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零容忍”到“零发生”:探索中小学防欺凌策略的德育创新与实践

  新湖南客户端   2024-07-21 20:50:15

文/长沙市湘郡培粹实验中学纪委书记 杨琴

在教育的广阔天地里,校园本应是一片充满阳光与希望的沃土。近年来,校园欺凌不仅侵扰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也严重影响了校园的和谐与稳定。面对这一挑战,中小学德育工作被赋予了新的使命与责任——如何有效预防和减少校园欺凌的发生,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传统的“零容忍”政策,作为应对校园欺凌的一种常见手段,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学校对欺凌行为的坚决态度,但其“重惩轻防”的弊端也逐渐显现。这种策略往往侧重于对欺凌行为的事后处理与处罚,而忽视了事前的预防与干预,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因此,探索更为全面、深入且富有成效的防欺凌策略,实现从“零容忍”到“零发生”的跨越,不仅是对当前校园欺凌问题的一次深刻反思与积极应对,更是中小学德育发展方向的一种前瞻性探索与思考。

理念重塑,从惩戒到预防的文化转型转变德育观念,树立预防为先的理念。大多数校园欺凌现象的“零容忍”政策往往侧重于对欺凌行为的严厉打击,通过惩戒手段来警示潜在的霸凌者。然而,这种单一的策略忽视了问题的根源——即欺凌行为背后的复杂社会、心理和家庭因素。

因此,“零容忍”即便短期内能遏制欺凌现象,也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要实现从“零容忍”到“零发生”的转变,需要在德育观念上进行重塑。

学校应树立预防为先的理念,将工作重心从事后处罚转移到事前预防和事中干预上来,通过加强宣传教育,构筑第一道心理防线。

优化校园文化,营造相互尊重的氛围。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和精髓,一个积极向上、尊重差异、多元包容的校园文化环境,能有效遏制欺凌行为的发生。学校应当积极倡导尊重差异的理念,通过开展主题班会、文化节、体育节、人文节等活动,让每位学生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发光点,增强同学间的认同感,营造更加和谐、友善的学习环境,构建一道天然的防欺凌屏障。

创新教育方式,提升防范意识。传统教育方式往往侧重于知识的传授和规则的灌输,而在面对复杂多变的校园欺凌现象时,这种单一的教育模式显得力不从心。

因此,探索与创新教育方式,是增强教育针对性和时效性的必然。学校可开设防欺凌教育校本课程,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直观了解欺凌的危害性和防范方法。

同时,利用国旗下讲话、校园广播站、宣传栏、微信公众号等媒介广泛宣传防欺凌知识;通过“反欺凌”手抄报比赛、“校园心理剧”比赛、演讲比赛等主题活动来提升学生对校园欺凌的认知和应对能力。

体系构建,家校社协同的立体防护网明确职责,协同角色定位。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多交流,及时发现并纠正不良行为倾向。

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应建立健全防欺凌制度,成立“防欺凌工作小组”,常态化开展“关键学生”实地家访工作,通过“一帮一”、“多帮一”等方式,为家长和学生通思想、开心结、解难题。社会则应承担起正面宣传引导、监督支持的责任,通过媒体、公益组织等渠道提高公众对校园欺凌的认识和关注度。

资源共享,搭建服务平台。为更好地实现家校社协同工作,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社区可以搭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服务平台。线上平台可以包括校园欺凌举报热线、心理咨询在线服务、家长教育指导课程等,方便学生、家长及时反映问题、寻求帮助。线下平台则可通过社区活动中心、学校心理咨询室等实体机构,为学生提供面对面的交流辅导。

联合驱动,鼓励校社共建。学校可与专业心理咨询机构、法律援助组织或相关医疗机构合作,通过制定策略,实施有效干预,有效提升防欺凌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为学生和家长提供更专业和全面的服务。

方法革新,智慧融合与人文关怀的双轮驱动利用智慧技防提高防欺凌效率。随着智慧化校园的普及,可利用智能化手段来提高防欺凌工作的效能。例如,通过校园监控系统,结合人工智能人脸识别和行为分析技术,实时监测关键学生行为;在校园内隐蔽位置安装语音识别设备,通过AI技术识别欺凌相关的关键词和求救信号,以便系统报警后相关人员能及时介入。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对学生行为进行分析和预测,及时发现潜在风险并采取干预措施。

注重人文关怀,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核心在于了解学生的需求,这要求老师不仅传授知识,更要成为学生心灵的倾听者与引路人。通过心理健康课程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压力与挫折。同时,建立心理咨询机制,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帮助与支持,鼓励学生表达自我,肯定自我,培养积极阳光心态。

评估优化,数据驱动与评估反馈的闭环管理建立是数据驱动的重要性。建立全面、准确的校园欺凌数据收集系统,应涵盖欺凌事件的类型、发生地点、时间、涉及人员及后续处理情况等详细信息,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通过大数据分析,清晰了解欺凌现象的群体特征、区域分布、发展趋势及主要诱因,为制定针对性的防欺凌策略提供科学依据。实施评估反馈与动态调整。评估与反馈是手段而非目的,在防欺凌策略实施过程中,应定期对各项措施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包括政策的有效性、师生的接受度、问题的改善程度等。评估可以采用问卷调查、座谈、观测等多种方式,确保评估结果的全面性和客观性。

同时,建立快速反馈机制,对评估中发现的问题和不足之处进行及时反馈,为策略调整和优化提供方向。持续优化与迭代的闭环管理。基于数据驱动的评估和反馈结果,对防欺凌策略进行持续优化和迭代是闭环管理的关键。通过不断评估策略效果,及时调整,优化宣传教育方式,确保防欺凌工作始终与时俱进、精准高效。这种动态管理机制能有效应对欺凌现象的复杂性和多变性,消除欺凌隐患,逐步迈向“零发生”的和谐校园。

从“零容忍”到“零发生”的转变,不仅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美好愿景,也是对学生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承诺。今后,希望通过德育工作的持续创新与实践,构建起坚实的防线,让校园欺凌无处遁形,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充满爱与尊重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责编:刘琼

一审:刘琼

二审:甄荣

三审:熊佳斌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