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因茶而生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4-07-22 14:48:14

文丨谭晓琴

北纬25°,东经113°,秘境汝城九龙江原始次生林。

白毛茶,冰川世纪的古茶,就生长在这片土地。

丝丝的雨水裹着薄雾落下,一切都变得清亮起来,往空中随手抓一把,摊开都是水渌渌的时光。往事在雨中变得再度鲜活起来。

汝城三江口瑶族风情园白毛茶历史体验馆, 63岁的钟泗发,一位有着25年制茶经验的制茶师,谦逊、欢欣、不徐不疾地讲述着他与茶的故事。

滋滋滋滋滋……

茶叶在热水的注入下,沉浮旋转,慢慢舒展,茶香氤氲升起,一丝一缕的由鼻腔渗入心脾。钟泗发微微弯曲已成弧度的手,在泡茶的过程中灵巧从容,自然流畅。

烫洗、投茶、注水、倒茶,轻柔而稳定。

“我睡眠不好,不喝茶的,不用麻烦了。”

钟师傅没说话,望着我微微一笑。

“来,尝尝吧,味道很好。”

我轻轻端起杯子,抿了抿,好像不苦,赶紧咽下。

幽香慢慢地、轻轻地爬上了喉头,不急躁,不张扬,只是悠然自得地蔓延,渐渐变得浓烈起来,带着深沉的草木气息。

瞬间,眼前飞速交叠着一些幻象。天地间,神农氏率领部族来到汝城耒山下,惊异发现断枝能轻易插入坚硬的深土里……深山中,村女兰兰化作白茶仙子,用身体的异香灭掉了岩鹰石的魔魂妖魄,芽尖白毛茸茸的白毛茶长出来了……灯影下,一个叫陆羽的男人,一生爱茶如命,以一生研习,撰著《茶经》……广袤的大地,人类的脚步从未停止过对茶的探寻。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脉络,如同这源远流长的茶香,生生不息。人们在这里寻找传统,寻找希望,寻找着那条能够安放心灵的家园之路。

“天赐好茶九龙江,野生毛茶欧老坑。

林深雾里沙土壤,种对地方茸毛长。”

这是汝城当地茶农对白毛茶选址的顺口溜。

钟泗发托起一把今年新采的头春茶,放在笸箩里。茶芽肥硕、强壮、饱满、厚实;茸毛细密、鲜亮、优雅、动人。一摊、一推、一拨后,他捻起一片茶叶放在鼻间:“香着哩。”

对于将茶叶调制成千变万化的香,他很熟悉。绿茶的清新、红茶的醇厚、白茶的淡雅、黑茶的深沉,把茶做透,把香做清晰,他的点位很准。在汝城三江口,像他这样的制茶师有十余位。

好的制茶师前提是要有好茶。

白毛茶自然是属于好茶品种。汝城之地,群山环抱,云雾缭绕,溪流纵横,土壤肥沃,雨水充沛且富含矿物质,加之气候温和湿润,日夜温差大,由此诞生了中国罕见珍稀的大叶多毛茶树。

探寻汝城白毛茶的历史,仿佛打开了一卷尘封的古籍,可追溯到两万年前的自然野生状态。由于野生近缘的遗传保守特征,白毛茶基本上囿于原来的自然分布区,成为汝城这片土地上的古老遗存。明末清初,汝城通达粤海的茶盐古道,依然在世人的记忆中流淌。到了革命战争年代,白毛茶更是以其神奇的疗伤解毒功效,为受伤的红军带来了希望与慰藉。

汝城因茶而盛,人们将茶融入生活,视其为沟通天地的生命之源。

随着时光的流转,20世纪80年代初,汝城白毛茶被列入郴州地区重点科研课题,这是一场长达八年的科研之旅。1987年,白毛茶被湖南省审(认)定为省级有性系良种。

从小就跟茶打交道的钟泗发,高中毕业后,由于他在三兄弟当中排行老大,他不再读书,开始跟着父亲采野茶、卖茶。那时,他懵懂地认为只要采得多,卖的多,就能赚大钱。没有技术的钟氏父子俩,靠着采摘野生白毛茶,贩到广东长江镇去卖,每天能够赚到20多元钱。

一家子的生计是维持了,可出路在哪里?

钟泗发感到茫然,可不做这个,又能做啥呢?这些年来,白毛茶是他们家的日常,也是传统。茶,对于他,对于他们全家来说,就是衣食,就是寄托,就是天。

父亲年纪大了,母亲身体不好,长期病恹恹,他必须挑起家里担子来。他只能比以前更尽心,也就从这时候,他萌生出种植茶叶的想法,流转10多亩土地,精心开辟了茶园。当时,在汝城三江口几乎家家户户都或多或少拥有茶园。

钟泗发似乎总是比同龄人想事些,他又开始钻研制茶技术。他底子不算最好,但吃得苦。茶要在一个多小时里凭经验,靠双手在200多摄氏度的锅中炒制,操作中他的手被炒锅一次次烫伤,整个手掌都被磨出的一层层老茧。母亲看着心疼,他不以为然地说着,刮老茧可以解压。

1997年,白毛茶荣获巴黎国际名、优、新博览会最高金奖,名声大噪。价格也水涨船高,每斤售价高达500元至800元不等。就在钟泗发他们这群茶农满怀期待,认为白毛茶真正的春天即将到来之际,一场意外却打破了这份宁静与美好。由于当时市场供不应求,而发展初期种植面积少、产量低,一些不良商家竟从邻近的广东红山收购类似茶叶掺杂售卖。品相、口感有明显差异,市场信誉一落千丈。

无疑,这如同一颗重磅炸弹。

震惊、愤怒、却又无可奈何!

