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4-08-15 16:32:58
周黔玲
湖南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地最多的地域之一,在这片土地上孕育了独具一格的传统文化和民族风情,其浓郁的文化性、民族性、地方性,为湖南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出“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湖南“十四五”规划提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湖湘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作为文旅大省,湖南在推动文旅融合,尤其在深入挖掘民族民间舞蹈的产业价值、夯实其发展基础、做好其创新传播上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也存在短板和不足。进一步开发湖南民族舞蹈艺术资源,让民族歌舞成为文旅融合发展的“助推器”“引爆点”,有助于推动湖南省旅游业转型升级,促进文化传承和创新。
发掘民族舞蹈文化元素,催生文旅消费市场新场景、新业态。民族歌舞是人类生活和劳动的产物,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如土家摆手舞,它的特点是“同边摆手”,当地居民长期生活在高山峻岭,日常需要背重物走在非常陡峭的羊肠小路上,因而形成了独特的“顺拐,屈膝、颤动、下沉”的艺术特点。通过“景区+民族歌舞”等形式,进一步推进游客深度体验,构建共建共融共享的旅游发展新模式,将成为文旅产业发展的一大亮点。比如,将本地区的自然景观、人文历史、传统习俗、民族歌舞、节日庆典、餐饮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进行开发,推动全区域民族地区文化旅游产业和行业的发展。
发掘民族舞蹈历史源流,展现文旅目的地独特人文自然风貌。一部经典的艺术作品,就是一部民族生活史。充分发掘、展示民族舞蹈的历史渊源与发展足迹,可以使游客在观看精彩剧目表演的同时,了解独特的自然风光与人文风貌。优秀的民族舞蹈剧目,要尊重原生态文化属性与原始意义,将民族历史、信仰和情感融入舞蹈语言,使观众感受到形式所承载的古老文化内涵。同时,也要反映社会时代发展的风格与面貌,代表最先进文化前进方向。近年来,湖南大湘西地区强力推出并不断改进表现民族古老传统民俗文化的精彩表演剧目,将湘西梯玛、巴代、土家族哭嫁、苗族婚俗、鬼谷神功等结合原生态音乐、舞蹈,再加入现代声、光、电等舞台表现手段,成为湘西地区乃至湖南文旅界的一块“金字招牌”。
发掘民族舞蹈品牌价值,打造文旅精品线路。发展民族特色旅游,要借助当地独特的自然资源、文化优势。游客前往某地旅游之前,对于当地的生活方式、节日气氛、文化环境等都是比较陌生的,如果能够通过民族舞蹈让他们对本民族、地域文化有个大致了解,更能激起他们对舞蹈表演中出现的那些场景的兴趣。所以,在歌舞资源丰富的民族地区,可以将民族舞蹈品牌打造与精品文旅线路开发与推介结合起来。要积极加强精品舞蹈剧目的创作和宣传,在景区基础设施的设计中融入当地独特舞蹈文化,积极发展舞蹈文创产业,设计舞蹈旅游纪念品,让游客们在整个旅游的过程当中,体验到舞蹈与旅游的融合。
发掘民族舞蹈精神内涵,提升民族风情游的美学与社会效应。少数民族先民聚居于山林,在进行自然与社会斗争的生产生活中注重群体合作和协调,其舞蹈源自于祭祀、战争、狩猎,是群体意识的艺术化表达。如土家族摆手舞锣鼓点与舞蹈紧密结合,打鼓者与领舞者配合默契,舞蹈动作转换、队形图案变化均由锣鼓点统领。舞蹈本身是一种有节奏的运动,少数民族舞蹈的群体、协同特征更加强化了其舞蹈的节律感和运动性,能够很好地引导游客参与其中,伴随着明快的节奏和欢乐的队伍翩翩起舞,从而收获旅行的快乐。
当然,民族舞蹈与旅游的融合仍要始终秉承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原则,不能为了经济利益破坏甚至是扭曲民族文化。要在对当前市场充分调研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以政府规划为牵引,将特色民族舞蹈文化融入旅游产业中,实现文旅经济与民族舞蹈的共同发展。
【作者系湖南女子学院副教授。本文为2022年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武陵民族走廊中湘西地区土家族舞蹈一体化研究”(22YBA287)阶段性成果】
责编:周泽中
一审:周泽中
二审:尹虹
三审:王礼生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