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智库丨 搭建夯实两大平台 助推高校“思创融合”

    2024-08-08 09:16:03

陈向科 周小红

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发展,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创新人才培育战略要求的内在需要。二者因目标的一致性、内容的相通性、方法的相容性以及功能的相合性而具有广阔的融合空间。就平台支撑而言,可搭建和夯实理论研究与教学平台、实践孵化平台,推进思创融合取得新突破。 

——搭建理论研究与教学平台,“知”助思创融合。

搭建理论研究平台。这是思创融合的“智库”,包括思创融合工作室、思创融合研究中心等,一般由创新创业专职机构、马克思主义学院牵头创设,组织部、宣传部、教务处、学工部、校团委、专业学院共同参与,通过组建特约研究员队伍,举办学术沙龙,开展理论研讨、课题研究等,为思创融合提供基础性理论支撑。发挥资源库作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资源库就是思创融合的“器”,是“巧妇”的“米”。通过理论研究平台建设,整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创业元素和创新创业教育的思政元素,包括思创融合课程、思政案例、思政教学设计、思政专题、理论研究、课程思政示范课、课程思政科研、全景思政等不同形式的创新创业课程思政资源,为探索更多思创融合新模式、提高创新创业教育实效、提升课程质量提供“沃土”。同时,发挥思想库作用。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价值何在,融合的可行性如何,融合的机理是什么,融合的要素有哪些,何以深度融合,融合效果怎样科学评估等,均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进行能说服人、能引领人的原创性、学理性研究,从而发挥出资源库的重要作用。

搭建理论教学平台。这是思创融合的“主渠道”,发挥着阐释、传播理论研究平台成果的重要功能。创新创业类课程尽管社会实践性强,但首先是一门课程,其课堂教学通过集中时间、集中地点、集中人员、集中主题等方式,集传道、授业、解惑于一体,在对学生进行集中性创新创业教育的同时,给予思想政治引导,能产生强烈的教育震撼力、感召力、影响力,最终逐步达成“全球视野、家国情怀、创新精神、专业素养”的培养目标。为此,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有机融合思政教育与“双创”教育内容,通过系统深入分析、典型案例剖析、个性化指导等达到潜移默化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与家国情怀。 

——夯实实践孵化平台,“行”助思创融合。

创新创业实践孵化平台是思创融合的“主阵地”,具有链接思创融合理论研究、教学平台成果与创新创业实际的功能,属于理论研究平台“鸟之两翼、车之双轮”的实践端,可从“行”的层面深化与完善思创融合。

通过在创新创业实践孵化平台进行系统性的思创融合实践,进一步应用与检验思创融合的理论和方法。当前,创新创业实践孵化平台名目繁多,主要属于实习实训平台和正式创新创业平台两大类,如课堂模拟、项目模拟、“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创新创业“梦工场”、众创空间、创客空间、就业创业促进会、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空间等。毋庸讳言,一些实践孵化平台存在重实践轻理论,过于强调创业之“术”、忽视创业之“道”,简单以成败论英雄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偏离了思创融合的思想方向,影响了创新创业绩效。鉴于此,亟须将前述思创融合的理论及方法贯彻于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引导学生提高思想觉悟,带领学生领略创新思维带来的思想进步。

梳理创新创业实践孵化阶段的思创融合成效,进一步完善与发展思创融合的理论和方法。《实践论》用十分简洁明晰的语言,把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过程和总规律概括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自然,对思创融合实践的反思与总结是必不可少的。针对现有思创融合存在的标准不统一、思政元素与双创元素比例失衡、融合方式生硬、融合效果不佳等问题,可选择性地打造一批有特色、有亮点、有活力,涵盖校内实训平台、众创空间、校外实习平台的思创融合示范点,作为可学习、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板,发挥其典型引领、示范带动作用,以“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营造创新氛围”。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凝练创新创业实践孵化阶段思创融合的新做法新经验,完善并发展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思创融合理论。 

【作者分别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南农业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湖南农业大学创新创业学院教师】

责编:万丽君

一审:万丽君

二审:欧阳金雨

三审:王礼生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