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湘都市报 2024-08-25 07:00:04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蒋诗雨
其实,大学“水课”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了。
早在2018年8月,教育部就曾发布《教育部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全文八次出现“振兴本科”,要求狠抓本科教学,全面整顿教育教学秩序,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合理提升学业挑战度、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加强学习过程考核。
然而,多年过去,大学的教与学之困依然存在。如何消灭“水课”、打造“金课”,依然是全国高校都在探讨的重要话题。
“水课”困局当如何破?记者对教育专家进行了采访。
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打造“金课”是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资料图片
消灭“水课”,重视教学是第一步
近日,浙大城市学院人文学院教师蔡渊迪公开发表文章,称自己所负责的《古代汉语》等三门课程卷面不合格率达30%以上,被要求作解释说明并提供整改方案。而蔡渊迪的回应有点“刚”:一是“我教得不好,水平有限”,二是“另请高明”。
如此回应并非故意与学校“作对”。蔡渊迪在文章中说明,自己出的题目并不难,学校对这些课程的课时安排也不合理。此事件及其背后反映的大学教育质量问题引发广泛讨论。
记者了解到,一些高校里,从事教学的老师涨薪、晋升都看科研。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的李奇教授曾分析:“教学是劳动密集型的工作,花很多时间和精力备课并不一定能被看见、被欣赏。部分高校的年轻教师还面临‘非升即走’的压力,几年内评不上职称就得走人,而发论文、做课题是评职称的硬指标。在这样的考核模式下,部分老师重科研、轻教学也在情理之中。”
显然,这种“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是不合理的。对教师的教学成果与科研成果应一视同仁,涨薪、晋升不应只看教师发了多少论文、有多少课题。
近年来,教育部也意识到这类问题,越来越重视高校教学,开始要求多用教学考核老师、设置教学为主型岗位、完善教学质量评价制度等等。一些高校也在努力改变现状:百万奖金奖励教学名师、上课好的副教授破格升教授、定期组织教学培训……
妥善解决科研和教学的冲突,国外有经验可借鉴。比如,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规定,偏教学的老师,可以多上课,兑换论文和课题量;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在社会上筹集资金,聘请只做教学的“教学讲席教授”。
无论如何,要消灭“水课”,重视教学质量肯定是第一步。
引入同行评价,建立科学的教师评价体系
引导教师花精力研究教育教学、提高教学质量,需要高校明确办学定位,建立科学的教师考核评价体系。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多所大学曾相继引入了学生评价教学制度。
评教制度使用匿名评教方式,让学生敢于真实表达,能够监督教师教学行为,其设立的初衷是促进教学相长。如今,越来越多学校将学生评教作为教师考核、教学保障的重要机制。
但这一机制能够正常运行的前提,在于学生愿意学、努力学,也在于教师心无旁骛、传道授业解惑。
现实情况却总是事与愿违:教师被科研压力“耽误”教学;学生为了绩点、保研在“水课”上摸鱼。这种情况下的评教结果并不可信,甚至于出现教师害怕学生“报复性低分”而向学生“讨好”等“变味”了的评教。
此外,学生的评价,也不一定能代表课程的真实水平。有的课讲难了,有人跟不上;讲简单了,有人觉得学不到知识。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建议,实行教师同行评价,可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一问题。
高校工作量的组成,主要包括科研、教学和社会服务。科研好衡量,论文发了几篇、是什么档次;项目做了多少、什么级别、经费多不多……这些都能转化成数字。而教学工作量,算的只是课时量。无论老师课上得好不好,只要上够了时间、不出教学事故,教学上就能交差。这也被认为是造成大学“水课”的一个主要原因。
对此,熊丙奇建议,对教师教学进行评价时,除了对教学的课时量进行考核,还要对教学过程进行质量评价和管控,避免应付式教学。
避免功利化办学,还大学校园一片教学“净土”
除了科研与教学的矛盾、学生评教体系导致大学课堂“注水”外,熊丙奇认为,“水课”还来源于部分高校办学存在功利性。
“如今高校评判教学质量的标准,过于重视升学率、就业率,为了让学生都能顺利毕业,很多学校会要求老师在对学生考核时适当放宽。”熊丙奇说。
从社会舆论来看,及格率是一面辨别学校优秀与否的镜子,“不及格率高”则往往会给学校贴上“教学质量不高”的标签。对于学生而言,大学挂科、被淘汰,更意味着“丢人”,甚至会出现学生、家长向学校“讨说法”的情况。
“但在发达国家,本科院校、职业院校的毕业率不到50%的情况颇为常见。”熊丙奇指出,过高的毕业率、通过率,其实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前人才培养上存在质量把控不严的问题。
同时,过于重视升学率,也反映出“考研高考化”的趋势——对于专业能力有提升的、考研要考的课程,学生就认真听,老师也认真讲,其他的课程就“水水”过去,这一现象同样导致了“水课”的产生。
对此,熊丙奇建议,高校应避免功利化办学,健全淘汰制度,并加强过程管理。一方面,淘汰不合格学生,把好毕业质量关,“严进严出”,拒绝给不能达到毕业资格的学生“放水”;另一方面,重视平时的课程教学,引导教师花精力研究教育教学,提高平时教学质量,做到对每一位学生负责,拒绝“放养”式教育。
一所“金课”寥寥而“水课”济济的大学,绝不会是好大学。努力了十多年、辛辛苦苦考上大学的学生们,值得多听上几节好课。
责编:陈舒仪
来源:三湘都市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