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主流媒体的情感叙事策略

燕道成 沈鼎洲     2024-08-14 11:23:06

文/燕道成  沈鼎洲

相较于传统媒体时代,融媒体时代的新闻内容更加注重情感叙事,而结合建设性新闻模式,主流媒体可以更好地履行其社会责任,为公众提供准确、平衡和有深度的报道。在热点事件面前,公众的情绪倾向并非是单一性的,舆论的变化反映了复杂的心理与认知过程。受众的情感倾向可能会受历史、文化、价值观、个人经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各不相同。针对国内外不同受众群体,需要把握舆论中情感引导的共性,利用融媒体时代的优势,融合多元的叙事手法,实现情感的融合传播,有针对性地提出传播策略,最终达到受众情感与新闻内容的共通,进而实现共情传播以提升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一、积极心理与建设性内容:铸造 “叙事之魂”

建设性新闻的理念超越了单纯提供 “积极新闻”的表层含义,它强调在维护新闻真实性的基础上,为公众提供深层次的解决方案和心理支持。这不仅要求媒体对报道内容进行深度挖掘,还要求其在传播过程中引导公众进行富有建设性的思考和讨论。并不是单纯报道正面的信息内容,让受众感到生理上的“积极”,而是在坚守新闻内核和记者职业操守的重要前提下,为受众提供正面的新闻情感元素,提供问题的解决方案,给受众以希望和安心,为受众提供心理上的“积极”。

在融媒体时代主流媒体通过微博、抖音等社交媒体平台的互动机制,引导和鼓励公众进行深度的讨论。媒体在发布报道后,以创新互动的形式,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采用积极心理的策略邀请公众参与讨论,以此提升公众的思维深度和广度,塑造理性、客观、公正的公共讨论氛围,有益于提升整个社会的信息素养和公共素质,从而激发更多受众对于公共事务的参与,通过媒体的报道凝聚社会共识,发挥社会力量。

新闻报道需要关注事件的积极面向,即使是存在冲突和矛盾的问题,也需要寻找其中的改进之处和可能的解决方案,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冲突的表面,强调问题的负面影响。例如在报道日本排放核污水事件中,除了反映公众的担忧和不满之外,更可以阐述国家对于进口海产品的管制措施及处理核污染水的科技手段,乃至未来的发展趋势,增强公众对于科技解决问题的信心。建设性新闻报道需要撰写积极的报道文本。使用积极的语言和词汇,可以有效地传递出正面信息,使公众感受到正面的情感和态度。例如,使用鼓励、支持、肯定的语言,能够激发人们的信心和动力,促使受众更积极地参与话题互动之中,缓解社会矛盾,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新闻报道需要采用恢复性的叙事以“愈合”事件已经造成的“创伤”。运用同理心去“治愈受到伤害的人或地区”,避免在叙述中制造“糖衣炮弹”,造成振奋的假象。让建设性新闻参与到更多事务的报道中来,通过对事件全面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媒体可以从历史、文化、科学、经济、政治等多个角度进行解读,让公众全面了解事件,适度呈现负面内容,加强正面信息的传递。减少情绪的单一化和极端化,提升公众的善意理解和包容度,进而平衡受众情绪、引导事件舆论。

二、议程构建与互动话语:塑造“舆论之力”

传统媒体时代,媒体议程对公众议程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互联网使得传播手段不断多元化、信息内容不断丰富、报道方式不断融合的今天,这种影响已逐渐演变为双向互动的过程,进一步凸显了媒体与公众之间的紧密关联。互联网交互性的特点要求官方媒体需要更加注重与网民的线上互动。通过社交媒体等平台,官方媒体可以及时了解公众的关切点和疑虑,针对性地提供信息,增进与公众的沟通,拉近受众与媒体之间的情感距离。这种互动不仅有助于官方媒体更好地理解公众需求,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引导网民的关注焦点,避免信息的片面性传播。通过建立更加开放、透明的沟通渠道,官方媒体能够打破信息壁垒,促进与公众的互信互动,形成有利于事件舆论引导的局面,达成情感的共鸣。

融媒体时代,媒体所发布的议题内容仍会对网民讨论的议题产生影响,网民同样会拓展原有议题,并创造出新的议题丰富媒体议程。平台传播时代媒体在进行“议程设置”时,网民也在进行“反向议程设置”。全民记者时代每个个体都有可能在一个事件中设置多个议题,从而降低官方媒体的报道热度或强化民间舆论的观点,造成舆论的失焦甚至不实信息的传播。民间舆论的力量不容小觑,互联网时代它能在短时间内产生巨大的影响力。在介入事件议程的同时,官方媒体应该及时收集并深入分析民间舆论的动态,了解公众的反馈和期望,以便更精准地调整自己的报道策略。媒体通过主动引导民间舆论,传播正能量,以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形成舆论合力,提升我国主流媒体在国际话题竞争中的话语地位。为了消除公众因不知情而产生的焦虑情绪,降低社会环境中的不确定因素,官方媒体需要凭借自身的快速响应能力,在全球范围内快速介入事件的报道之中,明确自己的立场和态度,抢占话语权,从而有效阻断谣言的传播和负面情绪的扩散。在事件发生后,公众往往因为缺乏了解而感到不安,对于重大事件,公众期待官方媒体能够迅速发声,提供准确的信息,以消除心中的疑虑。迅速并及时地介入事件议程,是树立官方媒体权威形象的关键,也是提升其在公众心中信任感的有效途径。

三、共情叙事与理性报道:追寻“平衡之艺”

