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智库丨以新理念引领“思创融合” 实现创新人才培养和充分就业的内在统一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4-08-08 08:58:08

胡艺华 凌露

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和高质量充分就业相互关联、内在统一,贯通于高校立德树人全过程。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进一步强调,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新趋势和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新期待,大力发展新业态、新模式,积极挖掘、培育新的职业序列,开发新的就业增长点”“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全社会牢固树立正确就业观,以择业新观念打开正确就业新天地”。这一系列重要论述,为高校以思创融合的新视野、新理念统筹谋划和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关乎党之大计、国之大者的根本问题提供了思想引领和智慧启示。 

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是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中亟待探索的意蕴深厚、意义重大的全新课题,集政治分量、学术含量、精神能量、实践力量、教育变量于一体,也是新时代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提高高校自主人才培养质量、提振高校青年大学生“德业双修、成才报国”精气神的创新之举。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视角来看,推进高校思创融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含主体、客体、中介等多种要素,涉及平台、机制、路径、方法等多个方面,首要的是,必须切实树立并全程贯通三种体现时代性、前瞻性、引领性的新理念。 

聚焦主体培养,树立“以学生发展为导向”的新理念  

从高等教育的终极意义来看,无论思想政治教育还是创新创业教育,都是对社会现实中的人的教育,归根到底是引领和推动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培养和造就社会所需要的各类有用人才。贯通两者之中的共同的逻辑起点和最终归宿点,都是青年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这就决定高校思创融合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必须始终坚持以学生发展为导向的理念。立足新时代高等教育的新特征、新使命、新要求,切实把“以学生发展为导向”的理念贯穿贯通到高校思创融合的全视野、全过程、全方位、全主体、全要素、全流程之中,既要从学生的成长特点和成才需求中找到高校思创融合的切入点,也要从学生的学习内驱和主体作用中探寻高校思创融合的着力点,还要从学生的目标追求和素质养成中把握高校思创融合的连接点,更要从学生的综合评价和心理认同中拓展高校思创融合的创新点,从而真正使高校思创融合深入学生、深入人心,使大学生真正成为高校思创融合的主体。

聚焦内容优化,树立“以铸魂育人为根本”的新理念

从高等教育的内在规律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都是服从并服务于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二者分别聚焦大学生成长成才全过程中核心素养培养的不同部位、不同环节,承载着不同的使命任务并采取各自的实现路径。但是在育人的基本立场、价值取向和根本方法上是高度契合和内在统一的,为高校思创融合奠定了思想基础和价值基础。在高校思创融合中践行“以铸魂育人为根本”的新理念,必须以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来全面贯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以培养新时代大学生核心素养和创新能力来切实打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科壁垒,以培养青年大学生创新创业创造的核心能力和职业素养来深入融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体系,以顺应大学生的成才规律和内在需求来扎实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方法创新,以促进青年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和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来合理评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实际效果,从而真正使高校思创融合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聚焦实效提升,树立“以方法融合为基点”的新理念  

从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来看,在高校立德树人的教育体系中,不同学科、不同课程、不同层级、不同领域、不同方面之间的深度融合和充分整合,是加快推进高校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创新的客观需要和现实呼唤。实践证明,只有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性、渗透性和创新创业教育的针对性、专业性有机结合、融为一体,才能更好地发挥二者的育人功能,进而支撑和促进青年大学生创新创业。从这个意义上讲,高校思创融合的基本立足就在于方法融合,最大生命力也在于方法融合,根本方法更在于方法融合。在高校思创融合中牢牢把握和坚持“以方法融合为基点”的新理念,既要通过科学化的统筹谋划使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在目标、对象、内容、资源、手段等多个要素实现深入融通,也要通过系统化的精心设计使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在高度、深度、广度、力度、效度等多个维度实现高度融合,还要通过特色化的一体推进使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在方位、领域、过程、流程、标准等多个方面实现切实融贯,更要通过持续化的协同创新使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在主体、平台、机制、方法、评价等多个方面实现不断融创,从而真正使高校思创融合精准实施、高效运行。 

(作者分别系湖南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湖南农业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湖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湖南农业大学创新创业学院副院长。本文为湖南农业大学就业创业指导与教学研究课题“高校思创融合的实现路径研究”阶段性成果)

责编:万丽君

一审:万丽君

二审:欧阳金雨

三审:王礼生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