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湘评论杂志社“指点”微信公众号 2024-09-05 10:36:23
【编者按】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生动展示湖南各地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的做法成效,讲好湖南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鲜活故事,《新湘评论》组织记者从14个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创建县(市、区)中各选取1-2个村进行蹲点式采访,推出“上村山——辛小湘回乡记”系列报道,今天我们来到了武冈市赤塘村 。
走进武冈市赤塘村,犹如进入了人间秘境。
村子开门迎接客人的,是修剪得整整齐齐的翰岭茶场。700余亩茶园随着山势起伏,波浪般向远方铺展开去。坐在车里从茶园里穿梭,一如划着一叶扁舟在一望无垠的碧波里荡漾。抬头望去,云山国家森林公园就在眼前,林间云雾缭绕,山峦若隐若现。静寂处,山上的飞瀑声、鸟鸣声甚至花开花落的声音,也隐隐地随着山风传了过来。
村落整洁而井然,幽静而美丽。清新雅致的“竹园茗香”、别具情趣的“枫林赏月”、素朴古拙的“六队不老”等“赤塘十景”穿插其间,一步一风景,一景一陶然。穿过村落,前面就是平坦开阔的万亩田畴,春天,这里是一眼望不到边的油菜花,壮观而浪漫。初夏,村子鱼塘边的山坡上,漫山遍野开着雪白的栀子花,远远的,一阵阵清香便排山倒海般扑面涌来。
不如见一面,哪怕就一眼。就这样与赤塘村相遇,然后别离。从此,她就永远藏在了心中。
赤塘村之名,源于村里“七口山塘”。
离赤塘村数公里外的云山脚下,有一座威溪水库。赤塘村近水楼台先得月,一条水渠穿村而过。有了四季不涸的水源,村里顺着山势,呈阶梯状先修建了7口山塘。后来,又陆续增建了4口山塘。11口山塘蜿蜒排开,阳光照耀下,塘里波光潋滟,像一个个金光闪闪的“聚宝盆”。然而,这得天独厚的优势却没有产生应有的效应,山塘一直荒废着,村集体经济收入几乎为零。2021年,赤塘村党支部被列为“软弱涣散村党组织”。
必须改变这一现状。2022年3月,1982年出生的马海英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她决心带领新班子摘掉“软弱涣散村”这顶帽子,突破口就是11口山塘。
机会终于来了。马海英得知刘少军院士要扩大雪峰山鱼类繁殖中心,便设法将刘少军院士请到村里考察,让他在赤塘村新建了一个鱼苗培育基地。
鱼苗培育基地建好后,如何靠塘吃塘?马海英思来想去,决定发动村民规模化养殖“院士鱼”。当地有养稻花鱼的传统,只要管理得当,稻田养鱼3到4个月,一条鱼可以长到1斤左右,一般能卖15元。
马海英将这个账给村民一算,大家动心了,但对养殖技术和成鱼的销售,心底还有不少顾虑。这时,马海英又给大家带来了好消息:政府给稻田养鱼的村民免费发放鱼苗和稻种,并提供技术指导;成鱼种养户可自行销售,销售不了的,由政府与院士团队合作成立的公司按市价回收。后顾之忧得以彻底解决,大家养鱼热情高涨。
干事需要热情,但单凭热情干不好成事。规模化养鱼,需要高标准养鱼场所。马海英找到驻村帮扶队,帮扶队常务副队长杨元章当即拍板:资金由驻村帮扶队到上面争取。陆续投入300多万元后,村里建好了120亩标准化养鱼示范基地,稻鱼种养基地扩大到520亩。赤塘村湘军鱼产业渐成雏形,形成综合效益后,仅鱼苗一项年产值可达1700多万元。
