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村山•辛小湘回乡记丨走向“兴隆”的隆兴坳

  新湘评论杂志社“指点”微信公众号   2024-09-02 17:34:53

【编者按】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生动展示湖南各地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的做法成效,讲好湖南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鲜活故事,《新湘评论》组织记者从14个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创建县(市、区)中各选取1-2个村进行蹲点式采访,推出“上村山——辛小湘回乡记”系列报道,今天我们来到了醴陵隆兴坳村

一场大雨过后,隆兴坳村满山翠绿,云雾缭绕。漫步乡野,目之所及,山清水秀,白墙黛瓦,三五村民闲坐凉亭,静听溪水……

隆兴坳村地处醴陵北部,是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外交家耿飚同志故里。“我们村曾是有名的‘三无’村,无公路、无产业、无资源。”村党总支书记付铁棉介绍,近年来隆兴坳村依托耿传公祠红色资源,运用土地流转、合作经营、新型经营主体带动等方式,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探索出“政企+村集体+合作社+农户”新模式,2023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53万元。一个昔日落后的旧山村如今蝶变成风光旖旎、人民安乐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隆兴坳因何走向“兴隆”?带着这样的疑问,记者近日走进了该村。

俯瞰隆兴坳村

“两叶一花”闯出强村富民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要顺应产业发展规律,立足当地特色资源,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优化产业布局,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在隆兴坳,原本生长在荒地的艾草,经过当地的规模化种植和品牌化经营,“摇身”成了艾条、艾柱、足浴包、艾枕等产品,“搭船出海”远销国际市场。从田间到车间,从工厂到市场,艾草成了当地群众的“致富草”。

为进一步提升艾草基地效益,2023年隆兴坳村投资建设了占地约1900平米的艾叶生产车间,积极引进现代农业技术,推动艾草种植向智能化、标准化发展。从农业生产托管到专业公司全程技术指导,从规模化经营到订单式收储,隆兴坳的每一步都走得坚实而有力。

湖南龙艾麒艾草制品有限公司的入驻,为该村艾草 产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公司创始人龙新平是第三代龙氏驱寒手传承人,作为非遗传承人,龙新平用自己祖传的“老手艺”激活了乡村振兴“新活力”。

2023年,龙新平以非遗文化为切入点,在隆兴坳村创办非遗展览馆和非遗传承基地,成为接待中医药康养精品旅游线路的到访点。如今,隆兴坳村以龙氏驱寒中医中药技艺为依托已形成一产种植、二产加工、三产品牌营销的综合产业,实现了产业链条的全面升级,带动村集体和农户“双向”增收,让“指尖技艺”变为“指尖经济”。

在隆兴坳村的产业图谱中,耀眼的不止于艾叶。茶叶和菊花同样承载着当地企业、村集体和农户的梦想与希望,它们作为艾叶的“伙伴”,共同构筑着隆兴坳村“两叶一花”的产业格局。

醴陵产茶的历史悠久,品质上乘,曾是湖南省重要的出口农产品。如今,隆兴坳村传承延续着这一缕茶脉,利用当地良好的生态条件,新建生态茶场680亩,年总产值突破2000万,生产的云霄山“醴陵白芽” 曾获第九届国际名茶金奖。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每年9月,耿传公祠对面的数百亩皇菊竞相开放,金灿灿的花朵染黄田野,吸引八方游客纷至沓来。目前,隆兴坳皇菊 种植面积已超300余亩,总产值超1000万,带动周边40余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务工就业。

隆兴坳村皇菊基地

产业兴农,农富家园。依托隆兴坳村产业发展,如今村民们每年能领到务工工资超100万元,2023年村集体获土地流转入股固定分红以及经营性收入共计45.7万元。“两叶一花”拓宽了村民增收的新路子,也带给了村民实实在在的好日子。

“将军故里”助推红色教育热

“要把革命老区建设得更好”“让老区人民都过上幸福美满的日子”。 习近平总书记时刻牵挂老区人民,殷殷嘱托传遍三湘四水,成为激活革命老区发展的新动能。

隆兴坳村是孕育了“将军大使”耿飚的红色热土。曾经,湘赣边界罗霄山脉燃起的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如今,红色基因已被转化为红色动能,“红色三农+文旅融合”的复合型产业体系,已成为隆兴坳村乡村振兴新的增长点。

耿传公祠不仅是醴陵耿氏一脉的宗祠,也是醴陵市新规划的红色旅游和农耕文化展示区的一部分,著名将军外交家耿飚幼年时寄居于此。

走进耿传公祠,既能领略耿氏祠堂文化,又能概览耿飚同志的传奇人生。漫步于耿飚生平业绩展、旧居复原陈列等区域,可一窥耿飚从“敲砂童工”成长为“将军大使”的精彩人生。在7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他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呕心沥血,以毕生的精力践行了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誓言。

耿传公祠

祖辈们的精神塑造了耿飚的侠义性格,耿飚的革命生涯又为祠堂添上了鲜红底色。2014年以来,耿传公祠先后被列为株洲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株洲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株洲市社会科学普及基地。2023年,耿传公祠成为全省党员教育培训现场教学点、红色旅游研学基地。

