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评丨岳凯华 陈柳杭:《马王堆·岁月不朽》:在真实影像展现中找寻华夏文化记忆

  湖南文联   2024-09-05 09:03:04

《马王堆·岁月不朽》:在真实影像展现中找寻华夏文化记忆

文 | 岳凯华 陈柳杭

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考古类纪录片在当下这个以速度和娱乐为标志的现代社会里,忠于探寻过去、表达真实、承载情感。在马王堆汉墓考古发掘完成50周年之际,湖南卫视与芒果TV联合推出考古发现类纪录片《马王堆·岁月不朽》将摄影机架设在湖南省博物馆,重叙马王堆汉墓这一奇迹。纪录片分为《惊世》《辛追》《古国》《侯门》《锦绣》《黄老》《归宿》《不朽》8集,分别讲述并探讨了马王堆汉墓的价值、辛追的衣食起居、历史上的长沙国、轪侯一家的世俗生活、经由长沙走向世界的丝织品、帛书中的文化留痕、文物的新生与不朽、博物院的改扩建等不同主题,引领屏幕前的观众穿越数千年的历史图卷,再现西汉初年长沙国生活富足、文明兴盛的繁盛图景,而这得力于该片从文物、空间、游客和文化视角等展览的四个层面进行创新性表达,继而展现汉初绚丽的文明、昂扬的思想,从而在历史的真实中寻找华夏儿女共同的文化记忆。

透物见史:影像还原汉代物质真实

文物作为历史的亲历者,既是考古研究的实证,也是勾连古今的桥梁。通过实拍镜头和数字技术还原形象上的写实,呈现文物在视觉层面上的直观细节,以真实的物理存在供观众凝视端详。如《辛追》中观照辛追夫人具体形象和生活的器具,《锦绣》介绍的素纱襌衣等丝织品尽显汉初制造业蓬勃发展,《黄老》一集解密帛书记载的黄老思想如何深刻影响着时代……然而,实地参观常受限于展柜的保护,无法仔细观察文物细节。纪录片充分地发挥艺术表现力和文化想象力,采取实地拍摄、CG特效、三维重建等多种视听手段和数字技术展现最真实的文物。除了纪录片的旁白性解说和博物馆内的讲解员实地同期声讲解,观众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解锁文物的三维模型,“打破”展览的“展柜”,每一处细节和每一抹色彩都能得到最真实的还原。

长埋于地底数千年的文物,其实用功能与文化指征早已随着时光更迭与当今生活间离。纪录片对文物的视觉化想象兼具现实主义和浪漫情怀,带领游客和观众走出日常的节奏与规律,在影像的美学建构中连接过去与现实。从古至今,人类生产活动留下的每一样物件,都还原了当下的生活风貌,承载了人的记忆与情感。这些保留着生活印记的器物,以隽永形象的方式,书写了史书之外的历史。除了对单一文物的介绍,该纪录片中选取的文物还常以组合拍摄形式出现,将呈放在博物馆展柜中的文物进行生活化还原,详述它们更贴近大众兴趣的制造工艺与使用场景,而不是一味强调其学术性和研究价值,强化了文物的叙事作用,建构符合观众生活经验的真实。在《辛追》一集中,透过漆器上代表祥瑞的云纹和守护粮食的狸猫纹、帛画竹简等文物性资料推想其中装盛的食物,观众得以窥见辛追夫人生活的一隅,感知汉初的饮食文化。如此般对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的细节再现与组合陈列,透物见史,让古人的面目不再模糊,千年前的社会风貌清晰可感。

身临其境:空间延展构建认知真实

从两千多年前被尘封的墓葬,到1972年正式发掘的马王堆汉墓考古现场,最后聚焦于2017年重新开馆的湖南省博物院,纪录片《马王堆·岁月不朽》匠心别具,在传统的基础上引入博物馆的参观过程,建立起多重叙事空间:考古空间、展览空间及建筑空间,实现全新空间转向,为观众带来全方位的真实感知。

该纪录片引入大量考古发掘的影像史料,架构起一条时光隧道带领观众走进发掘现场,感知文物的温度和历史的厚度。制作团队通过特效再现50年前的考古过程,以考古专家们的考古资料为背景声,虚实结合,带领观众亲临这座沉睡了两千年墓葬被揭开的现场,穿越时空壁垒,建构考古发掘现场空间。

一旦人们踏进博物馆这幢建筑的大门,就进入了与日常空间相分离、带有文化意义的博物馆展览空间。《归宿》一集通过揭示新馆展陈设计的巧思,即运用多手段的形象叙事取代单一的文字叙事,并将不同的文物进行陈列蒙太奇组合,通过声光电等技术手段,形成文物自身叙事场景,为古今交流和对话搭建起情感空间。在镜头的记录下,展览文物的选择与空间的建构都有助于丰富叙事层次和叙事场域,沉浸式的空间生产引起观众共鸣。

