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一个含蓄之美 ——读吕高安散文《一个小煤灶》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4-07-26 16:48:46

林汉筠

人们总喜欢将一种抽象的东西进行具象化描述,用物化的语言表达深藏在内心的措辞,让人有一种看山不是山、问水不是水的感悟。最近,有一篇只有2000来字的小散文,竟然火遍全网,看哭了不少读者。该文在学习强国、人民论坛网、中国交通报、新湖南、交通强国、红网等媒体刊登发布后,阅读量上千万,好评如潮。

这就是作家吕高安的《一个小煤灶》(中国交通报标题《哥哥对弟弟的唯一一次》)。小煤灶,看似具象,却承载了不可言喻的手足之情。

意:“不说破”之魅

“水中着盐,饮水乃知盐味。”中华文化颇具含蓄性,特别是在表达情感之时,用“不说破”来言说那种含蓄之类。所谓“不说破”,不是不说,而是侧面说、巧妙说。比如风,有巨威而无形,凡·高、齐白石都直面画不出来,以落叶翻飞、大海卷浪付诸画笔,来呈现风。

诗文亦如此。形容女人美,“沉鱼落雁”比“唇红齿白”“柳眉杏眼”更好。汉乐府诗歌《陌上桑》写贵妇人罗敷之美,以“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侧写。走路的人看见罗敷,放下担子捋着胡须注视她;年轻人看见她,禁不住脱帽重整头巾,希望引起她的注意;耕锄之人忘记了耕耘,农活未干完互生埋怨。你说罗敷美不美?

《三国演义》写军帐内诸侯的强烈感受反应,来表达关羽的神勇。比起直写关羽与华雄打斗,如何险象环生,岂不更出神入化。

茅盾说,“此篇(短篇小说《创造》)胡真正主人公不是君实,而是娴娴,虽然写娴娴只有不多几笔。”

近年来,火遍网络的诗歌《液体之火》,将酒兴酒性酒德酒威酒力,写得淋漓尽致,然而,通篇400字不见一个“酒”字。

简洁精练、内涵丰富,引发联想、创新意境。不说破,委实“鲜活了多少趣事逸闻,催生了多少佳作名篇”。《一个小煤灶》也借鉴了这种手法。

情:欲盖弥彰

高安先生儿子吕岱恩,读了《一个小煤灶》,从大洋彼岸发来感言,“文无一处爱字,却处处流露深沉之爱,只因无法轻描淡写互相的感情”。真乃切中肯綮。

古语云:长兄如父。1983年,父亲病逝时,顶梁柱瞬间倒塌,“弟弟”不满10岁。 “哥哥”尚未走上工作岗位,便肩扛家庭重担。“哥哥”工资不高,为了“弟弟”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便想方设法将“弟弟”转学到县城,承担“弟弟”和小妹妹读书费用。为不影响“弟弟”长个子,“哥哥”买来小煤灶开小灶,每天抽空买新鲜蔬菜。严中显爱,“哥哥”千方百计阻碍“弟弟”看电视。且以身作则,以勤奋工作之示范,寄予“弟弟”成才期望。

而少年“弟弟”,颇能体贴“哥哥”,极力尊重之。他勤劳俭朴,承担所有家务,且尽量节省。“不知从哪捡来刨木皮、玉米骨之类”作引火材料。小煤灶生火困难,弟弟每次都被烟熏火呛,毫不在乎。

细节,决定成败。作家在写作中,紧紧地扣住细节,将袍泽之爱跃然纸上。“如果有三片肉或豆腐,他就吃一片;只有一两片,就全部留给哥哥,自己吃点辣椒佐料。”尽管鸡毛蒜皮小事,行文也原汁原味,没有一个“爱”字,却字字是舐犊之情。

“小爱”升华到“大爱”标志,是一次大误会。“哥哥”冒着暴雪,下乡调查采访私采锑矿、滥伐森林之事。饥寒交迫地爬回家,却是一片冰冷,生火做饭亦不成。“弟弟”在学校抗冰保畅,深夜才回家,“哥哥”以为他又在看电视,便狠狠揍了“弟弟”一顿。

文章最后,作者点明都是真人真事,“哥哥就是我”。

“大误会”情节,形成文章高潮,更是兄弟俩家国之情、无私之爱的“共鸣”。

这种共鸣穿越时空,感染了无数受众,从网络海量留言可见一斑。一位网民留言,“在不止的火车上阅读的我 ,心却时常驻足。”

义:隐身之“弟弟”

雪白血红,最有辨识度。《一个小煤灶》将兄弟情、家国爱聚焦在特定场景——大雪天,主题更加凸显。农历过年前后,是今年第二场暴雪时,高速公路基层“萝卜头”的弟弟,以组织员工顶风冒雪、抗冰保畅的方式过年,“犹如湖南高速万名‘弟弟’的过年方式。”

这一句话,便将“弟弟”幕后揭开——万名高速公路员工抗冰保畅、坚守岗位的“过年情景”。

也是。过年前后,高速公路是大众关注重点。我每年从粤回湘过年,看见两省高速公路之繁忙,高速员工之奉献。他们舍小家为大家,大多没有加班工资。哎!过年时即使给你几倍工资,你未必会干。每家都有困难,每人都有“小爱”。在笑迎欢送千万司乘背后,是他们无可名状的苦涩。

但是,当事业、当人民需要时,他们义无反顾地“逆行”高速公路,完成从“私情”到“大爱”的蜕变。

铲雪除冰,应急救援,救死扶伤,嘘寒送暖,拾金不昧,修车推车,冰雪年饭......

这些感人的场景,大多连篇累牍地见诸媒体。久而久之,不免产生老生常谈的视觉疲劳。当读到《一个小煤灶》,这些场景便不言自明,万名“弟弟”隐身其后,却让人耳目一新,有了一种“此处无字胜有字”那种无字之处成的妙境。

作者简介

林汉筠,中国作协会员,广东东莞市作协副主席。有作品散见《人民文学》《中国作家》《北京文学》《人民日报》《文艺报》等,出版文化散文《百年听风》《喊魂》《岭南读碑记》《黔地行记》等专著多部。

责编:廖慧文

一审:廖慧文

二审:周月桂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