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客户端 2024-08-02 11:31:34
文/图/视频/张雨潇 徐如风 曾永明 熊佳钰 胡艳鹏
山川连绵,丘陵起伏间,几抹翠绿镶嵌大地,板溪河蜿蜒流淌,水声潺潺,勾勒出一幅绝美的水墨景致,这里便是桃江县鸬鹚渡镇。革命烈士张子清、张昆弟从此走出,红色底蕴深厚。国道G536穿境而过,串联小镇的经济脉络。如今,乡村振兴的春风拂过,鸬鹚渡镇以旧貌换新颜,一幅业兴人和的繁荣画卷正徐徐铺展。
鸬鹚渡镇风光。
近年来,鸬鹚渡镇坚持以基层党建为统领,依托本地红色资源,着力把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推进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和发展动能,紧扣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主旋律,以“亮身份、优服务、强作风、重担当”清廉机关建设为抓手,全面打造“红色小镇,清秀家园”响亮名片。
红映龙塘湾。
头雁领航,群雁齐高飞。鸬鹚渡镇坚持以党建引领铸就乡村振兴主心骨,创新实施片组邻“三长制”联系服务群众体系,筑牢基层治理基石;选优基层党组织干部队伍,注入年轻血液,培育“本土人才”后备力量,为乡村振兴注入不竭动力;结合“党小组建立在屋场”制度,推广积分管理制度,有效提升群众参与积极性。
张子清村红色美丽乡村。
精准施策,特色兴村,鸬鹚渡镇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一村一策”的准则,探索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新路径。深挖红色基因,构建以“张子清红色教育基地”为统领、覆盖全域的红色阵地;同时精心培育绿色生态产业,驱动农业转型升级,实现产业增效与农民增收齐头并进。2023年,该镇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达226.08万余元。
张子清红色教育基地。
步入张子清红色教育基地,白墙灰瓦间,肃穆庄严之感油然而生,“井冈山上不落的星”八个大字苍劲有力,宛如这位红军将星的精神化身,永远照耀着这片红色土地。张子清村以红色美丽村庄建设为契机,建设张子清红色教育基地,大力发展红色乡村旅游,2023年,张子清村村集体经济收入达23.53万元。
张子清村村民服务中心。
龙塘湾村是革命先驱张昆弟烈士的故里。张昆弟,与毛泽东、蔡和森并誉为“岳麓三杰”,他在法国勤工俭学期间,以“法国北海岸之华工”闻名遐迩,毕生致力于中国工人运动,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奉献了全部。为传承这份红色基因,龙塘湾村精心修建张昆弟文化广场,打造红色文化长廊,全力构筑爱国主义教育及党史学习高地。
张昆弟夫妇烈士纪念碑。
在此基础上,龙塘湾村创新性地采用“村集体+农户”合作模式,发展了独具特色的休闲红色农庄,丰富了乡村旅游经济业态,年增收高达13万元。同时,随着龙塘湾美丽屋场、龙塘别院及“红映龙塘湾”红色主题公园的相继落成,“张子清-板溪-龙塘湾”红色乡村旅游路线初见雏形,吸引着八方游客前来探寻红色足迹。
龙塘湾村。
此外,龙塘湾村以“红”配“绿”发展食用菌、竹笋等产业,引领近50户农户家庭种植食用菌,预计每户增收超2000元。同时,积极推广庭院经济,打造“红映龙塘湾”品牌,山茶油与香菇等产品进入湖南省广场舞大赛农特产品展销会,荣获益阳市高质量庭院经济重点项目。新建的农特产品展销厅自4月启用以来,销售额已达15余万元。
龙塘湾村食用菌生产培育基地。
借红旅之风,辟文旅新径。鸬鹚渡镇创新探索“健康+”模式,引进芦山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园与森林康养基地,打造集餐饮、住宿、娱乐、溯溪、休闲于一体的康养胜地。林深叶茂,风光旖旎,悠然自得。力推“农户+”模式,鼓励竹乡民宿、林家乐、特色手工品与农产品等周边商业繁荣发展,旅游产业链环环相扣,红旅经济带迸发出源源活力。
龙塘湾村农副产品展示馆。
翠竹连绵,层叠似海,新笋破土,笋香满园。鸬鹚渡镇依托十万余亩竹林资源,深耕笋竹产业,精心培育万亩笋竹两用林、高效材用林,年产竹笋1500万斤,竹材450万根,年总产值跃升至2.3亿元,傲立桃江县竹产业之潮头。为攀登竹业新峰,鸬鹚渡镇紧握“迭代升级”之舵,紧跟“以竹代塑”之潮,构建全竹利用体系,打造竹制造新兴产业链。
笋竹两用林。
筑巢引凤,做优绿色经济。鸬鹚渡镇积极壮大本土竹企业,竹笋加工产业蓬勃发展,成立竹产业协会引领行业规范,合作社与企业并驱,年产节节攀升,村民就业增收喜人。同时,规划竹产业初加工集中区,引进鑫茂竹材、亿阳仑等5家竹精加工龙头企业,涵盖笋竹用林、竹拉丝、环保炭等多种产品体系,全镇竹产业链实现提质增效。
龙塘湾村田园风光。
打好“人才牌”,知识蓄能添翼飞。鸬鹚渡镇积极构建乡村人才振兴领导小组,党组织领航,汇聚本土技术与乡贤力量,激活乡村经济新引擎。花桥村引入乡贤企业桃江福源生态农业综合开发公司,鼓励以胡跃荣、尹远为代表的能人志士,引领村民发展林下经济作物,种植黄精等中药材2500亩,预计年增村集体收入35万。
龙塘湾村食用菌种植大棚。
漫步鸬鹚渡,村舍错落有致,村道整洁开阔,精致油绘点缀其间,焕然一新。鸬鹚渡镇坚持党建引领,干群联动,推行“积分管理”制,开展清垃圾、清庭院等活动,建立常态化维护机制,考核激励并进。目前,高标准打造美丽屋场2个、市县级美丽乡村3个,成功实现从“颜值美”到“内在美”,从“一时美”到“永久美”的飞跃。
板溪村荷花。
碧水青山绕鸬鹚,渡头春色满花枝。鸬鹚渡镇干群同心,以红色精神为魂,以绿色生态为基,推动红色旅游与绿色产业深度融合,打造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品牌。未来,鸬鹚渡镇将继续以实干为笔,以创新为墨,变绿水青山为永续发展的金山银山,让幸福之路在这片希望的大地上越走越宽广。
责编:陈彰唯
一审:陈彰唯
二审:刘谦
三审:陈英明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