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学习丨巩固文化主体性,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基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4-09-04 08:17:39

陆启越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文化主体性是文化自信的根本基础与依托,文化主体性建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同时它也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精神动力、精神定力和精神支撑。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重视文化主体性建设,在不断巩固文化主体性中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基。

坚持独立自主,以文化自省激发精神动力

文化主体性是人与文化之间主客体互动时所产生的一种关系,表现为面对异质文化挑战时的自主选择和独立自觉。文化主体性具有自主性和独立性,同时也具有灵活性和创造性,它在坚守传统与现代之间、本土与外来之间将不同的文化元素融合、创新,推动了文化的发展和创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独具特色,创造了享誉世界的中华文明。然而,近代以来,随着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展,中西文化发生碰撞,传统文化遭受严峻挑战,“返本开新论”“全盘西化论”“托古改制论”“中体西用论”等思潮风起云涌。这些思潮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处于被动状态的中华民族难以形成对自身文化的正确认知。文化主体性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是民族精神的标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巩固文化主体性、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秉持“自觉、自省”的文化发展理念,坚定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同时全面审视中华传统文化的“利”与“弊”,并在新时代的语境下进行鉴别、扬弃、创造和创新,从而不断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精神力量,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

坚持守正创新,以文化自信强化道路自信

文化主体性不是一个静态概念,而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它是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传承、创新、发展能力的充分体现。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禀赋与价值取向,是中华民族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文化基因与密码。文化是由人创造,文化主体性归根结底是人的主体性在文化层面的表现。文化要发展、要繁荣,必须随时代和人的实践需要而发展,在动态的“为我”逻辑中实现“述”与“作”、“损”与“益”的辩证统一。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坚定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坚持“守正不守旧、遵古不复古”,在尊重和传承中创新文化,促进中华传统文化跃升转化为现代形态,不断为中华文化主体性的赓续提供创新动能。同时,这种源于对本民族文化客观性认识的自信,也进一步强化了我们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自主精神和独立意识,让我们在道路抉择和价值选择上保持独立性,增强了坚持走自己的路的信心和底气。

坚持开放包容,以文化自强推进民族复兴

开放包容既是文明发展的活力源泉,也是文化自信的显著标志。中华文化具有显著的开放性和包容性,贵和持中、博采众长、兼收并蓄是中华文化的价值规范。在中华文化的价值观中,民族是多彩的、文化是多样的、文明是多元的,而非封闭的、矛盾的、冲突的。中华文化坚持尊重差异与接纳多元,坚持开放对话与交流互鉴,坚持求同存异与相互融合,全面超越“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逻辑,在开放包容中吸收借鉴一切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极大地提高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品质,铸就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高地。新时代中华文化主体性建设要从国内、国际两个维度出发,国内层面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文化之间的互相交流、相互融通,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向心力、凝聚力,为建设更大凝聚力、更高认同度、更强主体性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夯实文明根基;国际层面应秉持美美与共、和合共生的理念,与世界多元文化开展深入交流,不断吸收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中丰富和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推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构建,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作者单位:长沙学院。本文系2022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专项一般项目“基于大数据的高校思政课过程性评价体系构建与应用研究”(22JDSZK070)阶段性成果】

责编:万丽君

一审:万丽君

二审:欧阳金雨

三审:王礼生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