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诗歌的方寸之地生出广阔与色彩 ——薄暮诗歌创作的精神向度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4-07-23 17:46:40

文丨聂茂 徐语鸿

塞·约翰逊有言:“诗歌的灵魂在于创新,即创造出使人意想不到的,惊叹不已和赏心悦目的东西。”诗人薄暮即是如此。他将无限的诗情寄托在真实的记忆河畔,以别具一格的笔触书写着生活的平静与悠然。通过有温度、有深度、有力度的创作,耕耘着内心的自然与生活,并于细微之处绽放出其心中的恣意汪洋。薄暮是心灵与故乡的守望者,更是对生命世界的探索者。他将内心的情感融入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和对现实的反思,在虚拟与真实、记忆与现实之间寻找心灵的“彼岸世界”。他既写父母亲情、村镇生活,也写置身于其中的所思、所想、所感和所知,写他人和自己的欢乐,也将内心深处的别样思考娓娓道来,在细微之处营造出温暖真挚的诗意与境界。

与一般诗歌中的意象选择不同,薄暮更加重视对意象的摹写与组合,这些独具匠心的意象选择在细腻敏感的环境构建与氛围营造中自由穿梭,并在不经意间揭示出诗人独特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在《我的冬天》一诗中,诗人通过冬天的象征,预示着新的开始和个人成长。过去与现在的深刻对比表达了时间的流逝和个人经历的变迁,特别是在孤独与等待中反思着人生的意义。“万里奔赴也到不了月球”和“承天寺看见的月光都是假的”更是合力揭示了现实与理想之间的落差和对现实的无奈感。“在这个冬天/等一场月色一样的雪/不过是我们对又一张白纸的拒绝”,又将视角转向对新机遇的期待与对现实局限的拒绝。在意境的流转中透过自然景象和个人经历,表达出浓浓的诗意,呼应着个人在时间和空间中的存在感和探索欲望。

诗人薄暮对于人生的思考无疑是独到的,《流沙》中也充斥着诗人时光流逝和人生变迁的回味。诗中回忆起多年前沿着被大河抛弃的故道旅行的场景,傍晚小县城的热闹与灯火以及黄沙在脚下流动的感受都让人身临其境。这些细节不仅勾勒出特定的时空背景,还象征着岁月的流逝和生活的起伏。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又再次将视角转向当下的生活,他在盆地中与自然对话,感受到风的力量和城市的废弃。街灯越来越远,城市宛如一张半开的旧报纸,暗示着岁月的残酷和城市的衰败。在这个寂静的夜晚,诗人内心涌起对生命和存在意义的深刻反问,突显出对未来与孤寂的不安。“我早已是一粒流沙”,一语中的,充满了对自我和人生的沉思,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早已在岁月的河流中变得微不足道。

自然景观也是薄暮书写中常常青睐的对象,他总是以精炼且富有哲理的诗情将心灵重新放置于山水之间,超越风景的层面,直击灵魂,化为了内敛节制的生命情感和更加理性的思考,质朴又不失力度。《空谷》的这首诗就充满了自然景象和深情的描绘,十分巧妙地将音乐、自然和情感融合于一处。置身于诗人所描绘的宁静山谷,所有的草都在结籽,风吹动着马鬃,树叶闪闪发光,板栗、油栗在桌子上跳动,这些丰富的细节描绘,暗示着温馨和丰盛的生活。似乎时间也在岁月静好和自然生机里静止了。在诗的第二部分,诗人将视角转向人物。“你笑得比落日完整”,仅用一句就为这首自然之歌蒙上了温暖、幸福的色彩,人物的笑容与自然景象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诗的结尾之处,琴声在草籽滚落时响起,舔食马的清响,在音乐和自然声音的交错中,在这充满生命力和诗意的山谷之中,诗人似乎在表达一种内心的宁静和平和,这也是薄暮诗歌中对自然与人情独特的体验和思考。《爱莲说》中又是另一种诗意表达和比喻。诗人站在陂塘上,看着大家都喜欢的荷叶和莲花,在风中摇曳,随着溽暑逐渐散去。而诗人自己却深陷于淤泥中,艰难寻找出路。这里荷叶和莲花可能象征着别人眼中的优美与安逸,而淤泥则代表了诗人内心的困惑和挣扎。当终于看见天日时,却发现已是隆冬,这里隆冬可能象征着生命的枯寂和寒冷。最后一句“爱莲说只是假说”,暗示整个前文的内容都是一种假设或者比喻,而真正的意义和深度可能在于诗人对生命和存在的探索,以及对时光流逝和人生意义的思考。对生命、时间和人生意义的深刻反思,通过对荷花和食物的比喻,都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处境和生活感悟的一种诗意化的表达方式。一生的高光时刻,诗人认为只是从架子车拣进一只篮子,从静止的水到流动的水,似乎在描述一种平凡而实际的生活场景。现实的平淡与内心的炽热,和平的存在与薄暮的诗歌之中,相互交织,又彼此独立。

