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警报器的一段自述

  中国国防报   2024-08-23 17:11:06

我的名字叫做防空警报器。8月15日,山东省烟台市、德州市等地组织防空警报试鸣,我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引发网友关注。其实,自今年初以来,我的声音一直此起彼伏:7月7日,河北全省、陕西省延安市等地试鸣;6月5日,重庆市试鸣;5月12日,浙江省、云南省一些地方试鸣……多年的经历告诉我,在未来防空袭斗争中,自己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必须时刻准备着。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一些地方的大楼越建越高、城区面积越来越大,我为自己的声音难以实现城市全覆盖而忧心忡忡。这个时候,人民防空主管部门采取有力措施,让我“居高声自远”:在10层以上的居民楼顶、重要经济目标单位高处、通信铁塔顶部及时设置警报器,确保城市扩展到哪里、重要经济目标建到哪里,防空警报信号就覆盖到哪里。

向上传播的问题解决了,向下传播又遇到难题——一些城市的市民进入地下人防工程后,却听不到地面上的警报信号。在破解这个难题方面,河北省唐山市国防动员办公室的探索可圈可点。他们在多个地下人防工程内开展试鸣,组织少年儿童、青壮年、老年人等不同人群进行试听,通过比对分析大量数据,摸索出人防工程内部防空警报器最佳安装方法。这一方法及相关技术设备还获得国家专利。

现代空袭战斗爆发突然,既首先打响,又贯穿战争全程,需要防空袭一方预警报知系统随时能用、全程管用。在这方面,我原来是有思想压力的。因为少数城市防空警报器只有市电这一种供电模式,战时一旦电厂遭袭、供电中断,我就会失声。这些城市的主管部门及时发现了这个问题,为我配备蓄电池,增加太阳能、光能、风能等供电方式,使我获得不间断电源,保证随时充电、动力满满。一些城市还设置无线、有线两种控制方式,以及通信迂回线路,确保警报信号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及时发出,让我应对复杂局面的底气更足了。

线路多了,维护又成为问题,由于置身室外,我要长年面对风吹日晒、雨淋雷击的考验。今年初,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设置人防警报设施专用机房,让配套设施进了“保险箱”,让我备感温暖,觉得浑身有使不完的劲。

而有的时候,无论我的声音有多大,少数人员仍然没有任何反应,原来,他们是听障人士。据了解,我国听障人士达数千万,怎么让他们明白我的意思呢?办法总比困难多。有关部门发布推广的《人民防空警报手语规范》解决了这个问题,广西桂林市还设计出一套以警示钟造型为主体的防空警报图标,让听障人士便于接收警报信息。

居安思危,警钟长鸣。下个月第三个周六,是我国第24个全民国防教育日。在此期间,我的声音又要在多地响起。借此机会,我想请大家重温3种防空警报信号的知识:预先警报的特点是“长间隔”:鸣36秒、停24秒;空袭警报的特点是“短间隔”:鸣6秒、停6秒;解除警报的特点是“无间隔”:连续鸣放3分钟。

仗可能多年不打,兵不能一日不练。让我们一起学习掌握防护知识和技能,牢记防空警报信号特点,时刻准备着!(卢东亮

责编:姜河

一审:姜河

二审:张马良

三审:熊佳斌

来源:中国国防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