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底地名故事②|涟源——湘中明珠 魅力涟源

  新湖南客户端   2024-08-19 15:36:26

【卷首语】

“人有姓名、地有地名”。地名是历史的产物,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集体记忆与乡土情怀,承载着城市发展变迁的印记。

那些熟悉的地名,有的一直在沿用,有的正逐渐被遗忘、被替代。我们将一路追寻,努力寻找、挖掘、保护这些地名的文化内涵,守望地名里的家园情思,让娄底地名生生不息演绎出城市发展的美好画卷。

“娄底地名故事”专栏,将和您一起传承和保护地名文化,留住地名“乡愁记忆”。

【地名由来】

涟源因其地处涟水上源而得名。 境内自然资源丰富,是湖南的能源 原材料基地,素称 “煤海”“建材之乡”“有色金属之乡”和“非金属之乡” 之称 。旅游资源丰富,北有 “三湘独秀”的湄江风景区,南有风景如画的国家级龙山森林公园。

【地理概况】

涟源市位于湖南省中部,衡邵盆地北缘,涟水、孙水上游,湘黔铁路中段,西起三甲乡硐下村,东至金石镇江边村,南起荷塘镇左湾村,北至伏口镇梅湾村,东毗娄底、双峰,南接邵东、新邵,西邻新化、冷水江,北连安化、宁乡。

涟源地形起伏多样。西南边陲在龙山山脉,主要山峰有岳平峰、谢家山、陕西寨、万人寨等;西北部是雪峰山余脉,其最高峰寨子山海拔 1071米,为涟源与宁乡的天然界山;中部雷峰山脉呈屋脊状隆起,近似东西走向,将全市分割成南北两大盆地走廊。南、北、西三面群山环绕,中部低山与丘陵突起,东部低平,呈“E”形。

【历史文化】

涟源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千年古城,据记载,远古时候就是蚩尤与炎帝神农文化的交汇地,中古时候是汉文化与梅山文化的交汇地和前沿碰撞地,早在汉高祖五年 (公元前202年),在 杨家滩境内建制连道县。 那里山清水秀,至今仍然有保存完好的古桥和古村镇群。其中“湘军古镇群”建筑更是全国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极其难得的“历史文化名片”。有古民居148处,其中湘军名将府邸40多处,有九处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建筑做工精美,规模宏大。

【风俗物产】

珠梅地属古梅山,是梅山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从明代开始,每年秋天八、九月间,数百人集合在一起,抬着几十台“故事”,游村串户,以偿还春上许下的心愿。它源于古老的祭祀活动“抬菩萨”,是村民祈求国泰民安、地方清泰的斋醮仪式的一部分,后来逐渐演变成为“抬故事”,其内容是撷取民间故事中最具吸引力的情节,挑选村里10岁左右的俏男俊女,浓妆艳抹,装扮成“故事”中的人物,置于特制的抬架上,再将1岁左右的稚童化妆成“太子”,相向固定在高桩上并撑起花伞,轿夫武士在下,三层人物组成一台“故事”,多台“故事”组成“故事会”,辅以地方流行的民俗活动。 “珠梅抬故事”被娄底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并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旅游资源】

湄江风景区, 位于涟源市西北部,地质景观以岩溶地貌为主,包括大江口、仙人府 —香炉山、塞海—龙泉峡、观音崖—藏君洞和仙女寨等五个景区,总面积55.44平方千米。1993年7月,被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风景名胜区;2013年元月,被自然资源部批准命名为“湖南湄江国家地质公园”;同年9月,被全国旅游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批准为国家AAAA级旅游区。

龙山国家森林公园, 位于涟源市城南,孙水之源,距娄底市区仅 45千米,总面积8926.37公顷,森林覆盖率92.35%。全园共分凤凰、药王、铁狮、茶竹、白马、飞水崖、将军石七大景区,有“四十八面龙山”之称。园内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已查明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12种,包括红腹锦鸡、白鹏、赤腹鹰、雀鹰、松雀鹰、虎纹蛙等。在龙山最高峰岳坪峰顶,现仍保存着一座建于清朝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占地达900多平方米的药王殿。整个建筑以条石砌墙、铁瓦盖顶,山门上“湘南孕育”四字。

白马湖湿地公园, 烟波浩渺的白马水库,亦名白马湖,在涟源市与新邵县交界的郁郁葱葱的崇山峻岭之间。相传很久以前的夏秋时节,数月无雨,涟水干涸、田园龟裂,庄稼枯萎,水贵如油。一天,刚蒙蒙亮,一农民到涟水河掘沙滤水,朦胧中见一白马在不远处的河里饮水。农民好奇,朝白马走去,尚未接近,只见白马朝其 “咴”叫几声后,扬蹄飞上岸去,化为一座马形山,屹立在涟水河畔。白马饮水的地方,一股甘洌的水汩汩流出,农民欣喜若狂,逢人便说,并要乡亲来此取水。后来人们为祈祷这一白马,消灾图吉,抗御旱灾,在马形山修了一座寺庙,取名“白马寺”,将马形山也冠以“白马”的美名。

洪水岭森林公园 ,是 “围城”涟源城郊一座美丽的森林公园。山虽不太高峻,但连绵起伏,纵横十里,堪称“十里林海”。洪水岭上的石板路蜿蜒于山腰和山顶,贯穿整片森林,宽约70至80厘米,长约3000余米。它始修于宋代,至今已有上1000年的历史。石板表面非常光亮、溜滑,可见其年代久远,行人很多。据估计森林中单位空气负离子含量是城区的两倍还多。石板路时弯时直,时上坡时下坡,有的光滑有的凸凹,这就更有意境,也更能提高锻炼效果。石板路旁还有座古寺,寺外有一对大石锁,若是双手举几下,锻炼效果则更佳。

李聚奎故居 ,位于今涟源市龙塘镇新石桥村,始建于光绪十一年( 1885年)。故居坐北朝南,东西两端前后突出厢房,呈对称长五间形制,砖木结构,占地300多平方米。共有1厅(堂)12房,另有猪舍、牛栏、柴房等杂房。条石为基,青瓦为盖。正堂屋设木制神龛和鼓楼。

乐恺堂 ,位于涟源市金石镇桃林坝村桃林湾,是清代 “翰林父子”谢振定、谢兴峣的祖居地,也叫“谢家大屋”,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由谢添荫、谢添弦兄弟修建,堂名“乐恺”,取父子兄弟相聚一堂、和睦快乐之意。2011年,“乐恺堂”被评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三甲古村落 ,位于涟源市蓝田城区西南约四千米处, 2009年被评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其中世业堂和红旗居民点于2011年初被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三甲古村成名于宋高宗绍兴年间,相传有八百多年的历史,境内遗存有百余座明清时期的青砖青瓦庭院,至今保存比较完整的有“世业堂”“于时处”“一德庄”和“梁氏宗祠”等50多处。

世业堂 ,位于湖南省涟源市三甲乡铜盆村,始建于清嘉庆初年,道光 28年挂匾。由举人梁治达主修,已有200多年历史。占地面积8600平方米,坐北朝南,石基砖木结构,由前堂、正堂、可以居、左右厢房、护卫墙、上下马石、水井、停尸堡等组成,天井院落组合型格局,世业堂绘雕工艺精美。颇为罕见的是,“世业堂”院落前的人行道上,有两块一米高成“11”形刻有图案的下马石。

(娄底市民政局 湖南日报社娄底分社 联合出品)

责编:曾玉玺

一审:邹娜妮

二审:肖洋桂

三审:周俊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