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学习头条丨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 为中国式现代化培养优秀人才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4-09-07 07:57:29

殷晓元 赵旭

核心提示  

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有着不同的逻辑思维,但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都有独特的促进作用。高校作为教育、科技、人才的汇聚地,必须大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是题中应有之义。

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虽本身有着不同的逻辑思维,但对于人类文明发展都有独特的促进作用。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的汇聚地,大力培养科技思维和人文素养兼备的人才,是高校教书育人的应有之义。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是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重大战略步骤,有助于推进教育现代化,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效的人力支撑。

充分认识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的战略意义

当今科学发展日益呈现出学科交叉、知识融合、技术集成特色,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是必然趋势。一方面,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同,为培养复合型高素质人才指明了方向。复合型人才,即具有有机交织、多能力的人才。新时代高校应不断提高人才供给质量,所培养的人才不仅具备良好道德修养、足量知识储备,更要有较强科学创新精神和较高人文素质。另一方面,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让教育回归其根本宗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要求。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都促进受教育者积极向上。人文教育可以为科学教育提供价值导向,能对人的全面、健康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同时对受教育者在未来不同专业领域的成就产生重要影响;科技教育可以实现道德情感与理性力量的统一,促进人养成严谨求真的认知态度和缜密清晰的逻辑思维,形成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新观念、新思想、新方法。因此,加强两种教育的协同具有重大意义。

高度凝练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的时代内涵

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既取决于自然科学发展水平,也取决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对于中国高等教育而言,应注重促进自然学科与人文学科的协调发展、相互支撑,实现“比翼齐飞”。首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无论是培养理工科人才还是人文社科人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把立德树人融入高等教育各方面各领域各环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恒久主题。其次,建立科学的协同机制。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并非机械地割裂两者的联系。两种教育模式都要按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构建具有前瞻性、创新性、引领性的学科专业知识体系和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分类分层提升教育质量,协同做好各层级学生的爱国情怀、创新精神、健康人格、实践能力培养工作。再次,提升协同效应。近年来国家以推动教育现代化为契机,开辟“四新学科”和“双一流”建设新赛道,大力实施教育综合改革,推动卓越人才培养,为新时代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新动能。自然科学领域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立足高校自身优势,组建交叉学科群和强有力的科技攻关团队,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力争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的重大突破。人文社科领域要构建起自身哲学社会科学思想理论体系,围绕中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打破学科界限,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

谋划推进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的有效举措

以教育强国建设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已经成为高校面临的“时”和“势”,必须以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推动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举措落地。做好协同机制的顶层设计。高校应及时有效调整人才培养方案,让理工科学生加强人文精神熏陶,让文科学生增强科学方法训练。优化课程设置。在专业建设、课程设置等方面,实现文理交叉融合。高校应加强“大思政课”建设,除讲授好思政课外,还应注重将思政元素融入各项课程和人才培育全过程,让课程思政成为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的重要载体。不断丰富教育资源。高校应根据学生需求设置各种科技和人文类课程,引导学生打破专业壁垒、拓展知识面、锻炼思维能力,探索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新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高校应健全教师专业发展机制,加强全体教师分类分层精准培训。鼓励教师参与跨学科研究和项目合作,提升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为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提供更好的人力、智力支撑。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高校应全面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学术兴趣、知识需求等实际情况,以社团活动为载体,努力为学生搭建良好校园文化平台,为校园文化活动提供场地、资金、政策等保障,促使学生增强科技素养和人文底蕴。

(作者分别系湖南工业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湖南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

责编:万丽君

一审:万丽君

二审:欧阳金雨

三审:王礼生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