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学科普站 | 龙行龘龘 福满潇湘——特展里的“龙”文物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4-07-19 15:03:33

【编者按】

探索地质科学奥秘,传播自然资源文化,让“有意义”的事情做得“有意思”。2024年7月19日起,湖南日报社长沙分社联合湖南省地质博物馆开设“博学科普站”专题,为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与自然资源高质量发展彰显地博担当、贡献地博力量。

本期迎来的是龙行龘龘 福满潇湘——特展里的 文物。 让我们跟随罗老师的讲解跨越时空,一起探讨了解衡阳市博物馆龙文物背后的故事。

罗梓萌 衡阳市博物馆讲解员

大家好,我是衡阳市博物馆讲解员罗梓萌。很高兴在湖南省地质博物馆《龙行龘龘 福满潇湘——2024年新春特展》的展厅内,为大家讲讲衡阳市博物馆龙文物背后的故事。

从图腾崇拜、神话传说到权力象征和民间文化,龙始终是中华民族巨大的凝聚力、无穷的创造力和无限的生命力的集中体现,因此中华儿女总会自豪地自称“龙的传人”。龙在民俗艺术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在传统工艺品、绘画、雕塑等方面,甚至小到铜镜、瓷盘等日常用品,都常常以龙为主题纹饰。

例如这枚带柄龙纹铜镜,镜背饰升龙戏珠纹样,外缘饰两周弦纹。龙纹基本贯穿于我国古代铜镜的发展史,并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演化。到了宋代,铜镜上的龙纹已不如唐代雄健,开始向清秀轻灵的风格发展。宋代商品经济发展迅速,铜镜造型也偏重于简洁实用,纹样装饰趋于简练。就如这枚铜镜,镜背独饰一龙纹,显得简雅别致。

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枚铜镜没有镜钮,而以长柄代之,这两者其实与古人使用铜镜的方式有关。有镜钮的铜镜,可以于镜钮处穿系绦带,然后手握绦带映照面容,也可以将铜镜置于镜台上。但是这都不便单手持握照容,于是宋代开始流行带柄镜,在日常生活中,以手执镜,镜随人行,映照整容,更方便随意。

我们都知道,铜的比重较大,长时间手持比较费力,容易跌落以致破损,宋代工匠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难题。宋代铜镜的合金成分中,锌的含量大幅增加,使得铜镜的塑性较好,不易摔破,而且带柄镜是由镜范整体浇注而成,镜体坚固度高,更持久耐用。

这件青花龙纹瓷盘为撇口,弧壁,圈足。盘心以青花绘一腾云驾雾的戏珠龙纹,外壁同样绘云龙纹,青花发色清幽,笔触细腻,生动传神。唐宋以来,龙纹与皇权联系逐渐紧密,尤其元、明、清三代,朝廷对龙纹烧造、使用都有严格规定。明代在景德镇设立御窑厂,加大对御用瓷生产的控制,尤其是龙纹瓷器的烧造,直到明中期以后,民窑瓷器上才出现龙纹装饰,多以官窑样式为标准,画工一般较为粗糙。

清代的龙纹基本沿袭明代,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调整。龙的形态有团龙、立龙、行龙、回首龙等,图案的组合有独龙、双龙、五龙、九龙,云龙、海水龙、二龙戏珠、龙凤呈祥、穿花龙等。

清代早期龙纹显得雄伟、奔放,晚期龙纹则神态平淡,在总体风格上显得拙重、苍老,不如明代浑厚、生动。同时,皇家对民窑龙纹的使用限制有所放松,民窑瓷器也见有五爪龙纹。

这件仿哥瓷夹彩龙纹印盒,为扁圆形、子母口、圈足。器表施黑釉,盖面绘戏珠的绿彩五爪立龙,以红彩绘祥云,上下器壁分别勾勒一圈缠枝花卉纹,端庄拙朴,寓意吉祥。

这件印盒为仿哥窑瓷器。哥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其产品特征为黑胎或深灰胎,施月白或米黄色乳浊釉,釉面开片,尤显独特而备受追捧。尤其是明清两朝,官窑、民窑都有仿制哥窑的产品。清康熙帝慕古好雅,谕旨御窑厂烧制哥釉瓷器,烧制出的仿哥窑瓷器造型庄重,釉色肥厚莹润,表面呈现细碎的开片纹,显得十分古朴,而乾隆之后仿哥釉瓷器釉质开片纹较大且平直。

印盒,是存储印泥的文房用具,到明清时至盛至荣,以瓷为印盒在清代最为普及,有青花、五彩、珐琅、粉彩、颜色釉、浅绛彩等等。这件印盒内还残存有当时用过的朱砂印泥,为实用器,也是古人寄托人生遐思,抒发心境的重要载体。

今年是甲辰龙年,在这个龙腾虎跃、龙凤呈祥的美好年份里,愿我们从龙文物中读懂中国龙文化的博大精深,感知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奋勇向前的文化魅力和精神内核。

责编:封豪

一审:封豪

二审:王晗

三审:周韬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