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4-08-08 09:02:35
李苗 何璐
通过思创融合,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促进不同领域学者、研究者和创业者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使各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得以相互融合,不仅有利于培养综合性人才,还可以促进知识的跨界传播和应用,产生更有创造力和实用性的成果,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跨学科合作在高校思创融合机制下具有重要价值和优势。一是促进知识体系的全面构建。思政教育旨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强调道德伦理、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而创新创业教育则聚焦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其创业能力。通过打破学科壁垒,将不同领域的知识、技能与思维方式相融合,使学生能够接触到更为广泛、多元的知识体系。这种全面的知识构建不仅丰富了思政教育内容,更为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和多元思维,有助于培养出具备复合素质的新时代人才。二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跨学科合作鼓励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共同参与项目研究或创业实践,面对复杂问题时,能够集思广益,从不同角度提出解决方案。这种跨学科的思维模式有助于打破传统思维定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考能力。在思政教育引领下,学生能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以社会责任为导向,创造出既有经济效益又符合社会价值观的创新成果。三是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效率。高校拥有丰富的学科资源和师资力量,但传统模式下往往存在资源分散、利用不充分的问题。通过整合不同学科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从而提升整体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四是推动社会服务的深度拓展。高校作为知识创新的重要基地,其社会服务功能日益凸显。跨学科合作下的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融合,不仅关注学生个人能力的提升,更强调将其所学知识转化为服务社会的实际行动。通过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公益项目、科技创新竞赛等实践活动,锻炼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可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同时,这些实践活动也是对学生思政教育成效的生动检验,有助于形成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突破学科间交流合作壁垒,推进思政教育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融合的实践探索。一是构建跨学科交流平台。高校应建立跨学科交流机制,搭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交流平台。通过定期举办跨学科研讨会、工作坊、创新竞赛等活动,鼓励思政教师与创新创业导师、行业专家、学生创业者等多元主体参与,促进思想碰撞与知识共享。同时利用数字化技术构建虚拟交流平台,打破时空限制,实现资源的快速整合与共享。二是优化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在课程设计上,应注重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融合。一方面,在思政课程中融入创新创业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创新创业中的道德伦理、社会责任等内容;另一方面,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强化思政引导,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和正确的价值观。此外,还应开设跨学科选修课程,如“创业伦理与社会责任”“科技伦理与创业”等,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升其综合素养。三是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学科交流合作与融合的关键力量。高校应加大对跨学科教师的培养与引进力度,鼓励思政教师与创新创业导师相互学习、共同授课。通过设立跨学科教研项目、建立教师互访机制等方式,提升教师的跨学科素养和综合能力。同时,邀请业界专家、成功创业者等担任兼职教师或导师,为学生提供更加贴近实践的指导。四是建立项目驱动的合作模式。项目合作是促进学科交流合作的有效方式。高校可以设立跨学科创新创业项目,鼓励思政教师与创新创业导师、学生团队等联合申报,共同开展研究与实践。通过项目合作,不仅可以促进知识的跨界融合与应用,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项目成果也可以为高校的教学改革和科研创新提供有力支持。
【作者分别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南农业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湖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本文为2022年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红色+思政+三农’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22JP067)阶段性成果】
责编:万丽君
一审:万丽君
二审:欧阳金雨
三审:王礼生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