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19 16:54:26
(自力更生制砖)
(市民在重新修葺一新的人防工事内参观)
衡阳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70多年来,衡阳人民防空在人防工程的修建、开发和利用上,秉承"文武衡阳"的独特城市精神,呈现出丰富的衡阳人防精神内涵。
衡阳是一座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古城,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自古以来形成了独具文化品格和精神气质的衡阳城市精神,体现在既追求科学创新、文明进步,又霸蛮刚烈、无畏无惧,被誉为"文武衡阳"。
衡阳市的人防工程犹如“地下长城”,藏身衡阳城下,既是衡阳人防文化的底色生成,也是衡阳人防的精神地标。从过去的人防工程修建,到后来的人防工程开发利用,再到今天结合人防工程所进行的人防文化教育,从中体现出的衡阳人防精神都与衡阳深厚的文化底蕴密不可分,与衡阳的城市精神一脉相承。祝融传火的奉献精神、蔡伦造纸的创新精神、王船山宁折不弯的斗争精神,曾国藩创建湘军水师吃苦霸蛮的精神还有衡阳保卫战永不言弃血战到底的拼搏精神,都在衡阳人防文化中有迹可循。
从保家卫国的战斗中传承
衡阳处于湘中南腹地,自古以来既是战略要冲、保障基地,又是驻军重地。古人对衡阳在地理位置上的评价是:"扼荆湖南北,引交广为颈,更有衡山为后、湘水在前,为湘之重镇。"在近现代战争中,衡阳更是常常成为攻守焦点。据《湖南防空汇编》记载:抗战期间,敌机袭衡阳500余次,均以车站附近为最。
很多衡阳人都曾见过那张日军轰炸后衡阳城区仅剩三间半房子的照片。空袭之惨烈令人目不忍睹,家园城市被毁引发的民众悲愤,让衡阳军民同仇敌忾、保家卫国之心更加众志成城。
1952年5月,仅1个月时间内,国民党就派出飞机19次125架,袭扰衡阳地区11个县市。这些数据都说明了衡阳在战略位置的重要性。
1969年“珍宝岛事件”之后,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发表了“要准备打仗”“房子底下挖洞”“备荒、备战、为人民”等系列指示,并要衡阳的早期人防工程建设,靠的是军民团求修建“连点成片,片连支干道,支干道连主干道”的人防工事。衡阳城区迅速形成了“家家户户总动员,男女老少齐上阵”,全民挖掘防空工事的人防热潮。
那时,挖防空洞就是在大打一场人民战争,不仅单位要挖,家家户户也得挖,有条件的挖大的,没条件的挖小的,大小结合,全面开花。“挖防空洞是不拿工资的,去挖洞是一件很光荣的事情,保家卫国,人人有责,大家都劲头十足。”曾经参与过防空洞建设的退休干部蒋建平说。
一代代的衡阳人,把家国一体、保家卫国的爱国精神传承了下来,在激情燃烧的岁月里,他们艰苦创业,用赤诚之心和忘我奉献,为衡阳城市留下了光辉业绩。数据显示,自1969年9月起,衡阳军民仅用3个多月时间,就新挖了防空坑道66878米、地下室9754平方米:掩蔽部33488平方米,可容纳476415人;此外还有防空洞4013个、21174平方米,防空33455平方米,超过了解放20年来所构筑的防空工事总数37倍多。
自齐心协力的担当中体现
衡阳的早期人防工程建设,靠的是军民团结、齐心协力汇聚而成的磅礴力量。
“1973年,提前13天完成了7万平方米的人防工事构筑任务;1975年,又集中力量进行了东、南、西、北四条主干道和雁峰、接龙、岳屏三山联通工程的建设,” 任庭喜老人说,“修建人防工事的时候,真苦。没有先进工具,大家就用锄头、钢钎,手拉肩扛,要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有时还会遇到塌方,发生人员伤亡。修建过程中,一共有28人为人防工事献出了生命。”讲到这里,这位跟随四野从东北转战到海南岛的老人已是泪眼涟涟。这些困难都没有难倒坚强的衡阳人防建设者,他们有的上阵父子兵,有的开凿夫妻档,有的全家总动员,个个激情满怀,无怨无悔。
1970年9月25日,修建解放路地下人防工事主干道的“709工程”正式开工。从衡阳470多个单位抽调的2000多位民兵,组成23个专业连队全线展开作业。在人防工事的挖掘现场,人们热火朝天地工作,仿佛这是一场无声的战斗,每个人都在为保卫家园而奋力拼搏。仅仅一年时间,东起湘江河畔,北连进步电影院,沿着解放路,穿过回子岭、天马山,通往西郊风娥山脚,净宽2米、高2.3米、全长3670米,有房间63间、进出口16个,总面积7050平方米的巨大工程就基本竣工。后来潇湘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电影《地下初春》很多场景就取景于此。
在接龙山构筑的4400多平方米的地下工事,是由附近12个小厂联合起来,由领导干部带头、发动在岗职工轮流挖,在领导干部职工团结努力下,历时三年多共同努力完成。雁峰山“733工程”,则组织了重点工程组织指挥部和专业施工队进行修建完成。
