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12 17:00:32
我自幼根植于乡村沃土,对报纸的热爱自幼年起便悄然萌芽。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的文化资源极为匮乏,阅读物寥寥无几,报纸遂成为了我珍贵的精神食粮。无论是在校园的书页间,还是供销社的简陋交易旁,一旦发现遗落的旧日报纸,我皆会视若珍宝,轻轻拾起,细心搜寻其间尚存的完整信息,即便其已斑驳陆离,亦会竭力抚平褶皱,细细品味。
我与《湖南日报》的初次邂逅,可追溯至20世纪80年代初,彼时我执教于湘潭县第五中学。面对繁重的教学任务与有限的信息渠道,《湖南日报》成为了我每日不可或缺的资讯来源,它如同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国家大事的脉动,即便学校订阅量有限且无专门阅览室,这份报纸依然是我心灵的灯塔。
然而,我与《湖南日报》的深厚情缘,真正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那时,农民负担沉重,尤其中小学开学之际,各类违规收费问题频发。1992年9月的一个清晨,我赴湘潭县政府文教办拜访傅梦祥同志,得知县纪委正联合多部门对此类乱象进行严查。受此触动,我依据调查资料撰写了题为“湘潭县严肃查处乱收费”的稿件,并自易俗河邮政所寄往省城。不久,该稿即见诸《湖南日报》头版,引起了省教委原副主任陈白玉同志的高度关注,最终促使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1994年9月,我有幸调入中共湘潭县委宣传部,专职投身于新闻报道的广阔天地。自此,我与《湖南日报》的纽带愈发牢固,从最初的积极投稿到后来的受邀撰稿,这一历程已跨越三十载春秋。2021年7月,我自中共湘潭市委党校光荣退休,将晚年的兴趣聚焦于文史研究与文学创作之上。多年的历史研习,不仅塑造了我注重事实、不偏不倚的思维方式,更激发了我探索新闻之外创作领域的热情。
一次偶然的机遇,我通过微信平台重逢了原《湖南日报》湘潭分社社长、现任《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文旅频道总监曹辉老师,并随后与湖南日报社子报《大湘菜报》的原总编辑陈胜年老师取得联系。他们的鼓励与支持,如同灯塔照亮我前行的道路,而《湖南日报》则成为了我们心灵相通的桥梁。
夜深人静之时,我步入书房,心中思绪如泉涌,指尖轻敲键盘,文字便在屏幕上跳跃起舞,或轻快、或哀婉、或感慨万千。它们承载着我的情感与思考,从心田流淌至指尖,迅速凝结成句,编织成篇,以鲜活之姿展现于世人眼前。
我深深地钟爱并与《湖南日报》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份情感中蕴含着无尽的故事与深厚的情谊,其核心在于《湖南日报》作为湖南省委机关报的独特地位与使命。她不仅是党的喉舌,忠诚地传达着党的路线、方针与政策,更是时代精神的灯塔,积极弘扬真善美,坚决鞭笞假丑恶,引领社会风气之先。
《湖南日报》于我,不仅是获取时事政治、新闻轶事、人文历史、旅游风光的窗口,更是心灵的滋养,让我在字里行间品味美文佳作,收获一个又一个惊喜与启迪,深刻领悟为人处世的哲理。她如同一面高扬的旗帜,照亮我前行的道路,激励我在人生的旅途中,勇于面对挑战,克服重重困难,勇往直前。
同时,《湖南日报》也是一部广博的文学宝典,她以丰富的知识、开阔的视野,不断滋养着我的精神世界,提升了我的写作能力,使我养成了热爱阅读、勤于思考、乐于动笔的良好习惯,最终助力我实现了文学创作的梦想。
回顾往昔,我粗略统计,自2018年起至今,已在《湖南日报》(含新湖南客户端)平台上发表了涵盖多种体裁的文章共计140篇,累计字数近五十万,这些成果即将汇集成册,书名定为《我与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结缘的日子》,以纪念这段意义非凡的旅程。
在此,我满怀感激之情,向曹辉、陈胜年二位先生及所有曾给予我支持与帮助的编辑老师们致以最诚挚的谢意。与你们的相遇,是我生命中最美的风景;而《湖南日报》所提供的这一互动平台,则让我的人生旅程充满了温馨与温暖,这段经历将如阳光般长久地照耀在我的记忆之中。
最后,让我以一句虽老却真挚的话语作为结语:“感谢《湖南日报》,愿您越办越好!”这不仅是我个人的心声,更是对这份报纸美好未来的衷心祝愿。
文/楚国良
作者系湘潭市委党校退休干部,四级调研员。曾连续6年被评为《湘潭日报》优秀通讯员,其作品在《人民日报》、《中国特产报》、《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县域经济报》、《领导科学》等权威报刊上发表。先后主编或参编《晓霞之子》、《今日梅林》、《青山文史》、《响塘文史》和《云湖文史》等多个乡镇文史资料。
责编:何婷
一审:何婷
二审:范焱
三审:丁伟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