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丹 2024-08-13 16:14:56
文/徐丹
岳阳,古称“巴丘”“巴陵”“岳州”,湖南省辖地级市,国务院首批沿江开放城市,长江中游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省内第二大经济体,湖南省大城市,是一座有着2500多年悠久历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这片土地上,古老与现代交相辉映,传统与潮流相互碰撞,共同编织出一幅别具一格的城市发展图景。
岳阳建城史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时期。《读史方舆纪要》记载:“府东三十里,相传古麇子国有东西二城”,不过目前仍无考古发现。
图为《读史方舆纪要》关于麇城的记载
东汉末年,东吴大将鲁肃在此筑城驻军,称巴丘。宋元嘉十六年,改称巴陵城。嘉庆《巴陵县志》记载:“[周]楚子使王孙由于城麇,岳为麇国地巴陵城之可考者始此”“[三国]吴使鲁肃城巴邱,巴邱有吴之邸阁城,谓即今之郡城”“[南北朝]宋元嘉十六年筑巴陵郡城,晋太康元年立巴邱县,宋元嘉立巴陵郡城”。
嘉庆《巴陵县志》中关于麇城、巴丘、巴陵的记载
关于巴丘、巴陵名称的来历,嘉庆《巴陵县志》等文献记载,是因为后羿屠巴蛇于洞庭,积骨为丘或陵,所以称为巴丘、巴陵。专家推测真实情况可能与中原民族征伐此地原住民“三苗”部落有关。《山海经》记载,三苗人以“蛇”为自己部落的图腾。《淮南子·本经训》则称:尧使后羿“断修蛇于洞庭。”历史学家认为,洞庭为三苗所居,“修蛇”当为三苗的代称。“断修蛇于洞庭”就是中原部落在征伐三苗人时,大开杀戒,三苗人的尸体堆积如山,征服者于是将此地称为巴丘,后来又称为巴陵。
图为《山海经》中关于苗人信奉蛇图腾的记载
图为嘉庆《巴陵县志》中关于“后羿屠巴蛇于洞庭,其骨若陵,故曰巴陵”的记载
隋文帝开皇11年(公元591年),改称岳州城。
明清州府所在地岳阳城发展较快,已小有规模。据《乾隆岳州府志》载:明洪武年间,岳阳城周1498丈。“有四门,东曰朝阳,西曰岳阳,南北各以方名,咸有月城。东南门外各为桥者一,南河沿城至东门,北河长千余丈,深二丈,阔二十余丈,蓄水卫城,即古湟也,西濒大湖。”“康熙八年知县李玠重建城楼四,东曰迎辉,南曰迎熏,北曰迎恩,西仍曰岳阳”。
图为隆庆《岳州府志》中的明代城垣图
图为嘉庆《巴陵县志》中的清代城垣图
民国2年(1913)9月,改称岳阳城,为岳阳县县治所在地。城区始设城厢区,正式作为地方行政建置。自1913年至1983年,城区行政区划前后8次变动。
图为民国时期的岳阳县城市图(出自岳阳县政府全宗13-1-95卷)
图为1935年的岳阳城
图为1982年岳阳市城区图(出自岳阳(县)市行政区划简史)
1983年,岳阳升格为省辖市。1984年4月成立岳阳市南区,为中心城区。
图为1989年岳阳南区(中心城区)行政区划图(出自岳阳(县)市行政区划简史)
1996年4月,由南区、郊区合并成立岳阳楼区。该区系岳阳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工业、商业十分发达。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岳阳城市建设进入一个飞速发展的新时期。这一时期,岳阳的城市空间得到极大的拓展,市区范围不断扩大,展现出一座现代新城蓬勃发展的活力。
图为近年岳阳城区一角
今天的岳阳,中心城区面积不断扩大,功能分区规范,基础建设提质,管理日益完善,城区高楼林立,商铺鳞次栉比,正成为旅游目的地与网红打卡地。步入新时代,岳阳城市建设正迎着长江风涛飞翔,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岳阳将以崭新的大城市姿态出现在世人面前。
摘自《岳阳日报》
责编:罗嘉凌
一审:黄帝子
二审:苏露锋
三审:黄柏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