如今,隆兴坳村以耿传公祠为依托,积极发展红色培训产业,致力于将“家门口”的红色资源转化为开展革命教育的“活教材”。

发展培训产业,乡村必须足够典型,中组部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为隆兴坳村带来了一个“爆点”。与多数教学培训基地不同的是,隆兴坳村依靠村民、组织村民、发动村民,创新采用“吃住在农家、课堂在乡村”的培训新模式,为学员及游客提供餐饮、住宿服务,将隆兴坳村打造成了“没有围墙的学校”。

“村民做民宿,村里办培训,是我们发展‘无地产业’的成果之一。” 近年来,隆兴坳村先后承办省市县各级培训班20余期,接待全国各地各级党组织开展党日活动或党性教育500余场次,有效地促进了村集体经济增收。

农旅融合助推“美丽经济”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乡村旅游不要搞大拆大建,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把传统村落改造好、保护好。

2017年5月,醴陵市拉通了“醴北人家”98公里扶贫旅游专线,3个镇9个贫困村的旅游资源被串珠成链,以官庄山水、枫林印象及黄乡民居三大旅游主题为依托的“醴北人家”全域旅游就此成型。

处在这条黄金旅游带中心位置的隆兴坳村,充分挖掘自身优势资源,以耿传公祠、红色与农耕文化为脉,打造了“黄乡民居”风光带,以及“樱花坡”“杜鹃谷”“紫薇花海”等景观。 小桥流水、石板小路、农舍炊烟,别样的醴北山区风情,串联起一幅乡村美景图。昔日的闭塞村落,如今年接待游客超15万人次。

为进一步拓展文化旅游产业链,隆兴坳村利用现有民居打造特色民宿,一个个以家庭农场、农家乐为主要形式的新型营业主体建立起来。村党总支书记付铁棉说:“我们以红色革命文化为核心,全力打造农业观光休闲旅游区,在隆兴坳村,只要具备劳动能力,我们就能提供相应的就业岗位。”

在隆兴坳村半山腰的位置,村民江保全经营着一家餐馆。2016年,隆兴坳村新修建的公路通车,江保全的餐馆也随即开业。从县城辞去饭店厨师工作,回乡自己当上“老板”,江保全感慨地说到,“现在我自己的时间更自由了,村里给予我的政策帮扶也让我更能够放开手脚干事创业。”得益于隆兴坳村近年来的发展,如今江保全的餐馆也请了合作伙伴,源源不断的回头客让这家能够“观云看雾”的餐馆成了游客放松身心、寻觅“醴陵味道”的好去处。

做好“绿美文章”,催生“美丽经济”。2023年,醴陵市乡村振兴局在隆兴坳村开展庭院经济试点工作。通过引导村民利用自家闲置的房屋、庭院、空地等发展庭院经济,开发包含制瓷、织布、酿酒等特色产业,打造榨油坊、木工坊、竹器坊等13个传统手工作坊,配套相对应产业特点的房屋风貌,形成特色集市一条街。

隆兴坳村幸福长廊

如今,隆兴坳村已打造了十余个秀美庭院,小书屋、小讲堂、榕树下议事广场、文化长廊等均已建成。“庭院经济作为特色产业‘浓缩版’,将创造优美人居环境与促进产业增收有机结合, 使得房前屋后一亩三分地焕发出勃勃生机,很受村民欢迎。”付铁棉说,发展庭院经济让越来越多的村民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而乡村旅游也成了人们寻求心灵慰藉、追溯乡村记忆与情怀的热门选择。

时代春风开启的,是中国美丽乡村的行进史,也是隆兴坳村的蜕变史。隆兴坳村以全面振兴为目标、建规划、铺通路、革村貌、扶产业、引凤凰、树乡风、惠民生……党群合力、紧抓机遇、勤勉务实,以红色资源撬动绿色发展,抒写着属于自己的振兴篇章。

采访对象:

醴陵市隆兴坳村驻村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  林文其

采访时间:

2024年5月30日

记 者:您在村里工作期间最想感谢谁?

林文其:村党总支书记付铁棉,在工作中给了我很多的帮助和指导。

记 者:您在村里工作以来最满意的事是什么?

林文其:隆兴坳村318共富工坊项目在村民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下顺利启动。

记 者:您最近的一次通话是打给谁?

林文其:刘明智。他正在为隆兴坳村建设数字乡村项目,通过科技手段提升乡村治理的智能化水平,为村民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信息服务。

记 者:您最想分享的一张照片是什么?

林文其:2023年皇菊节期间,广大游客来隆兴坳村皇菊基地采摘菊花,打卡拍照,感受乡村美景的照片。

隆兴坳何以“兴隆”

隆兴坳村,一个曾经落后的“三无”山村,如今已真正实现“兴隆”,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

隆兴坳何以“兴隆”,与组织建设、能人带动密不可分。在村党总支书记付铁棉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位有情怀、懂经营、干实事的新时代乡村优秀干部对村里发展变化的影响。从“两叶一花”产业的快速发展到“318共富工坊”的计划实施,我们也看到了村里一批致富能人以现代化企业管理思维经营乡村产业所取得的明显成效。

采访中,我们与村干部讨论、与回村创业的村民对话、与村里产业大户交流,我们看到了基层干部不断登攀、攻坚克难的精神,感受到了返乡村民干事创业的热情,体会到了隆兴坳人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隆兴坳村,只是千千万万中国乡村的缩影,在广袤的山川大地上,无数个这样的山村正朝着村美、民富、业兴的美好愿景奋力前行。

责编:王敦果

一审:王敦果

二审:张马良

三审:熊佳斌

来源:新湘评论杂志社“指点”微信公众号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