如第三幕《山歌》,讲述的是“黄书记”帮助留守儿童“小杜鹃”,并承诺一定办企业让她父母回来上班、让她一家团聚的感人故事。正如小杜鹃唱的:“夜半三更哟,盼天明,寒冬腊月哟,盼春风,若要盼得爸妈归,岭上开遍映山红”,深深触动了“黄书记”,引出了他这一幕核心唱段:“童言本真,童言单纯,叫人心酸,叫人泪奔,孩子呀,你的心思伯伯都懂,你的父母也是于心不忍,只为要摆脱贫困走他乡求生存,从此两地两相盼……”这是段真情流露的演唱,为了更丰富“黄书记”的人物形象,前四句演唱,“泪”字从低到高翻高八度,并任意延长至“奔”字,波音收,运用了花鼓戏传统曲调快打慢唱,演唱技巧上用了水嗽音、气震音和波音,接下来进入正常节奏,引用了花鼓戏传统演唱的数板形式,一直到“从此两地两相盼,山水隔断骨肉情”,这两句渐慢。后面运用了花鼓戏最有特色的也是必须要有过硬的演唱功底才能运用的清唱:“天下的父母谁不痛儿女,天下的孩子谁不恋母亲……”此时“黄书记”已经是泪流满面,陷入沉思。在一声班鼓“砸”后,情绪突转,节奏加快,表明了“黄书记”此时的决心,演唱时不仅要咬字清晰,还得气息充沛,一气呵成。

花鼓戏虽是地方剧种,但它是湖湘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传递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之一,也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作为花鼓戏演员,在新时代的今天,光说不断提炼自己在舞台的艺术形象、更新对人物的创作观念、提升个人的艺术修为,恐怕还不够。历史是一面镜子,过去一票难求的繁荣虽不能重复,但今天的相对冷清却需找到答案。取长补短,兼收并蓄,用年轻朝气的方式来传播这一古老的艺术,才能让花鼓戏在市场中有更大的潜力。

责编:刘涛

一审:周月桂

二审:曹辉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