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气人”赚“人气”,情绪价值被滥用

  半月谈   2024-08-15 15:36:56

卖惨不好使了,部分自媒体开始用“气死人不偿命”来收割流量——渲染家庭矛盾、制造身份对立、剑指社会公正……屏幕里,鸡飞狗跳地演着让人咬牙切齿、恨不得“隔着屏幕给两拳”的人和事儿,配上“无不良引导,仅供娱乐”等肉眼快要看不见的小字。屏幕外,是气得只恨评论手速不够快、不吐不快的网友。

在大众娱乐生活很难脱离网络媒介的当下,我们至少要保持一份警惕心,避免被过多的垃圾情绪反噬。

盘点那些“极度气愤”的瞬间

在真实的新闻事件之外,短视频、微短剧中总是充斥着让网友“极度气愤的瞬间”。最气人的就是渲染家庭矛盾。保姆虐待孩子、儿子手撕亲妈、丈夫殴打妻子、被养母逼迫相亲……不是这头在扇巴掌,就是那头跪地痛哭,“气人”的程度决定了上热搜的速度。还有微短剧里各种手撕“恶人”,宝妈故意把孩子倒着抱……到处乌烟瘴气。

尽管一些平台对宣扬不健康和刻意放大矛盾等内容的微短剧进行了下架处理,但“小惩”未必产生“大诫”的效果。在巨大流量诱惑面前,总有奇葩的伦理剧不断上演。

宣扬暴力、制造群体对立。“和闺蜜吃饭却遭陌生男子要求陪喝酒”“女子输液被陌生男子拔针扎进水桶”,一段段“全程窒息”的视频被广泛传播,最终却发现是自媒体自导自演。评论区里一波波山呼海啸的“对线”,最后网民发现小丑竟是自己。

其实,这背后源于一种“情绪陷阱”:人们往往容易在此类事件中代入自己曾体验或遭遇过的歧视和偏见,并且在流量的反复冲刷中被一次次“贴标签”而激怒。

放大个体命运,剑指公平正义——“抗震英雄无钱给孩子治病,留遗书欲自杀”“女大学生坠楼身亡,霸凌室友全是保送”“关系通天举报无门,希望相关部门介入调查”……几千字长文泣血求助,加鞠躬视频配上打马赛克的图,似乎满屏皆是声讨“不公”。

“老实人就活该被欺负嘛!”在这样的情绪包裹之下,事实真相已经不那么重要了,即便知道视频可能是假的,但又觉得背后所反映的社会问题是真的,评论转发后,自己心里的那口气才能顺一些。

培训“气人”有套路

以戏剧化的情节展示,“类新闻”的拍摄套路,包括炮制热点、制造争议、转载抄袭文案、分工摆拍造假,批量生产“气人”短视频的成熟流程令人细思极恐。更令人担忧的是,其他网民完全可以在公开的互联网搜索中找到炮制这些“杰作”的手段和技巧,以“零成本”掌握流量密码。

首先,确定选题,说白了就是树立起一个具象化的仇敌形象。这个形象的存在,主要是为了激发观众的负面情绪。比如“恶婆婆”这个形象,点开某知名短视频平台,你会发现婆婆形象占据了家庭微短剧的半壁江山。

然后是进行文案写作,也就是设定故事情节。居然还有针对剧情模板的专业搬运软件,当然这个肯定是付费的。有了模板以后,再“蹭热点”做一些改编创作,用哪些流量词,标题撰写的公式是什么,文案的每一段分别要达到什么目的等等,总之,核心就是制造冲突,要足够真实和惨烈。想要不断刺激观众,就得不断设“钩子”,反转接着反转,没有最气人只有更气人。

紧接着是拍摄和剪辑。用单机位还是多机位拍摄?用采访拍摄方式,还是连麦、口播的拍摄方式还是剧情拍摄方式?视频界面怎么排版?用什么样的背景音效,怎么调动情绪?怎么建立信任?怎么引起互动……虚假内容的发布者,往往会刻意模糊“摆拍视频”和“真实记录”的界限。不得不承认,要让现在的网友“信以为真”“持续关注”是真的需要技巧的。

再来看流量如何变现。一个视频可以裂变成100个视频,一个账号能复制出1000个账号。只要内容不重复,不断有新的爆点和角度,就能得到平台的推荐流量。广告收益、捐款众筹、直播带货,将客户引入私域消费……“在引爆客流方面,如果社群、朋友圈是手雷,视频号就是核弹!”一位网络品牌创始人曾这样说。

抵制“垃圾情绪”

短视频时代的娱乐至上有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现代人和短剧之间心照不宣的默契,就像深夜煮面打个蛋,你不嫌它廉价又荒诞,它会最快给你足够的刺激和爽感。

这大概就是令人生气又能给人爽感的微短剧风靡当下的很重要原因。也能解释为什么一些原本立志于做新闻二手搬运或评论的公号,会转而去做狗血短视频。真要想吃点好的?那就只能换个地儿。

套用“孟母三迁”的典故,就是远离那些会让你生气、让你颓丧、让你觉得周围都是坏人甚至自己也在变坏的视听环境。物理隔离那些大数据推送的垃圾视频,当你坚定地每一次都选择取关、划走或者举报的时候,这些东西就不会再频繁地出现在你的视野里。

当然监管部门必须要更给力才行。对游走在法律边缘、挑战公序良俗、扰乱社会风气的直播和短视频,加大打击力度,构建“风清气朗、生态良好的网络空间”,必须加快构建完善涉及相关内容审查和平台运营的管理办法。

对于那些靠“气人”来赚“人气”的视频,当我们看清楚它背后的套路和用意,就会发现,其实它们对现实生活并没有多大帮助。自诩为“情绪价值”至上的流量密码,不过是一场心理骗局,只会固化人们的偏见,甚至诱发社交不良和幸福感降低等问题。

这世界上已经有太多让我们生气的事情,放任这种情绪无处不在、无孔不入,会对身心带来不良影响,也会逐渐改变一个人的气质和气场。在信息爆炸却又互联互通的时代,你关注的东西决定了你看到的世界,选择去相信什么,决定了你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责编:施泉江

一审:施泉江

二审:邓晶琎

三审:唐婷

来源:半月谈

我要问

站长统计
站长统计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