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内蒙·多彩赤峰③丨在火红的产业转型中蓄能新质生产力

张勤繁   新湘评论杂志社“指点”微信公众号   2024-07-28 20:55:42

在火红的产业转型中蓄能新质生产力 ——全国党刊内蒙古调研采访走笔③

张勤繁

产业创新研究院高度整合创新资源、深入推进全流程服务,东黎羊绒紧跟时尚前沿、圈粉海外市场,赤峰云铜凤凰涅槃、实现高效低耗低污染华丽转身……盛夏时节,万物繁茂,内蒙古赤峰市一派欣欣向荣景象。

这座直接以红色山峰命名的城市,地处神奇而广袤的内蒙古自治区东边,经济总量稳居全区第4位,是蒙东高质量发展排头兵,在地理环境、资源禀赋等方面素有“内蒙古缩影”之称,被誉为镶嵌在中国版图“雄鸡”咽喉处的明珠。

在转型中升级,于发展中跃迁。7月16日至19日,记者随2024年全国党刊年会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蒙古的实践”主题采访团走进赤峰市的生产车间、研究机构、服务窗口,沉浸式感受产业转型带来的不被定义的发展张力。

公共服务向全流程、制度化转变

一个地方的产业布局与发展,既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在国内、国际市场大潮中几十年的浸淫与搏击,赤峰市这个曾经矿产一业独大、靠资源吃饭的城市,形成了冶金、能源、食品、化工、建材、装备制造、医药、纺织8个优势产业多元支撑、齐头并进的生动格局。

采访团在赤峰市产业创新研究院调研采访(张勤繁摄)

这是市场大浪淘沙、优胜劣汰的结果,也是赤峰市委市政府积极作为、主动筛选的结果。在赤峰市产业创新研究院一楼、二楼的展厅里,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王国刚、研究院工作人员张雅迪通过视频、展板、图表等方式,向采访团的记者们详细介绍了这一筛选过程。事非经过不知难,踏平坎坷成大道。在这个浓缩的“时间展馆”里,我们看到了赤峰市立足“老家底”“基本盘”,通过科学布局、优化服务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只争朝夕重塑发展优势的自觉意识、自强姿态。从2005年的26.8∶36.5∶36.7到如今的21∶33∶46,三次产业结构比的演进也充分印证了赤峰经济发展方式从量变到质变的跃迁。

“攻克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技术难题,形成转化一批标志性、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汇聚一批科技服务专业人才。”赤峰市委、市政府成立的产业创新研究院,是科学布局、优化服务中浓墨重彩的一笔。该研究院既是科研机构,又是服务平台,不仅承担着联合科研攻关、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加速高端人才引育集聚、深化区域创新合作等职责,而且在市场研究、招商引资、产品营销、企业孵化、政策培训、经验总结等方面提供全流程服务。目前,该平台围绕有色金属、新材料等主导产业,已组织引导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组建“政产学研用”创新联合体39个、企业研究开发中心80个,引进各领域高端人才445人。

向高、向新、向未来。这种思“变”求远、向“新”而行、逐“质”图强的制度设计,为赤峰市大力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强劲动能和有力保障。

工业产业向绿色化、集群式转型

赤峰市是“中国有色金属之乡”,是全国有色金属种类、储量最多的地级市,有色和冶金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80%。为了使这些重占比的重工业脱胎换骨、实现绿色转型,赤峰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赤峰云铜、中唐特钢等龙头企业进行改造升级,向技术要效益,以绿色赢未来,努力在传统行业中生发新质生产力。

采访团在赤峰云铜公司调研采访。(张勤繁 摄)

“赤峰双炉连续炼铜技术有效解决了铜冶炼生产吹炼工序中存在的含硫烟气无组织逸散和难收集难题,实现了低能耗、低成本和清洁生产提档升级。”在赤峰云铜有色金属有限公司熔吹炼车间,一台新型双侧吹熔池熔炼炉和一台多枪顶吹连续吹炼炉协同作业,即可从铜精矿中产出含铜99%左右的粗铜,同时消化了电解全部产能的残阳极。该企业负责人介绍说:“这一创新技术入选了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十大绿色低碳先进使用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持之以恒的技术创新、技术升级,全面推进的能源管理和节能减排,成为赤峰云铜推动高质量发展、打造世界一流铜冶炼企业的强劲引擎。2023年,该企业实现电解铜产量44.44万吨、黄金7.2吨、白银186.7吨、硫酸176.7万吨,工业总产值287.75亿元,荣获国家级绿色工厂称号。