迫不得已,一些茶农放弃了茶园管理,政府也暂时搁置了产业发展计划。汝城白毛茶产业受重创,一度陷入停滞不前。这个原本在茶界拥有顶尖级地位的宝贵资源,一时在市场中竟难以觅得一席之地。

每当回忆起这段失去的发展机遇,钟泗发都感慨万千,“为什么东西一旦火起来,就会有造假!”

“不问是非,只信因果”。佛教里的这句话或许在此得到印证。

“茶园修通致富路,生产观光两不误。

松土六十垄三十,梯级成带保水土。”

这是汝城当地茶农对白毛茶建园的顺口溜。

这些年,好茶山属于稀缺资源,年年都不愁卖,钟泗发敏锐地捕捉到了市场的积极信号,但此时对于大面积建茶园还很遥远。

2015年,艰难的路终于豁开了一条口子。本地做工程的陈老板,对白毛茶一直情有独钟,可由于不懂茶且精力有限,一直未能涉足。得知钟泗发的想法后,陈老板与他达成合作协议,共同投资20多万元,承包村集体老白毛茶山100多亩,成立了绿和老东岭种养专业合作社。

在后来的每一个清晨,对于钟泗发而言,都如同万物复苏的初春。他沿着茶园的石子路走上一段,慢慢地上坡,眼前的视野逐渐开阔起来,黛色的远山如水墨般晕染在天际,一垄垄碧绿的茶树在云雾中若隐若现。

承包茶园的风险系数有多少?

钟泗发没想过!更准确地说,他是不愿意去想。他太渴望拥有属于自己的实体茶业,破釜沉舟是他唯一的出路。

开沟、施肥、起垄、覆膜、打孔、定植……这些烂熟于心的茶苗定植流程,他做梦都在反复演练。每一个细节都像是刻在脑海中的图案,清晰而生动。

揪心的事还是发生了!

白毛茶市场虽已回暖,但余震未消。懂白毛茶的人不多,茶农种植户本身信心不足,从上至下没有形成品牌意识。钟泗发的茶园效益未达到预期,幸得陈老板的理解与支持,他安慰钟泗发,没事,这钱不用还,以后你只要记得有好茶留给我喝就行。

如果一片茶能言,它必将吟唱出比千年古树还要深邃孤寂的旋律来。

2016年5月6日,袁隆平院士为汝城白毛茶题词“白毫含香”。那日,钟泗发正和家人在茶园里忙着除草,施夏肥。采收夏茶的关键时期就要来了,这是茶叶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

“农户加入合作社,企业参与一条线。

可由农户售两成,我们已做担保人。”

这是汝城当地茶农对白毛茶销售的顺口溜。

有茶农感叹,做茶的好时候已经过去了,钟泗发不这样认为。这么多年来,他思想日渐成熟,他觉得在这个时候只想短时间敛一波财,终究不是长久之事。

茶人情怀也好,匠人精神也罢。钟泗发不懂那么多,他心中坚守祖训:种茶传世,子孙受益。

好茶不怕晚,一道好茶需要时间。

钟泗发清楚记得,那是5年前,县里召开茶叶发展座谈会,他带上自己加工的白毫银针亮相。会议中途休息时,主持会议的领导说道,你们都说自家茶好,这可不是能吹牛的事。钟泗发迅速泡茶展示。当时,与会人员纷纷叫“好”,并提出为何不推广时,钟泗发激动地抓着水杯,不顾饮茶之道,大口喝下自己的茶。这牛饮似的比任何一次品茶都要有味道,他的心被茶暖热了。

好事总是成对出现。

2020年,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刘仲华肯定白毛茶的价值,并将九龙江定为汝城野生白毛茶保护区。

好消息传出来,人们奔走相告。

“去年,我的老东岭茶叶加工厂生产许可证已经办下来了。汝城三江口只有7家呢!” 钟泗发笑得眼睛眯成了一条缝,他的眼睛本来就不大,那眼角的皱纹和花一般。

如今,绿和老东岭种养专业合作社茶叶基地已扩展至280亩,拥有100万株白毛茶苗圃园和300平方米加工厂,成功获得了SC认证,被湖南省茶叶研究所授予“汝城白毛茶工程研究中心”,成为政府重点培育的龙头企业。

每天他都很忙,走基地、进车间、跑市场……

曾经最难的时候,茶市价格不稳定,茶商不收茶,付采茶工的钱都不够。有一家深圳的茶叶公司想把他们的公司全盘接过去,前提是不再保留他们的品牌,钟泗发果断地拒绝了。

《易经》有云:元亨利贞。

正如他自己所言,越难,越不可再急功近利。

人如此,事如此,城市亦是如此。

幸而,千年古县的汝城,已将茶文化刻入基因,一拨拨奖励的政策,龙头企业的培育、生产基地的建设、产业品牌的打造、文旅融合的推动,让古老的汝城焕发出新的光彩。

茶,依循着中国汉字的书写方式,草木之间的人,正沿着时光之河,古今交融,诗意前行。

随着中国传统制茶技艺申遗成功,茶业的发展会有更多的路。但无论如何发展,传承保护始终是首要的。钟泗发的公司仓库里还有近一吨的茶叶,他不着急。他现在思考的是如何向下扎根,向上开花。

当钟泗发沉浸在回忆里,聊着他的过往时,一位穿着深绿T恤,显得干练的青年人走进来说:“老钟,等下全国报告文学班的学员会过来,你好好地和他们讲讲茶。”

哦,原来是九龙江森林公园的袁主任。我笑着吐了吐舌头,赶紧“溜”了。

我能想象钟泗发在雨声中平静地说着茶叶的那些事儿,且迈着节奏均匀的“小舞步”。

责编:廖慧文

一审:廖慧文

二审:易禹琳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