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溢价到平价再到低价,合资品牌的挣扎与救赎

  中国汽车报网   2024-07-23 11:55:50

当前汽车市场正经历一场冷暖交织的变革,自主品牌与合资品牌之间的销量表现呈现出鲜明的分化态势,各自心境大相径庭。6月,本田在华遭遇重创,终端销量仅为6.9万辆,同比大幅下跌39.04%,这一颓势已持续5个月,形成“五连跌”的严峻局面。追溯至今年上半年,本田在华总销量滑落至41.6万辆,同比下降21.48%,彰显出市场挑战的严峻性。同样,上汽通用也未能幸免,6月销量骤减至2.6万辆,同比暴跌72.02%,上半年累计销量22.56万辆,同比大幅下滑49.98%,数据背后透露出合资品牌市场的普遍寒意。
  面对销量持续下滑的困境,合资品牌纷纷启动“自救”策略,寻求破局之道。上汽大众、神龙汽车等选择与电商巨头“猫狗虎”等合作,探索新零售模式;斯柯达则计划实施“轻资产”战略,以减轻负担,灵活应对市场变化;东风日产则决定关闭常州工厂,进行产能优化;广汽本田与一汽丰田则通过裁员及总部迁移等举措,力求降低成本,提升效率。
  此外,在终端市场,一系列合资品牌车型的“骨折价”现象频现,如凯美瑞价格下探至12万元,卡罗拉更是低至8万元,迈腾也降至14万元左右,这些昔日的热销车型如今不得不以低价策略吸引消费者,折射出合资品牌在市场激烈竞争中的挣扎与无奈。汽车市场正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自主品牌与合资品牌之间的竞争格局日益复杂,销量分化、自救行动与价格战频发,共同勾勒出一幅波诡云谲的市场图景。

“至暗时刻”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合资品牌汽车销量的持续下滑,是当前市场走势的深刻体现,更是对过往趋势的延续与加剧。以本田为例,其在华自2020年实现162.7万辆的销量巅峰之后,便步入下行通道,下滑幅度逐年加剧,至2023年仅实现123.42万辆的销量,面对当前形势,今年要突破百万辆大关显得尤为艰难。前6个月,本田月销量同比跌幅均在两位数以上,特别是2~6月,跌幅分别为38.63%、26.32%、22.18%、34.66%、39.04%,令人瞩目。
  6月,合资品牌市场再次触及低谷。广汽丰田与广汽本田,6月销量同比降幅显著,分别为19.64%和43.34%;上半年累计降幅亦分别达到25.8%和28.28%。而上汽大众、上汽通用五菱等亦未能幸免,分别出现14.43%和4.46%的同比降幅。长安福特同样遭遇挑战,销量下降3.18%。
  最新整体数据更是直观反映了合资品牌的困境:6月,主流合资品牌车企批发乘用车仅49.6万辆,同比大跌30%;相比之下,自主品牌车企则表现强劲,批发乘用车达140.6万辆,同比增长17%。上半年,常规燃油乘用车市场中,主流合资品牌零售量同比下降27%,市场份额持续萎缩。德、日、美系品牌份额均出现不同程度下滑,合资品牌在中国市场的地位正遭受前所未有的挑战。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财税贸易与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韦福雷指出,过去十年间,合资品牌汽车在中国市场经历了从巅峰到低谷的剧烈波动。2014年,合资品牌市占率超过70%,是豪华与高端的象征;而到2023年,这一比例已降至44%,2024年一季度更是进一步下滑至40.4%左右,迫使众多品牌采取降价策略以维持销量。如今,合资品牌正处于一个关键的转折点,必须深刻反思并做出战略调整,以应对市场变化。
  为应对销量压力,合资品牌纷纷加大降价促销力度。上汽大众、一汽丰田、广汽本田等纷纷推出限时优惠活动,优惠幅度之大前所未有。如上汽大众途观L家族、朗逸等车型综合优惠高达数万元;一汽丰田卡罗拉、广汽丰田凯美瑞等热门车型也加入降价行列。然而,业内专家指出,虽然降价促销短期内能提振销量,但长远来看,价格战并非可持续之道。合资品牌若想摆脱销量低迷,必须从根本上调整产品策略、提升品牌竞争力,以适应市场的新需求、新变化。

跌落神坛
  合资品牌汽车在中国市场的销量滑坡与市场份额的显著萎缩,无疑是对整个汽车行业的一次深刻警醒,引发了业界的广泛反思与讨论。
  “合资品牌汽车市场的下滑,根源在于未能及时且主动地适应中国市场的快速变化与需求升级。”国际智能运载科技协会秘书长张翔在接受《中国汽车报》采访时指出,中国汽车行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特别是新能源汽车的迅猛发展,已成为市场的新宠。自主品牌及造车新势力纷纷抢滩新能源汽车市场,凭借快速的产品迭代、智能化与电动化的技术创新,以及精准的市场定位,迅速构建起新能源汽车的整体竞争优势。反观合资品牌,长期依赖于燃油车市场的既有优势,转型新能源的步伐显得迟缓而保守,导致其在新能源汽车赛道上与自主品牌的差距日益扩大,市场销量与份额因此受到严重挤压。
  有悲观论调甚至预测,未来五年内合资品牌在中国市场的份额或将萎缩至10%左右。尽管这一预测的具体数字存在不确定性,但中国汽车市场向新能源、多品类、高质量方向转型的趋势却是清晰可见的。韦福雷进一步分析道,随着中国进入汽车社会及汽车市场从增量向存量的转变,消费者对汽车的需求日益多样化,新能源汽车与细分市场的结合催生了更多电动化新产品。而中国本土新能源品牌在全球范围内的领先地位,特别是在电池技术、电机电控等核心领域的优势,更是加剧了合资品牌在新能源领域的劣势。
  与此同时,自主品牌的崛起也是不容忽视的力量。它们在技术创新、设计美学、品牌建设及品质控制等方面的显著进步,不仅提升了自身竞争力,也对合资品牌构成了强烈的市场冲击。比亚迪等新能源头部车企更是凭借技术创新与规模优势,实现了性价比的全面超越,对合资品牌形成了巨大的市场压力。
  在如此严峻的市场环境下,价格战成为合资品牌试图挽回销量的一种无奈选择。然而,这种策略虽能短期内刺激销量,却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加剧了利润空间的压缩与品牌价值的稀释。部分合资品牌甚至试图通过贬低自主品牌来转移视线,但这种缺乏事实依据的指责只会进一步损害其市场形象。
  面对低碳环保理念的深入人心、排放标准的日益严格,以燃油车为主的合资品牌面临着更为艰巨的挑战。如何在新能源浪潮中找到新的增长点,如何加速产品迭代与技术创新,如何重新赢得消费者的信任与青睐,将是合资品牌未来必须深入思考与解决的问题。