赤峰市风生水起的化工产业概览。(张勤繁 摄)

延链、补链、强链,做大、做强、做优。立足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培育和打造产业集群,是推动工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目前,赤峰市的8个优势产业已基本实现全产业链布局。如化工产业形成了生物化工、煤化工、氟化工和化肥为主体的产业体系,大地云天化工发挥龙头企业引领作用,建设了“硫磷钛铁锂”绿色循环产业链,每年消耗冶炼副产硫酸200万吨;纺织产业形成了绒纺工业、毛纺工业、棉纺工业和其他纺织百花齐放的生态圈,羊绒纺织企业东荣集团成立20余年来,持续攀登技术高峰,成为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产业规模、产业层次、智能化管理水平走在世界前列。

作为农牧业大市,依托丰富的农牧产品大力发展食品工业,是赤峰市产业发展的又一特色和亮点。敖汉旗素有“世界小米之乡”的美称,近年来围绕小米大做文章,开发了四色米、富硒米、胚芽米、小米油、小米酒、小米皂、小米锅巴等40多种深加工产品,赋予寻常小米以更高经济价值。

文旅产业向全区域、全季节转向

八千年寻古,九万里揽胜。即使放在内蒙古自治区这个旅游资源富集地来审视,赤峰市的文旅产业也是耀眼的存在。

随着我国旅游业从小到大、由弱渐强,赤峰文旅业也摁下了“快进键”、驶上了“快车道”。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至2023年这10年里,赤峰市接待国内游客年均增长8%、游客总花费年均增长5%。2023年接待游客2315.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46.8%;实现旅游收入284.7亿元,增长40.8%,旅游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展现出强大拉动力。

思路一变天地宽。赤峰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董磊介绍,赤峰市文旅产业“高歌猛进”的背后,是对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坚守和践行,是对“农业+旅游”“红色+旅游”“研学+旅游”“康养+旅游”等融合发展模式的探索与拓展。特别是借着北京冬奥运成功举办的“冬风”,大力发展冰雪经济,梯次错时举办辽上京冰雪文化旅游节、冬季那达慕、冰上阿日嘎那达慕等冰雪节庆活动,营造了遍地开花、高潮迭起的冬季旅游氛围,铺展了“全域、全季、全时、全景”新画卷。

采访团参观辽代历史文化博物馆(图片来源:《实践》杂志社)

“玉龙故里,嗨游赤峰”。文化的加持,让赤峰市旅游更具魅力。在辽代历史文化博物馆,丰富的辽代文物、精美的辽墓壁画、风格独具的辽塔等,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在赤峰市博物馆的展厅一角,有不少年轻游客在打卡盖章,有的小朋友在家长陪同下在自动售卖机前挑选文创产品,赤峰博物馆副馆长王迪介绍说,这是他们馆里以馆藏文物为原型倾力打造的文创产品,市场销路还不错。除了文创产品,赤峰市还策划了各种主题活动,2023年推出“爱上博物馆”“博物馆之夜”等沉浸式体验活动678场,全市22家博物馆累计接待观众302.4万人次,“博物馆热”持续升温。

三十二连山生态示范区(网络图片)

生态旅游除了满足人们对自然美景的向往,还发挥着生态教育、生态认知的作用。赤峰是北京以北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三北”工程科尔沁—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的主战场之一,在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过程中,将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视作“硬币的两面”,成功开发了敖汉旗三十二连山、喀喇沁旗马鞍山林场、翁牛特旗其白线沙地综合治理工程和克什克腾旗皇岗梁国家森林公园、白音敖包沙地云杉林等热门旅游景点,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责编:王敦果

一审:王敦果

二审:张马良

三审:熊佳斌

来源:新湘评论杂志社“指点”微信公众号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