通过现场实拍与虚拟特效,博物馆的建筑空间在镜头下徐徐展开。纪录片《马王堆·岁月不朽》中,博物馆的意义生产从最原始的实地传播,转为虚实结合、线上线下共同传播,例如《黄老》一集中,对帛书中不同字形的艺术化展现,不同于传统文博类纪录片以虚拟纯色为背景,不同字形纷纷跃然于博物馆建筑墙面,古今融通,在湖南省博留下文化的印痕。“博物馆”这一概念历经千年,本身就带有阐释属性,开放式的参观空间让人们从固定的日常场景之中抽离,延展出新的空间,呈现出新的层次,具有极强的文化性和精神性。在多重空间中激活观众文化记忆,更新游客对文物、历史和城市的认识和感受,全方面凝聚起观众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实现对中华文化的认知真实。带有温度和情感的湖南省博物院和马王堆汉墓血脉相融,永恒地成为长沙这座城市历史的一部分,“一边接续历史,一边创造新的历史”。

古今互动:身份转换实现叙事真实

考古类纪录片作为融合了考古学、博物馆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多重学科的记录影像,无论是在学术性还是专业性上都对观众水平要求颇高。如何让观众接受吸收这些专业性极强的学术信息,成为该纪录片的又一关键。纪录片《马王堆·岁月不朽》借助博物馆场景,将讲解员和游客作为叙事手段,在客观阐释历史的同时,也试图让观众在情感上卷入历史,获得一种共情式叙事体验。

在博物馆空间中,游客以观看主体的身份与文物展览进行互动体验。而纪录片作为博物馆之外的另一重展览,其叙事建立在这一互动进程之上。落在纪录片观众眼中,游客通过与博物馆的联合表演,实现从主体到客体的转换。随着身份的转换,观众与博物馆、观众与游客、观众与历史之间的心理距离被迅速拉近,呈现出一种突破日常经验的、重新认识与重新探索的关系。例如《黄老》一集中,对彩色帛画《导引图》的介绍包含绘画特效、实物拍摄、讲解员对图详述以及馆内对着动画模仿的游客实拍等丰富形式,强化了屏幕前观众对当时生活风貌的参与感和体验感,带来合乎时代的文化解读,在古今互动中引发年轻人的情感共鸣,更好地促进观众与博物馆的连接。

若如传统考古类纪录片一般,仅以文物作为叙事载体,单纯解释文物和说教历史,观众很难完全融入,而更多处于冷静的观察与思考中。该纪录片的叙事构建在以博物馆展览为主体的基础上,耳目一新地融入游客的参观过程,为观众营造博物馆环境,最大限度地为屏幕前观众重塑这种体验,让观众自由游弋在“历史”和“现实”之间。在纪录片的镜头里,有耐心解答孩子问题的父亲、讨论乌龟“年龄”的稚童、认真拍照记录的中学生……观众通过“旁听”游客的对话与心声,得到沉浸式共情体验,实现宏大叙事中自我意识的彰显。在《古国》一集中,两位女士的对话:“利豨是个富二代呢,据说他有一米八。”“哎呀,就是死得有点早了。”游客在参观过程中获得体验,通过建构自己的理解而学习知识、获取意义,成为有思考、体验和输出的传播者,与文物、博物馆等共同建构新知识的生产。

平衡之道:文化视角达成情感真实

在虚拟世界极速入侵现实世界的今天,数字技术已经可以虚拟出各种文物和场景,博物馆里陈列在展柜、只能用眼睛观看的文物不再是绝对的主角,文物叙事的重要性日渐凸显,解说、注释及体验都成了博物馆展览和考古类纪录片极其重要的部分。

纪录片《马王堆·岁月不朽》通过兼具实证主义和人文情怀的历史回溯,从个体的文物还原解读延展至呈现完整的社会风貌,形成文物、空间和主体相结合的文化叙事视角,发现往昔记忆和当下现实的内在联系,经由丰富生动、形象可感的细节,使观众对历史建立起情感认识。竹简中记录的上百种菜肴、“君幸食”“君幸酒”的美好愿景、涉及天文地理的帛书、类似于飞行棋的博具……古今一以贯之的生活方式和相似的兴趣爱好是“今月曾经照古人”的浪漫。从文化视角对历史的回溯既保证了纪录片的真实性,又辅以极具观赏性的艺术表达满足观众的情感要求,传递符合大众智识的审美意趣、思想追求和精神文化。

亘古亘今,往来不穷。纪录片《马王堆·岁月不朽》的记录始于马王堆汉墓的考古发现,终至湖南省博物馆新馆的落成,文明的肌理由此延伸开来,却远远不是传承的终点。在真实物件的基础上,突破表象和历史障碍,探寻更深层次的普遍意义和文化升华,用千年后的文化视角回溯历史长河,发掘文物、博物馆、城市与社会之间的深厚联系,这正是《马王堆·岁月不朽》的题旨所在。故事化的叙事方式引发观众共情,身临其境地感知汉初文明的风貌,形塑了观众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集体记忆,达到真实与情感的平衡,历久弥新,实现真正的“岁月不朽”。

责编:周听听

一审:周听听

二审:张马良

三审:熊佳斌

来源:湖南文联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