11口山塘,从此便成了赤塘村的一个外在标志,成了赤塘人的一种精神标识。
每当夕阳西下,脉脉余晖尽情地洒到鱼塘水面上,群鱼跳跃,一块连着一块的鱼塘,一如一条流金淌银的河流。成群的白鹭在池塘上空飞翔,盘旋,然后或落到塘边悠闲地踱步,或栖息路边茂密的树林里玩耍嬉戏。山水相映,鱼跃池塘,人鸟和谐,这一幅“赤塘鱼乐”的美丽画卷,让人看得满心欢喜。
赤塘村文化广场上面,立着一块功德碑。碑上记载着支持美丽院落建设的村民姓名,以及他们的捐款金额。有趣的是,功德碑还记载了3名“捐地”村民的名字。
这块小小的石碑,记下的不仅是功德,更是赤塘村探索农村人居环境自我整治的一种创新模式。
2022年11月底,武冈市政府办驻村帮扶工作队进驻赤塘村。帮扶队与村支两委一道,组织党员、村民代表先后召开了10多场会议,最后统一了思想:赤塘村毗邻国家4A级景区云山,距离武冈古城10多分钟车程,应打造成全市乡村休闲旅游示范村和乡村产业振兴精品村。
要实现这个目标,首先得将村落扮靓。帮扶队请来设计专家,对赤塘村先进行了科学规划。2023年正月初四,大家都在享受春节团聚的喜庆与温馨,杨元章来到赤塘村,组织召开美丽院落建设动员大会。初六,施工队进场,轰轰烈烈的美丽院落建设正式拉开序幕。
“每天早上穿着雨鞋参与施工,晚上回家时全身沾满了泥浆。别人在过春节,我们在搞‘双抢’。”说起这段往事,杨元章哈哈大笑,似乎从没苦累过。
村民坐不住了,纷纷参与进来。出工的出工,出料的出料。8组王英科在外面经商赚了钱,是村里的“首富”,听说村子在搞建设,二话没说就捐了2万元。程海林5000元、程超5000元、易军3000元、王英贵3000元……大家非常踊跃,捐款越来越多。
“村民们自发出工、出料、出资,粗略估算达100多万,非常不容易。”杨元章感慨万千。
在农村,村民最为看重的,还是土地。但为了美丽院落建设, 8组易军主动将自家2亩多地捐献出来。村里建广场,村民也愿意将自家闲置地拿出来,但又不想放弃土地归属权,怎么办?帮扶队和村干部们便想出了一个好法子,凡建设中占用的土地,都在功德碑上标明归属权。于是,功德碑上就有了这样的记载:“广场用地归属权——篮球场归属权:程光耀;器械场归属权:易军;水池归属权:程麟。”观念一变天地宽。这种创新不仅解决了村里公益用地的困难,也打消了村民对土地归属权的担忧。
仅仅28天,赤塘村就变了大样。 组组通了水泥路,村主道两旁装上了太阳能路灯;村民房前屋后整洁漂亮,村里景点错落有致。置身其间,让人一时恍惚起来,以为行走在城市公园里。
28天,创造了乡村振兴“武冈速度”。
28天,是群众乐于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确证,更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必须激发村民内生动力的明证。
2023年11月底,赤塘村捧回了“湖南省乡村旅游重点村”奖牌。对于赤塘村的村民来说,这块奖牌沉甸甸的,他们从中扎扎实实体会到了自豪感、收获感和幸福感。
“以前大家都不知道赤塘村在哪,现在赤塘远近闻名了。”赤塘村7组郑振嫁到村里已30多年,快人快语的她说起村里的变化赞不绝口。
赤塘,如今以一种休闲安逸的姿态吸引着大家。每逢节假日,游客成群结队而来,有的甚至晚上也开车前来散步。赤塘,真正成了武冈市区的后花园。
游客增多,以前没人要的农副产品,如今成了抢手货。让村民“钱袋子”鼓起来,这当然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应有之义。
但马海英站在村部大楼前,常常不自觉地就陷入了沉思。
