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内蒙·多彩赤峰①丨于苍黄时间长河溯源民族融合

张米   新湘评论杂志社“指点”微信公众号   2024-07-28 20:49:52

于苍黄时间长河溯源民族融合——全国党刊内蒙古调研采访走笔①

张 米

苍黄的时间长河流淌过千年的沉淀,古老的土地见证民族融合的悠长篇章。

赤峰,承载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族融合文化,对于社会的发展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深远的意义。

近日,记者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蒙古的实践”全国党刊主题采访团走进这片北疆大地,倾听时间长河的潺潺流淌之声,溯源而去,民族融合的壮丽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

从历史源流

触碰赤峰的“深处”

苍黄浩荡,天人合一。探寻了赤峰的历史源流,便读懂了人类在时间长河中对生命意义的不懈追寻。

2019年7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赤峰,了解红山文化等史前文化发掘保护情况和历史沿革时深刻指出:“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是多民族不断交流交往交融而形成的。中华文明植根于和而不同的多民族文化沃土,历史悠久,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发展至今的文明。”

循着总书记的足迹,我们走进赤峰博物馆、辽代历史文化博物馆,穿越数千年时光,探寻文明源流。

兴隆洼文化诞生“华夏第一村”,无声地诉说着远古时期人类改造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中华第一龙”C型碧玉龙以其精美的造型和深邃的内涵,展现了古人对自然与天地的崇拜;“中华祖神”陶制人像将古代社会的信仰体系和审美意趣表露无遗。红山文化、小河西文化、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等文化在历史进程中熠熠生辉……

赤峰地区的民族融合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这里曾是红山文化的发祥地,出土的玉器、陶器等文物,展现了远古时期先民们的生活面貌和精神世界。红山文化的发现,不仅证明了中国北方地区在五千年前就存在着高度发达的原始文明,更揭示了早期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

进入历史时期,赤峰地区的民族构成更加多元。汉、鲜卑、契丹、女真、蒙古等多个民族先后在此留下足迹。特别是契丹族建立的辽朝,将赤峰地区作为重要的政治、军事中心,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辽代的壁画墓、古城遗址等,至今仍在诉说着那个时代的辉煌。

他们带来了各自的语言、风俗、技艺和宗教信仰,相互碰撞、吸收与融合,丰富了赤峰的文化内涵,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尊重。

江河万里总有源,树高千尺也有根。趋步于时间的坐标,走向赤峰的历史深处,我们清晰地感受到生命意义的层层递进。这些极具代表性的遗址遗存,是根源、是精神、是认同、是启示。它们不仅见证了赤峰地区的发展和历史的变迁,也是人类心灵的倾诉,是生命意识最初的觉醒,更是中华文明多样性和连续性的重要体现。

从团结共荣

领悟民族的“多元”与“一体”

人心所归,惟道与义。领悟了赤峰的民族交融,便读懂了中华民族各族人民共生共荣、生生不息的伟大。

草原的清风,拂过农田的麦浪,游牧的豪放,融入农耕的安详。多元文明的相遇,不是冲突与排斥,而是相互学习与借鉴、团结交融与共促。游牧民族学会了农耕技术,开始定居生活;农耕民族则吸收了游牧文化中的勇敢与开拓精神,拓展了生存的边界。

在相当漫长的岁月里,赤峰一直是文明碰撞最火热的战场,也是文化相融最胶着的前沿。

这场波澜壮阔的民族迁徙与交融,让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与统一性,深刻地映照在了民族融合的“多元”与“一体”上。

“多元”体现了各民族独有的文化、语言、宗教和风俗;“一体”则强调不同民族间的相互依存和团结合作,共同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

“华夏第一村”“中华第一龙”等考古发现成果雄辩地说明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共同体。而追溯到60年前,赤峰亦有一段民族相融、人民相亲的光荣历史。上世纪60年代初,根据中央安排,内地“三千孤儿入内蒙”,各族民众主动领养“国家的孩子”,尽心竭力、克服困难抚养他们长大。他们当中有的成为党政干部,有的成为人民教师,有的成为了地道的农牧民,继续谱写着民族团结的新篇章。在赤峰人民共同努力下,今年初赤峰成功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荣誉称号。

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中华民族一家亲。今天,各族群众和睦相处、幸福相拥,城市社区、农村牧区多民族聚居现象十分普遍,“团结族”、多民族家庭随处可见,真正做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加强民族团结是一项战略性、基础性、长远性工作。”对此念兹在兹,大力推进。

2018年3月5日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入践行守望相助理念,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

2019年7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赤峰市河南街道马鞍山村考察时,走进四世同堂的“多民族之家”,指出要“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聚丝成线始坚韧,溪流汇海方长流。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要尊重“多元”存在的客观事实,更要认识到强调“一体”对于维护各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

从文化发展

“翻涌”传承与创新的浪潮

弦歌不辍,薪火相传。共鸣了赤峰的文化情怀,便读懂了文明演进中传承与创新的微妙平衡。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揭示了创新在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的关键作用,彰显了创新精神与中华民族品格的内在联系,以及一代代中华文明的传承者大胆革故鼎新、勇于突破陈规、以创新精神不断推动中华文明向前发展的事实。

赤峰的文化传承,是对历史的深情诉说。但赤峰并未止步于传承,而是在创新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奋勇前行。

原创交响音诗《诺恩吉雅》是赤峰历时三年打造的原创文化演出,以广泛流传近百年、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民歌《诺恩吉雅》中的音乐素材、人物故事与地域背景为基础,运用交响乐与诗歌相结合方式进行的艺术创作。以七个乐章的布局,脉络完整地讲述了诺恩吉雅的感人故事,塑造了诺恩吉雅美丽、娴静、高贵、内心丰满、向往爱情的人物形象。

“老哈河的岸边,健壮的骏马拖着缰,温柔善良的诺恩吉雅,将要远嫁到他乡……”

诺恩吉雅,这一名字本身便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在蒙古语中,“诺恩吉雅”意味着“圣地”,象征着神圣与纯洁。这一交响音诗的创作灵感,源于赤峰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融合了蒙古族的传统音乐元素和西方交响乐的形式,展现了一种跨文化的艺术交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离不开文化的滋养。只有在传承中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诺恩吉雅》交响音诗的价值不仅在于其艺术形式的创新,更在于它所承载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这部作品通过对赤峰地区特有文化的深入挖掘和艺术再现,增强了赤峰人民对本土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这样的文化认同对于维护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至关重要。

革新文化内涵,添赋亲和魅力。如今,《诺恩吉雅》交响音诗已成为赤峰的一张文化名片,既是对传统文化的有力传承,更是对文化创新的生动实践。

责编:王敦果

一审:王敦果

二审:张马良

三审:熊佳斌

来源:新湘评论杂志社“指点”微信公众号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