20世纪70年代,衡阳的人防工程建设取得了巨大成绩。1974年11月全国人防工程技术现场经验交流会在衡阳召开,向全国展示了衡阳人防工程建设的成功经验,让衡阳人防建设者倍感骄傲与自豪。衡阳人们以愚公移山的精神,用锄头铁锹和斧子,挖出一个个深洞,他们用血汗甚至生命,为衡阳的城市安全筑起一道坚实的屏障。
于攻坚克难的拼搏中彰显
在计划经济年代,砖头、河沙、卵石、水泥等建筑材料非常紧张,但困难挡不住大家,衡阳人秉承湖湘精神,“吃得苦、霸得蛮、耐得烦”,面对条件艰苦、工具简陋的修防空洞工作,坚持自力更生,用挖、捞、采、烧、制等方法,广开材料来源。
“当时,我们部队一个班在外面砌砖,一个班在里面挖。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一门心思只想挖洞。”回忆当年挖洞的场景,蒋建平说,他和战友们轮流在洞外和黄土泥,将和好的黄土泥制成砖坯,晾晒上几天,再码进窑里进行烧制,然后用手拉车或簸箕运进洞里,交给挖洞的战友们。
像蒋建平他们这样想办法自行制砖解决材料短缺问题的群众和单位有很多。有的单位职工就地取材,利用挖洞打出的毛石加工成料石;有的居民则到附近工厂收集炉渣、电石渣作材料;有的街道还集体办砖窑,家家户户参与到做砖坯的队伍中。
为了提高工程质量,降低造价,加快进度全市普遍性地开展了技术革新群众运动。几年中,实现技术革新1200余项,自制和改装各种挖、运、被机械工具800多件。
市城建系统职工自己改装土电钻,虽然机器庞大,需两位工人同时握住才能控制,但钻孔效果十分好,看得职工们直拍手叫好。
市内一家工厂发动群众改革洞内运输设备,平口洞采用自制的矿车,对于坡度较大的洞口,就把矿车改进为三角平板车,大大加快了掘进速度。
衡阳早期人防工程,是人防事业建设的一项工程,也是新中国建设时期在地方上的一个缩影,留下了深刻的时代印迹。一处处早期人防工程,见证了衡阳人民齐心协力、艰苦奋斗、攻坚克难、勇于担当的优秀品质和顽强意志,尤其是创造形成的人防精神,已与衡阳的城市精神融为一体,在追梦新时代的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在融合发展的创新中弘扬
从充满神秘色彩的防空洞,到大人小孩夏季纳凉的避暑去处,再到我们身边密不可分的社会公共体系,人防工程是宝贵的城市资源。人防工程走过一段不平凡的岁月。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当年衡阳人开挖的地下隧道,依然在城市的地下纵横交错,为城市平战结合提供着强大的支撑。
1978年中共中央下发文件,明确指出:“搞好平战结合,使人防工事不仅战时可以防空,而且也能为生产、生活服务。”衡阳利用地下人防工程建成的车间、仓库、种养殖室、娱乐服务场所等,犹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探矿机械厂的地下滑冰场、雁峰山的地下商场、城北人防影剧院等等,都曾是衡阳市民趋之若鹜的“打卡地”,盛满了衡阳人青春的记忆。
随着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地下通道、地下商场、地下车库等大量兴建,衡阳现代人防工程以多种形态融入城市发展。这些“地下城”日益繁华,为市民提供交通、出行、购物、餐饮、休闲、娱乐等服务,与地上城区形成功能互补、上下互动。
近年来,衡阳坚持在大局下开展人防建设以“平战结合”的理念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以战备效益为立业之本,以经济效益为兴业之源以社会效益为强业之基,实现人防工程融入经济、惠及民生。创新性地采用了结建式人防工程“三合一”建设模式,即将防空地下室、地下停车场、地下人防宣传教育场所结合建设,让居民在日常停车时可以随时学到人防工程内设施设备的使用方法,在“家门口”就能接受人防教育。
当前,衡阳解放大道地下过街通道成为市民每天必经之路;衡阳过江隧道每日车流不息;中山北路龙泉商场成为年轻人的潮流聚集地;虎形山人防公园首创全国人防疏散基地“九合一”模式,创造性地建设了衡阳人防平战结合综合基地,将人防宣传教育基地、疏散基地和市民休闲娱乐场所相结合,从室内推向室外、由封闭走向开放,探索出了融合式建设、开放式宣传的“衡阳经验”……这些深藏于地下的人防工程得到不断加深拓宽,与城市建设相结合,与经济建设相协调,充分发挥护民、惠民双重功能。这种敢为人先、融合发展的创新精神,也更加丰富了衡阳人防精神的文化内涵。
今天,当我们回望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回望这些人防工程,不会忘记那些曾经为衡阳人防事业作出贡献的建设者们。他们用超凡的智慧和胆识,创造了衡阳人防精神。他们用人生的绘笔勾勒出人防文化的轮廓,用一言一行夯实了人防精神的内涵。人民防空为人民,他们用这份誓言与执着,展现了对人防的无限热爱,书写了人防精神的灿烂华章!
责编:姜河
一审:姜河
二审:张马良
三审:熊佳斌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