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幽湘潭文庙

戴婵     2024-07-29 16:38:36

文/戴婵

文庙,是我心中一座巍峨的丰碑,一方圣洁的净土。湘潭文庙之美,她的庄重、肃穆,文雅之风韵,需要用心去体会。

湘潭文庙为湘潭市最具规模的古建筑群,旧时称官学、儒学,又名学宫,是官方祀圣贤、习礼仪、讲经籍、议文事的场所。它始建于南宋绍兴初年,原址在文星门,元代毁于兵乱,至明代洪武二年(1369)重修。后为避水患,于明正德十一年(1516)迁建瞻岳门东侧,即现在的文庙所在地,扩大了规模,明末再毁于战火。清顺治九年(1652),再次重修,此后经历数代,到新中国成立,屡圮屡修,主体建筑仍保留至今,现为湖南科技大学办学之地。

走进文庙,你会被这里的古朴典雅韵味所吸引,恍惚间有一种穿越千年、脱离尘世的错觉。毫无疑问,它是追溯湘潭历史、感悟本土文化的绝佳之地。

四月芳菲,春意盎然,被和煦春风轻拂着的湘潭文庙,历经岁月沧桑依然巍然屹立。如今的湘潭文庙,只剩下大成门、大成殿、崇圣殿和两座亭阁,规模与建成之初不可同日而语。随处可见的碑刻、匾额、楹联、诗词歌赋、造像雕塑,每一幢建筑小到一帧图案、装饰,都渗透着浓厚的传统儒家思想文化,无声讲述着先人对文庙建筑虔诚崇仰的态度。

湘潭文庙在建筑组合上主次分明、层次井然,具有流畅的建筑布局之美。高大的孔子画像庄严肃穆,双手交握,面容和蔼,双目炯炯有神。在孔子画像前,扑面而来的是浓郁幽远的书香气息,耳畔仿佛有萦绕杏坛百年的传道、授业、解惑之声。天地万物皆为一体,刹那间,我好像顿悟了影响中华民族两千五百多年的儒家人文思想核心——“仁”。

移步换景,慢慢走进庄严肃穆的文庙主殿。大成殿虽然染上了岁月的风尘,但不改其伟岸气势。目之所及,皆为红墙琉璃、斗拱雕花、飞檐凌空、重檐八角。建筑底部采用大块雕花石板围出双层护栏,无榫式梁阁斗拱精巧而不失厚重。大成殿的宝顶、瓦片、椽子、屋脊甚至每一个木制构件,都体现着建造者追求精湛的工匠精神。

大成殿内香烟缭绕,两厢相传用作儒生考试之用,殿后有崇圣殿,与大成门、奎星门前后衬应,它们都因历经岁月的风霜雨雪而倍显珍贵。文庙奉祀以孔子为尊,从祀者同样享受文庙的香火祭祀,他们是历朝历代儒家思想继承和传播的优秀人物。其中,湖湘学派的杰出代表胡安国和张栻赫然在列,胡安国明正统年间从祀孔庙,张栻南宋淳祐初年从祀孔庙。1131年,胡安国在湘潭县隐山与次子胡宏共同创办“碧泉书堂”,后改名碧泉书院,提倡修身为学,主张经世致用,重教化、讲名节、轻利禄、憎邪恶,成为儒家“湖湘学派”的创始人,对湘潭乃至湖南的人文教化和道德风尚产生了深远影响。胡宏高徒张栻为湖湘学派的集大成者,成为与朱熹、吕祖谦鼎立的“一代学者尊师”。

清康熙五十九年,湘潭知县方伯捐银在文庙东侧建义学,乾隆八年知县李松倡议在义学原址上扩建昭潭书院,与文庙相隔咫尺、相得益彰,一起构成了完整的儒家教学体系。湘绮先生王闿运从这里走出,成名后又曾回昭潭书院担任山长,一生桃李遍天下。他所撰写的楹联“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百余年来让多少湖湘儿女热血澎湃。

湘籍人士骨子里的“霸蛮”与血性,湘潭文化名人层出不穷的现象,都与文庙的浸润大有渊源。湖湘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感人故事,仍然在千年文庙的见证下代代相承。

甲辰岁湘潭文庙春季祭孔大典(来源:湖南科技大学)

各地文庙挂红布条的习俗大同小异,很多文庙都修有状元桥,连桥边的树上也会密密麻麻拴挂上红布条。这是自古延续下来的人文习俗——莘莘学子及其父母祈祷金榜题名。我曾经有幸去过云南省红河自治州建水县的文庙,多年以后,我再迈进湘潭文庙,赫然发现我在建水文庙许下的隐秘心愿,在往后的岁月里竟然得到了实现!那么,在家乡的文庙,我需要更加虔诚地参拜圣人,一拜尊师重道,二拜厚德载物,三拜世界大同。近两年,盛大的春季祭孔大典连续在湘潭文庙举行。其实,春季和秋季祭孔都属于古制,各地文庙以举办秋季祭孔的居多,湘潭文庙的春季祭孔可谓颇具特色。

屹立在红色之城,湘潭文庙自然也打上了革命印记。在辛亥革命时期,刘道一、秋瑾等一批革命党人曾以文庙为秘密据点从事革命活动;1927年,中共湘潭县委书记杨昭植被害于学坪;大革命时期,毛泽东曾在文庙躲过了一次大追捕。后来,中共湘潭地下组织一直在文庙一带活动,直至湖南全境解放……

文庙内还保存着许多年代久远的珍贵文物和古籍,多种元素贯通融合,构成了湘潭文庙之古朴典雅的文化内涵。空气里氤氲着花香,眼前这浓郁的春色令我浮想联翩。“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千年前的孔子与先贤论志的场景如在眼前,其光风霁月的襟怀令人敬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文庙的香火兴盛不衰,我们对夫子的纪念永无止尽。

游走在湘潭文庙,深深感受到中华文脉垂范千载的气概,让人追思,令人慨叹。文运与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湘潭文庙,一个让人心灵得以净化的地方,一个让人对传统文化产生无限敬畏的地方,它静静地诉说着千年的故事,等待着世人的探寻与传承。

摘自“湖湘源”公众号

责编:罗嘉凌

一审:黄帝子

二审:苏露锋

三审:黄柏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