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员运用民兵抢险原则探析

  中国国防报   2024-07-26 11:01:08

进入主汛期以来,我国一些地方发生洪涝灾害,广大民兵踊跃上阵、作用明显,引发人们对动员运用民兵参加抢险救灾行动相关问题的思考。民兵是不脱离生产的群众武装组织,平时为民、战时为兵,其动员运用链条长、环节多、涉及面广、协调难度大,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秉纲而目自张,执本而末自从。”研究民兵遂行抢险救灾等非战争军事行动的动员运用问题,首先应着眼动员快速高效、运用科学合理,明确基本原则,抓住关键环节,使这支队伍能够发挥出应有优势和效能。具体讲,民兵抢险动员运用应坚持六项原则。

第一,确立通盘筹划,一体联动的原则。把民兵动员运用纳入军地联合行动整体考虑,与其他武装力量和政府应急救援力量的动员运用一体筹划部署,一并组织实施。

应急行动与应战行动一样,强调体系支撑、联合制胜,参加抢险救灾的力量只有实现整体联动、能力互补,才能达成行动目的。这就要求在总体目标框架下,紧紧围绕联合应急行动对民兵动员运用的需求,筹划其动员运用的类型、时机、内容、地点、规模、方式等,并据此细化分解动员运用任务。

应在联合应急行动编成内,明确民兵的编组、配置、指挥、协同和保障等事项,使民兵编成与任务相适应,民兵配置与总体部署相适应,民兵动员运用计划与实际需要相适应。在遂行抢险救灾等非战争军事行动任务时,民兵也应接受战区联指统一指挥,与其他军事力量、应急力量“兵合一处、将打一家”,做到一张图上排兵布阵,一个目标下攥指成拳。

第二,确立立足实际,发挥优长的原则。以民兵实际能力为基础,着眼发挥优势来动员和使用。

民兵在一定地域内具有人地两熟,能够快速集结、快速进入情况等优势,但在组织建设、力量编组、专业能力、装备配备等方面与现役部队存在明显差距。在动员使用过程中,既不能过度强调民兵能力短板而导致信心不足,又要防止过高估计其优势长处而导致对其定位脱离实际。

遂行抢险救灾行动时,动员、指挥机关应通过对民兵数量规模、专业构成、战备状态、人员素质、装备数质量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准确判断其遂行各类任务的有利条件和短板弱项,按照“用其所长、避其所短”的思路科学编组、灵活用兵,使民兵有用武之地,体现价值作用。

第三,确立就近使用,全域统筹的原则。在一定区域内,坚持与民兵平时建设管理区域相一致,就近就地动员和使用。同时,注重对新型、重点力量全域统筹使用。

民兵通常依据本地区应战应急实际需要而组建,其训练管理活动也是结合当地实际开展的。就近使用民兵,能够最大程度地实现平战结合,便于利于预储能力顺利释放。

同时也应看到,就近使用是相对而言的。传统意义上的近,往往是指县域之内。而灾害发生地域范围有时会突破市域、省域界限。应急通信、医疗救护等专业保障队伍遂行任务,不受空间限制,需要全域联动、全域统筹。

从这一意义上讲,应当将就近用兵、全域统筹作为一条原则贯彻实施。因为如果单纯强调就近用兵,容易导致各自为战;如果单纯强调全域统筹,则可能带来用兵的随意性。二者相辅相成、并行不悖、融为一体,共同作用于民兵动员运用的生动实践。近年来,在扑灭山火、抗震救灾、抗洪抢险等应急行动中,多地志愿者队伍在跨区域支援方面勇于探索、积极实践,形成不少有益经验。相关部门应注重总结归纳,为全域统筹民兵动员运用提供参考。

第四,确立服从全局,主动配合的原则。服从服务于行动大局,既要主动冲锋,又要甘当配角,积极配合主体力量达成行动目的。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在应急抢险力量体系中,民兵无论与作战部队比,还是与地方专业救援力量比,往往处于支援、保障的从属地位,只有服从全局、主动配合,促成各类力量按照职能各就各位,才能实现1+1>2的效果。

第五,确立信息主导,精确高效的原则。以网络信息体系为支撑,及时获取信息,准确掌握需求,快速正确决策,周密组织实施。

民兵分布具有点多、线长、面广的特点,只有紧紧依靠信息系统、利用信息技术,才能把相对分散的力量快速聚合起来,以适应抢险行动节奏快、协调联动要求高的特点。

应构建上联军事指挥机关,下联民兵各类队伍,横向联通人民武装、经济动员、国防交通、人民防空等领域的指挥信息系统,为各类需求信息、指挥信息、资源信息快速流转提供支撑。依托指挥信息系统,及时准确掌握民兵的分布、位置、状态等情况,为快速动员、科学编组提供条件;同时加强与其他力量之间的联系、协调,实时了解、主动预测联合抢险行动需求,力求精准动员、高效使用。

第六,确立区域统筹,联合保障的原则。采取综合统筹的形式,满足民兵参加抢险救灾行动动员运用的保障需要。

民兵类型多样、行动空间多维,既要对灾害发生地的居民实施支援保障,又要满足自身遂行任务的需求,保障种类多、数量规模大。应当在任务区域内形成以民兵分队为主体,军供站等支前机构为骨干,餐饮企业、车辆维修企业、医疗机构等社会力量为补充的保障格局。

在此基础上,可统筹军地技术力量和资源,利用远程医疗系统、远程维修系统、无人机空投等保障手段,采取远程化技术支援、立体化直达配送等新型方法,为民兵抢险救灾行动提供高效保障。(彭卫彬

责编:姜河

一审:姜河

二审:张马良

三审:熊佳斌

来源:中国国防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