村里这两年的巨大变化固然让她欣喜,但她心底还是有些担忧:村集体经济还不够好,村里目前仍没有形成多链条可持续发展的产业。
马海英还有一个不好说出口的隐痛。翰岭茶场和5000亩栀子花产业园虽然为村里的旅游提供了优质资源,同时也为村民带来了就业机会。但由于历史原因,原本属于赤塘村的大部分翰岭茶场和栀子花产业园,早已划给了邻村和别的单位,因此并不能给村集体带来收入。
乡村要全面振兴,必须得有高质量的产业带动。但发展产业,需要钱,更需人才。 “我最头痛的两件事,一是缺钱,二是缺人才。”马海英忧心忡忡地说。
缺钱,马海英上任伊始就领教过。当时,村支两委的办公楼破旧不堪,门前荒草丛生,给人感觉极为不好。马海英想建村部大楼,但村里没钱。她四处求人筹到了60万元,最后建好了大楼和小广场,至今却仍要为还清建楼尾款而绞尽脑汁。
一天,马海英突然想到,发展产业缺钱缺人才,可以并在一起考虑,那就是去找乡贤。
从赤塘村走出的乡贤不少,他们有眼光,有能力,有资金,也有资源。马海英很快联系上了这些乡贤,建了一个微信群,经常在群里向他们求计问策。每年清明节和春节,趁着乡贤回家的机会,马海英就去他们家里拜访,或请他们到村部座谈。
马海英思路渐渐变得更开阔了。目前,她和帮扶队正忙着招商引资,准备盘活闲置的老村小校舍和养殖场,将它们建成中高档休闲式养老院和特色民宿。如果成功了,村集体就有了稳定的收入。
这些想法美得很,一如赤塘的山山水水。而如今的赤塘让人坚信,总有一天,所有的美好都会如愿而至。
采访对象:武冈市政府办驻村帮扶队常务副队长杨元章采访时间:2024年5月29日
记 者: 您在村里工作期间最想感谢谁?
杨元章: 最想感谢的就是村干部,特别是村支书马海英的辛勤付出。
记 者: 您最近碰到的最大难题是什么?
杨元章: 探索“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工作还没有找到突破口。
记 者: 您在村里工作以来最满意的事是什么?
杨元章: 最满意的事就是建成了湘军鱼生态产业园,并用28天完成了美丽院落建设,创造了乡村振兴“武冈速度”。
记 者: 您最近的一次电话是打给谁?
杨元章: 打给马海英,商量如何招商引资进一步发展产业。
记 者: 您最想分享的一张照片是什么?
杨元章: 赤塘村群众在翰岭茶园忙活着采茶的照片,它让人感到充实、安稳和欢心。
记 者: 您最想为谁办一件什么样的事?
杨元章: 就是盘活闲置校舍,壮大村集体经济,让赤塘的老百姓日子越来越好。
借势与发力
借势与发力赤塘村乡村振兴的路子,很接地气,值得众多缺资金、缺人才、缺技术的乡村借鉴,甚至模仿。
它的经验,无非两条:借势与发力。
赤塘村发展旅游业,从远的讲,是借国家4A级景区云山和武冈古城的势。从近的讲,是借毗邻的翰岭茶场、栀子花产业园和万亩油菜花基地的势。当然,别人的屋檐再大,都不如自己有把伞。乡村全面振兴关键还得靠自己。
靠自己首先就要弄清自身有何资源禀赋,有何产业潜质,有何发展优势。然后因地制宜,循序渐进,顺势而为。只有做好自家的“土特产”——扎根“本土”,体现“特”,形成“产”,才能闯出产业振兴的好路子。靠自己关键还得学会如何更好地发力,只有积极调动广大村民参与热情,广泛发动乡贤投身其中,才能充分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才能更有效、更持续地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责编:王敦果
一审:王敦果
二审:张马良
三审:熊佳斌
来源:新湘评论杂志社“指点”微信公众号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