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副刊·湘韵丨洋铁港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4-08-13 08:36:28

文丨胡著宣

洋铁港,位于那条古商道中段,离神仙洞不远。小溪从神仙洞流出,清澈而欢快,流经一个岩洲,绕岩洲打个回旋,竟漩出一个深水潭。人们就着水潭,筑起一个水坝,坝口一丈余宽,上面架一条形青石作桥。

水坝旁,有两栋低矮小木屋,紧挨着。其中一栋,是个铁器铺。铺里那位腰间系块乌黑生牛皮的铁匠,手拉风箱,升起熊熊炉火,用毛铁为村人打造菜刀、锄头、耙子,操着一把一头尖一头圆的小铁锤,把小村那悠闲穷苦的岁月,敲打得叮当作响。

后来,老铁匠搭乘一艘跑货运的桅杆船,入资水,经洞庭,到达长江边的湖北汉口,运回一批用先进技术冶炼的熟铁,俗称洋铁。洋铁打造刀子跟农具,比毛铁锋利更有韧性。周边十里八村的乡民慕名而来,找老铁匠打洋铁家什。洋铁港的名字,由此叫开了。

那个茶亭,与铁匠铺相距两三丈,也是两间小木屋。外头有条宽宽的走廊,用几根木柱木杠连接支撑,黑色杉树皮作的遮盖。其中一间,是伺茶水的岳三爹的卧房,另一间烧茶水兼做饭,当作灶屋用。有那走廊,才叫方便。三根圆木柱撑起檐口,四根横木连成“条凳”,赶路累呀,供人们在这阴凉处歇脚,喝茶。

建这茶亭,当地胡姓族公是首功。他见远远近近的人,长年在这条古商道奔波,思忖着,要给路人辟个歇脚处。族公选址神仙洞口,冲着神仙洞流出的这股山泉,发动族人出钱出力,建起这个茶亭子。族公又开尊口,从本族宗祠公产,划出几亩薄田,用于维持茶亭子运转。请岳三爹专事烧茶水,可供他柴米油盐,他得长住在茶亭子里,一日无从间断,为过往行人免费供凉茶。

茶亭子建成,人气便有了。

汉寿团沙坪翻越梨子坳,汉寿左家村翻越五神山,合水桥虎形山翻越神仙洞,三条山道并入这条村道,乡民客商,无论贵贱贫富,都要打茶亭子经过。南来北往的生意人、肩挑背扛的农夫、拖儿带崽的妇女……坐在茶亭子里,躲避夏日毒辣的太阳、冬天鹅毛般飞舞的大雪,喝一碗神仙泉冲泡的老片叶茶,缓缓奔走的疲乏。

村里的卓书满爹、南甫四爷,趁着晴好天气,拄着铜头铜嘴的旱烟杆,偶尔来茶亭子凑热闹。不急着赶路的客人,也加入队伍。生客熟人,变作老相交一般,就着一碗茶,一锅旱烟,前后八百年,横直五百里,扯来乱讲一气。

村里有人出远门。为了生计,长途跋涉,去汉寿县,去太子庙,卖完一担本地产的草纸,或几床竹篾晒簟,换回填肚的黄豆、粳米、洋葱……半夜三更赶夜路,眺见茶亭木柱上那盏昏黄的马灯,担惊受怕的心顿时释然,终于平安回到家门口了。

近边的人,也来茶亭子。他们在田间地头做了一晌工夫,到这阴凉处歇歇气。人少,喝碗凉茶,静坐一气,解解疲乏;人多,扯扯闲谈,讲些笑话,有时哼几曲粗野的山歌,引发一亭子的笑。

岁月悠悠,洋铁港的铁匠铺和小茶亭,记不清存在了多少年,记不清毁掉了多少年。

老一辈总有人念记:守茶亭的岳三爹,瞎得双目不见,他每年喂两头猪,喂得像粉冬瓜一般乖乖爽爽哩。他那堂客,从不厌弃客人吵闹,把茶亭子收拾得像一面镜一样。铁匠那堂客,也真的厉害,她身材小巧,却能抡大锤。可惜死得太早,年纪轻轻咋得了血痨?她一伸腿,铁匠铺就关门了。

责编:龙文泱

一审:周月桂

二审:曹辉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