列夫·托尔斯泰曾说:“诗歌是一团火,在人的灵魂里燃烧。”薄暮创作最为动容和最为真切的是对心灵的拷问与情感的表达,透过自然、故乡、历史,在与现实中探求生命本真的意义。在这里,诗人早已将自我的潜意识书写成了对生命无尽的思考,他的心里藏着一个“宇宙”,仿佛诗歌就是其生命的绽放之所,恣意的、热情的,却又时时谨慎思索着的。《遥远的大麦地》就通过细腻的画面和情感描写,展现了时间流逝和生命轮回的主题。诗人描述了不同的人们在大麦地中行走或骑行的情景,以及他们与自然之间的交互。例如,有的人步行穿越麦田,麦芒偶尔遮挡视线;有的人骑自行车,像第三个轮子一样努力上坡,与大麦互动着。一只绿头鸭和一只白鹅在地头小憩,身上沾满了羽毛,仿佛是天空中的一抹小孔。夕阳洒下金色的光芒,穿过大麦地,使一枚赤金的叶子在茂密的麦浪中跳动。诗中还描绘了高处洋姜花盛开、杉木门前老妇人们的场景,她们在时光中反复修补破碎的部分。整段文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隐喻,表达了时间流逝、生命如麦浪般起伏不定的感慨。最后,描述了人们三三两两消失在成熟大麦散发出的芳香中,那片广袤而充满幽暗的大麦地仿佛成了一个温暖而富有生机的场景。通过自然景观和人物的生动描写,唤起读者对生命和自然之间微妙联系的思考,充满了诗意和深邃的情感。骑自行车的人,面对上坡,双腿像第三个轮子挂在横梁上,需要摁响铃铛来让大麦向后靠一靠,这些动作和细节充满了生活的真实感和难以言表的努力。随着诗篇的发展,描述了一个老妇人在大麦地边与另一个人重叠的手,反复修补时间的易碎性,表达了生命中人际关系的复杂和岁月的流逝。最后,诗人对“亲爱的人们”的呼唤,三三两两消失在大麦渐熟的芬芳和广袤的幽暗中,暗示了生命的终结和人们在时间长河中的离别和消逝。

薄暮的诗仿佛就是生活的画卷,生动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描写,深刻探讨了时间、生命和情感的复杂交织。《在空旷的大地上》也同样探讨了时间与命运的无常。在静默中,岁月在粗糙的大地上游荡,无情地留下痕迹,象征着生命的变迁与无常。诗人面对这没有果实的季节感到无力,泪水如泉涌,深刻体验到命运的无声影响。历史的草丛间隐约透露出命运的不可测与难以捉摸。这片被放逐理想的大地见证了无数人从此处追寻大道尽头,走向各自命运的轮回。今天,在空旷的大地上,诗人再次目睹一个人面对岁月风雪的孤独旅行,内心不觉涌现出对安慰与希望的渴望,深邃而富有哲理,传达出对生命意义、理想与命运的深刻思考与感悟。从理智细腻的个人情感出发,直面现实,剖析出对生命的无限思考,让诗歌的方寸之地生出广阔与色彩,这是薄暮诗歌的魅力所在,也是他诗歌创作的价值所在。

作者简介

聂茂,中南大学红色文化创作与研究中心主任,中南大学工业文学创作与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徐语鸿,中南大学人文学院在读硕士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责编:廖慧文

一审:廖慧文

二审:易禹琳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