作为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媒体对公众的影响深远而重大。它的报道内容、信息披露的方式、以及舆论走向的引导都会对社会造成各种影响。媒体作为公共事业的一部分,随着传播技术的不断发展,主流媒体更应该在纷繁复杂的信息洪流中为受众提供更为专业、准确、及时的报道内容,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使公众可以基于信息做出明智的决策。媒体应当深入调查求真,对事件信息进行全面了解和客观报道,在采访报道时要尽量避免记者的主观感受对信息准确性造成的影响。深入的调查和客观的报道能够充分保证信息的真实性,提供关于事件的全面理解,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公众,履行媒体的社会责任。

官方媒体在报道中要注重情感认同。美国心理学家洛钦斯的“首因效应”理论认为,我们的大脑会对首次接触的信息或者经验形成深刻印象,并以此为基础对后续信息进行解码和理解。在报道初期官方媒体可以通过表明自身观点,塑造积极的第一印象,引导公众观点,并获得情绪上的认同。通过深入挖掘事件中的人性、情感和社会价值,媒体能够更好地与公众产生共鸣,激发受众的价值认同,引导国内受众对国际事件的理性理解和情感回应,进而引领国际与国内受众的价值判断和情感走向。

但在一些灾难性报道或突发事件中,由于这类事件本身的特殊性以及在事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未知性,灾难性报道必然会采用情感性的叙述表达,媒体除了报道客观事实,传递一手信息之外,也要在叙事中表现出对于事件本身和事件当事人的关注,在报道中展现记者的同理心,还要避免因过度煽情造成的对当事人或其他受众的二次伤害。在情感引导方面,媒体需要始终铭记其道德和伦理准则。情感引导不应削弱公众对事件的理性理解,而是应在增强公众对问题的情感认知的同时,引导他们形成一个全面,平衡的判断。要避免过度操控公众情绪,或制造舆论热点。通过适当的情感引导,让公众从多角度、理性地看待问题,以防止舆论被过度激化。这其中,情感引导与理性理解的平衡至关重要,只有当媒体能恰当地娴熟地管理这两者的关系,才能在服务公众、传播信息和引导舆论正常发展的同时,满足社会责任的要求。

四、跨媒融合与情感共振:编织“矩阵之网”

随着媒体内容在多平台横跨流动,主流媒体除了利用原有的优势传播条件之外,还要在不同的社交平台上根据平台的特点和平台的受众定位,拓展传播渠道,对同一事件进行各具特色的叙事表达。利用不同平台各自的独特属性,为整个事件报道的叙事建构以及情感引导提供独具各平台特色的价值贡献。通过构建媒体矩阵,实现跨媒体的情感共振,通过不同媒体平台的互补与协同,覆盖更广泛的受众群体,让更多的人了解事件,并参与到舆论讨论之中。多平台元素的加入可以使信息更加生动和直观,观众更容易从多维度理解和记忆媒体呈现的信息,从而提升了信息传递的效果,在不同受众中产生一致的情感共鸣。

在传统媒体的情感叙事表达中,文字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文字的直接描述,受众能够迅速地把握记者编辑的核心思想以及想要传递的情感内容。文字对关键信息的展现,使得受众更容易掌握新闻事件的发展进程,能够更迅速地找到报道内容的核心要素,文字的力量也更容易引发受众对于问题的深度思考,激发情感的深层共鸣。

但是单纯依靠文字的力量表达情感、引导受众情绪的传统形式,已经无法满足在海量碎片化信息冲击下引发的用户碎片化媒介使用的时代需求,单一的文字文本形式已经不足以让受众在短时间内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媒体在进行信息传播时,要想在短时间内让用户停留在当前页面并迅速产生情感的共鸣,除了文字本身的力量之外,还需要依靠视听语言的帮助。视听语言的运用能够更好地传达情感和引导受众情绪。通过音乐、声音效果、图像、视频等多媒体元素的加入,媒体报道的内容可以在受众心理产生更加深刻的情感共鸣。例如,通过视频展示事件现场的真实情况,或者通过音乐配乐来烘托氛围,可以让受众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事件的重要性与紧急性,从而引发情感共鸣。根据不同平台特点选择适合的视听元素进行情感引导,在以视觉为主导的媒体平台中,可以通过新闻现场的细节画面或视觉故事引发受众共鸣;在以听觉为主的媒体平台中,要注意画外音的质量,选择合适的现场音响或音乐烘托气氛,加强情感表达,提升受众关注。

五、结语

在“零和博弈”的话题竞争过程中,媒体在报道热点事件时,要牢牢掌握媒介自身的话语权,主流媒体的媒介新形态与社会舆论场的新形态在媒体融合走向纵深发展的大环境下发生了新的变化,随着话语权利分布的下沉,主流媒体面临着情感传播优先于事实传播的困境,主流媒体既要及时地提供已知信息、表明态度立场,也要把握好报道话题正负面属性的分布,避免受众陷入“情绪的螺旋”而引发集合行为,催生抗争运动,对正常社会生活秩序产生影响。融媒体时代,媒体应承担起积极引导受众情感、平衡社会情绪、有效发挥社会“解压阀”作用的责任。通过多元的媒体平台,进行公正、客观的报道,发布有深度的评论,利用各平台优势,实现媒体矩阵的融情传播,为社会提供正面的情绪宣泄渠道,缓解社会压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但融情传播只是一种手段,共情传播才是媒体情感引导的最终目的。通过多元的叙事视角将个体的经历凝聚成群体的画像,运用共情的叙事表达实现情感与场景的链接,通过叙事中共通的意义空间,最终达到情感的认同,实现共情传播以提升媒体传播效能。

基金项目: 湖南省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学术湖南”精品培育项目“青少年网络文明建设体系研究”<22ZDAJ006>。

(作者燕道成为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 沈鼎洲为硕士研究生。)

原载《华声·传播观察》

责编:罗嘉凌

一审:黄帝子

二审:苏露锋

三审:黄柏禹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