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湘都市报 2024-09-02 17:10:35
三湘都市报·新湖南客户端9月2日讯(全媒体记者 田甜 通讯员 魏广明)
“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小而美’也有大能量,看到了丰富的‘人人公益’民间创新样本,也看到了在最基层的公益场景中,改变正在发生……”
9月2日,在第九个“中华慈善日”到来之际,阿里巴巴公益第八届95公益周生态大会举行,大会以“爱有行动,致敬行动者”为主题。这一次,阿里巴巴公益除了致敬台下数百位公益行业的行动者、平台上的爱心商家和亿万网友,还发布了业内第一份小微公益观察报告,致敬了带给我们持久深沉感动的群体——小微公益人。
报告样本均来自阿里巴巴公益“天天正能量”项目十余年公益实践,由项目组联合全国400多家合作媒体挖掘、写就,旨在从“小人物”“小事情”,探知时代公益发展的新变化、新需求和新风向。
“让公益重新定义我是谁”
何为小微公益?报告将之定义为“基于民间生发的、个体或小型草根组织推动的公益实践”。
秉持“让每一份善良都散发光芒”的愿景,2013年7月,阿里巴巴公益启动“天天正能量”项目,迄今联合全国媒体讲述传播了12849例平凡人的善行义举,覆盖全国300多个地级市、1000多个县级行政区,这些人物中有大量的一线公益人和民间草根公益实践。“魔法爷爷”忻元华、“星妈”陈美蓉、“温暖医者”周新雨、“照护者”林曙颖、“泡泡妈妈”邹杨……其中很多人的名字出现在报告中。
从他们的故事里,我们看见:公益已经成为退休老人、新城市女性等群体重新定义“我是谁”的途径;医生、老师、的哥等群体通过在职业中多做一点点,推动着青少年抑郁等社会议题的解决,也成就着自己的人生;超半数的小微公益人,因为曾经被帮助或遭遇困境走上公益道路,从被同情的受助者变为给他人撑伞的先行者。
湖南长沙,周霖和李秀芳是两位唐氏综合征患儿的妈妈。相识20年来两人互相扶持,相互治愈,也向更多有着相同遭遇的家庭伸出援手。为了将更多的“唐宝宝”家庭团结在一起,2013年,李秀芳和周霖在湖南省残疾人康复中心开展了湖南省第一届蜜唐天使联谊会;2014年,湖南省首个服务于唐氏综合征人群家庭的公益组织“唐果之家”成立,帮助800多个患有心智障碍的儿童重获新生。
20多年过去,李秀芳和周霖的初心一直在坚持:“希望‘唐宝宝’们被看见,让更多的人了解他们。让他们有机会融入社会,被理解、被接纳、被关爱。” 从自助到助人,从抱团取暖,到建立社会支持系统,她们用大爱解答命运给的难题,用无私的坚持陪伴无数家庭新生。
小微公益人的报告中,我们看到诸多类似的小微公益人,诸如“视障人群旅游”等很多需求第一次被看见、被重视;公益的边界被一再拓宽,“关爱照护者”等议题进入大众视野;养老、助残等宏大命题之下,一直有着小创新……因为他们,我们看见了“微爱”的万能,看到了公益、社会因他们正变得不同。
“最小成本的试错,带来自下而上的解法”
小微公益与传统公益有何不同?报告创造性地提出“自我中心”理论:传统意义上我们理解的大公益,是以公益对象“需求”出发构建推动,而小微公益,以自我需求、自我满足、自我认同为出发点,是以自我为中心构建出来的公益形态;小微公益的圆心是“人”——一个个等待自我实现、把公益融入生活的人。
据“天天正能量”十年前后公益高频词对比,从奉献到共建,从给予到共赢,从一个人到一群人,也让我们看到了时代和公益理念的变化。
小微公益区别于传统大机构和受益人的关系模式,从B2C更多转向C2C——个人帮助个人。C2C的公益需求往往更加前沿,变化速度快,会更好地捕捉到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新需求,从而不断拓展对公益认知的边界。
小微公益对今天的公益界和社会事业有什么意义?项目组在采访二十余省市一线草根公益人、媒体和公益行业权威的基础上,提出了小微公益的两大价值创新:其一,用最小成本的试错,带来自下而上的解法;其二,小微公益正成为社群融合新的公约数。
“今天小微公益对公益行业最大的价值,正是看到不同,看到变化,看到趋势,用最一线、最小成本的试错,给社会问题带来可复制的新思路和解法。”
“小微公益模式产生的民间组织、草根社群,正在让公益成为社会融合新的公约数,帮助大家重建生活的‘附近’,也重建个体的身份认同。”报告指出,从个体的身份认同,到群体的温暖纾解,小微公益,正以一种柔性的力量,改变着公众对公益的理解和实践。
“看见个体的公共力量”
报告得到了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理事长王振耀、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副院长贾西津、《公益时报》社长赵冠军、《华夏时报》社长兼总编辑冯慧君、《中国慈善家》影响力慈善研究院院长王跃春、华民慈善基金会副秘书长冯凌、新浪微博政务公益运营总经理李峥嵘、红星新闻新闻总指挥蒋勇等人的联名推荐。
专家学者、媒体人、公益人从业内首份小微公益报告中看见了什么?
贾西津看见了“个体的公共力量”。她在序言中指出,报告中小微公益的各种践行,让我们看到普通人参与公共价值创造的可能性。“一个平凡个体,面对庞大社会问题很容易有渺小无力感,或者无奈被卷,或者选择躺平;但当去朝向公共性,就会慢慢发现,公益可能是赋予微小个人的关键力量。”
《公益时报》社长赵冠军看到了各种“小而美”尝试的价值——让公益不再煽情世故,不再遥远,变得轻巧亲近。
《中国慈善家》影响力慈善研究院院长王跃春从中看到了“人人公益”的方向:“小微公益报告为我们展示了中国公益未来的图景:从自己的内心需要出发,自由选择议题和目标,自愿付出个人财富、时间、才智和资源,将对他人、社会、环境的爱与关心,付诸行动。我们说,这正是理想的人人公益。”
“人人公益”正是阿里巴巴公益一直以来的坚持,也是阿里公益在第九个“中华慈善日”到来之际,首次推出小微公益观察报告的初心。
责编:高煜棋
一审:田甜
二审:黄娟
三审:周文博
来源:三湘都市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