自我救赎
  在市场困境的重重压力下,合资品牌汽车正奋力寻求自我救赎与突围的路径。一系列自救行动与战略调整表明,它们并未放弃,而是积极应对挑战,力求在新能源与汽车产业升级的浪潮中重获新生。
  近期,斯柯达与上汽大众的战略整合,以及广汽本田、广汽丰田等企业的内部调整措施,均显示出合资品牌在面对市场困境时的果断与决心。这些举措不仅是短期的应对之策,更是为了在未来市场竞争中轻装上阵,集中资源于更有竞争力的领域。
  “合资品牌的救赎之路,关键在于主动向新能源汽车的转型。”张翔的观点一针见血。他指出,合资品牌需摒弃过往依赖燃油车市场的惯性思维,树立二次创业的决心,深入洞察中国市场的新需求,加大新能源技术的研发投入,以快速响应市场变化。大众ID.系列电动汽车在中国市场的成功,正是这一策略的有效验证。
  一汽-大众发布的“突围行动”计划,更是彰显了合资品牌背水一战、向死而生的决心。它们意识到,转型窗口期虽短,却是决定未来命运的关键时刻。惟有全力以赴,才能在这场汽车产业变革中占据一席之地。
  “合资品牌虽遇挑战,但其品牌实力与技术积淀不容忽视。”曾欣的观点为合资品牌注入了信心。他认为,合资品牌应正视转型之慢、市场策略缺乏针对性的问题,通过加大研发力度、提升产品竞争力,与自主品牌同台竞技,共同推动中国汽车市场的繁荣发展。
  在今年北京车展上,长安马自达等合资品牌发布的新能源车型,正是其积极转型的生动实践。这些新车不仅展示了合资品牌在新能源领域的最新成果,也预示着它们将在新赛道上展开激烈竞争。
  韦福雷则从市场趋势与竞争策略的角度,为合资品牌提供了突围建议。他强调,市场需求的多样化、多极化、个性化已成为主流,合资品牌必须深度研究市场,加快创新速度,推出更具针对性的产品。同时,利用中国市场的供应链优势与技术力量,立足本土,面向全球,开拓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合资品牌汽车在市场困境中的自我救赎之路虽充满挑战,但并非不可行。只要它们能够主动适应市场变化,加速新能源转型,加强技术研发与产品创新,同时结合本土市场需求与全球资源,就有机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重获新生,实现困境中的华丽转身。

借鉴经验
  在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合资品牌汽车正面临来自自主品牌日益增强的竞争压力,关于是否应复制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成功路径的讨论愈发激烈。
  曾欣指出,鉴于合资品牌在研发、制造及销售渠道方面的坚实基础,它们完全有可能借鉴并吸收自主品牌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成功经验。这种学习不仅是对过往外资品牌指导自主品牌的传统模式的反转,更是合资品牌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寻求自我突破的重要途径。然而,他也强调,这种“复制”必须建立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结合企业自身特点进行创造性转化,而非简单的全盘模仿。
  然而,张翔则持不同观点。他认为,自主品牌的成功经验和路径具有其独特性和不可复制性,合资品牌应立足自身实际,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理念的战略规划。他建议,合资品牌应探索与自主品牌在合资合作、技术共享等方面的新路径,如丰田与比亚迪、大众与小鹏的合作,这些合作模式为合资品牌快速适应市场变化、推出符合消费者需求的新能源产品提供了有效途径。
  韦福雷进一步指出,面对产业与市场的双重变革,合资品牌亟需重构价值体系、重建发展战略、重新定位产品。他强调,市场经济是竞争型经济,企业需凭借自身实力参与竞争。在新能源汽车赛道上,自主品牌之所以能先行一步,关键在于其能够勇于打破传统束缚,重构价值体系,集中力量寻求突破。因此,合资品牌也应紧跟时代步伐,调整不适应当前市场的价值理念,如灵活定价、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产品策略等,以更加务实的态度应对市场挑战。
  当前,合资品牌正处于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其未来发展路径的选择将直接决定其能否实现自我救赎。行业内外正密切关注着这一动态,期待合资品牌能够把握机遇,勇于创新,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借鉴自主品牌的成功经验,还是探索与自主品牌的合作新模式,都将是合资品牌实现自我突破的重要途径。

责编:刘宇慧

一审:刘宇慧

二审:张马良

三审:熊佳斌

来源:中国汽车报网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