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报 2024-08-29 15:31:29
引言
人类开发利用浅层地下空间由来已久,对于深层地下空间则赋予了更多神秘色彩,很多科幻电影都构想了灾难来临时人类将地下城作为避难所的场景。近年来,伴随人类生产生活加速向地下延伸拓展,地下空间作战日益成为现代战争的关注焦点,地下环境的特殊性使得人、武器、人与武器的结合方式都面临全新的挑战,能否制胜地下空间作战,或将成为左右未来战争胜负的关键环节。
地下空间作战缘何重要
从战争演进看,地下空间业已成为军事竞争博弈的新兴领域。“人类以什么样的方式生产,就以什么样的方式作战。”军事技术的发展推动战争形态不断发生演变,从冷兵器战争到热兵器战争,再从机械化战争到信息化智能化战争,发生变化的既有杀伤性武器作用距离从米级到数千米级甚至更远的延长,也有释放能量从体能到化学能再到原子能的跃升,更伴随有作战域从陆地向水上、空中、太空、网电环境的拓展。20世纪中后期,第三代盾构机技术快速发展,为地下施工带来了革命性变革,电力能源系统、通信控制网络、交通运输系统等越来越多地部署于地下,促使世界各国进一步发展地下空间作战能力。
从作战环境看,地下空间已然成为兵力兵器部署的重要场所。“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地下环境具有天然遮蔽、易守难攻等典型特点,自古以来就是保存有生力量的重要场所。现代战争中,卫星过顶侦察、电磁信号探测、定向能“光速”打击等技术手段,使得地面军事设施更加难以隐蔽,“发现即摧毁”的秒杀风险促使各主要国家斥巨资建设地下堡垒。战时地下指挥机构、通信枢纽、弹药库等重要军事设施大量部署于地下空间,以色列、芬兰、瑞典等国修建的地下工事能容纳全国绝大部分人口。据统计,全球范围内至少有上万个城市地下军事设施,如此庞大而重要的地下世界,是任何一支军队都不能忽视的。
从战局控制看,地下空间可能成为双方拉锯争夺的关键枢纽。“战虽在兵,得地易胜”,“地利”对于掌握战局主导权至关重要。地下空间易守难攻、军事设施广泛分布的特点,决定了地下空间势必是敌对双方激烈对抗、拉锯争夺的重要领域。研究近期爆发的局部战争不难发现,交战双方都在依托地下空间展开军事行动,充分开展地下攻防作战。未来,地下空间作战的激烈度和重要性将愈发凸显,特别是对于要达成肃清残敌、控制战局、夺占控制任务的一方,棘手的不是应对地面作战,而是如何有效占领并控制地下设施。地下空间大概率将成为未来地面攻防作战的最终收局场所。
地下空间作战有何不同
人是战争的决定因素,地下空间对人的体能、心理产生严重影响。现代战争,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武器装备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但不管战争形态如何演进、武器装备如何发展,人始终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因素。地下空间缺乏自然光照、氧气含量不足、有害气体易积聚,会对人体系统产生严重影响。有研究表明密闭或半密闭坑道会降低人体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由此造成头昏胸闷、乏力疲劳、生物钟紊乱、内分泌失调等,使战斗员体能大幅下降、注意力受到影响。此外,阴暗潮湿、幽闭微光、狭窄崎岖的特殊环境,也使得地下空间作战远比地上开放空间更加复杂多变、更为激烈残酷,会对战斗员心理造成强烈且持久的影响,引发情绪低落、压抑、恐惧、亢奋等不良反应,严重影响单兵技战术水平发挥。
武器是战争的关键因素,地下空间对装备效能发挥提出全新挑战。地下军事设施错综复杂的结构、星罗棋布的分布,对各类武器装备效能的发挥造成极大干扰。暗弱无光的环境会降低情报侦察装备态势感知性能,导致微光夜视、光学瞄准等设备部分功能失效或完全失效,面临严重的战场环境“迷雾”;狭窄密闭的环境使得火力打击装备运用受限,常规重型兵器难以展开,单兵班组火力打击也面临可控毁伤难题,一旦威力过大,极易引起地下结构坍塌、有害气体燃爆;地下遮蔽的环境影响通信定位导航装备使用,无线信号传输损耗大、长波导航信号难以穿透,多径效应干扰严重,通信距离带宽减小、信号传输稳定性下降,难以满足强对抗环境下运用需求。
人与武器结合方式是战争的重要因素,地下空间对协同作战提出新要求。地下空间人机协同作战难,高风险、高伤亡的巨大挑战使得地下空间无人作战备受关注,然而地下空间的密闭环境未知性、通联通视受限性等,决定了有人和无人系统在态势感知、人机协同、自主机动、集群指控等方面存在远高于地上的技术挑战。此外,人装结合训练难,地下训练场所建设耗资巨大,当前多采取战场移位的形式开展训练设施建设,如外军就曾利用集装箱模拟黑暗、狭窄、低氧等地下环境。但此种方式存在训练容量小、拟真度低等矛盾,迫切需要运用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技术手段,构设与地下环境高度一致、更加逼真的数字虚拟训练场,以开展大规模“人在回路中”的近似实战的地下空间对抗演练。
地下空间作战走向何处
作战规模:班排对抗到旅营攻防。伴随地下空间容量不断增大、地下军事设施急剧增多,地下空间作战投入兵力呈显著上升态势。外军作战实践表明,此前夺取城市大型地下设施的任务通常由特种部队承担,当前这种特战任务正转为常规任务。为适应这种趋势,外军在同步发展地下空间作战理论和装备,由为小型部队提供地下空间作战行动规范发展到开始为旅战斗队提供理论指导。近几年更是组织所有旅战斗队开展地下空间作战训练,并为其配发便携式智能无线电、自持式呼吸器等特殊装备,以便随时准备在人口密集的城市地下设施中作战。
作战时机:战中偶发到全程必然。地下空间作战并非新事物,早在战国时期《墨子·备穴》中就有挖掘隧道进攻、地下施工监测的明确记载。更广为人知的是,我军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地道战”,根据村庄地形,挖掘连接主要道路的地下通道,构筑防烟、防火、防毒、防水设施,有效牵制了日军兵力,迟滞其进攻速度。所不同的是,之前地下空间作战的出现,多为战中偶发,依靠军民创造性思想发展而来。从近几场局部战争来看,伴随钻地弹、自组网通信、低频磁场导航等地下攻防技术的进步,地下空间作战将更为频发多发,未来或将成为常见作战样式,贯穿首波火力打击、战中控点控局、战后清剿控守全流程。
作战协同:单域对抗到多域联合。受人工开凿地道作业效率低下的限制,传统意义上的浅层地下空间容量有限,地下空间作战基本可视作步兵到地下坑道行动,单域对抗特点鲜明。近些年,随着地下施工技术发展成熟,地下空间向离地更深、容量更大、结构更复杂方向发展,与之相适应,未来深层地下空间作战不仅需要步兵、炮兵、工程兵、通信兵、防化兵、电子对抗兵等各兵种协同配合,在遂行火力封控、破拆爆破、环境检测、网电攻防、地下突击等作战任务时,更需要人机协同作战,操控地上、水中、空中各类无人装备和无人集群,分布式完成微光环境感知、通信节点布设、可控毁伤打击等多样化任务。地下空间将与地上空间一样,呈现出明显的多域作战、跨域协同的特征。(孙江生 李宪港 杜晓琳)
责编:姜河
一审:姜河
二审:张马良
三审:熊佳斌
来源:解放军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