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光辉的颂扬 ——读向晏漪长篇纪实文学《拐杖校长》

    2024-09-10 12:32:48

文|罗建辉

9月5日,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在线上隆重发布向晏漪长篇纪实文学《拐杖校长》出版消息。该书曾亮相第32届全国书博会,系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黄永华社长推荐的10本好书之一。这部31万字的长篇纪实文政治性、思想性、文学性、故事性、群众性都很强,适宜各类人群阅读。

在文学的长河中,纪实 文学以其真实的力量,记录着时代的脉搏,塑造着不朽的灵魂。《拐杖校长》便是这样一部感人至深的作品 《拐杖校长》是向晏漪以深情笔触描绘的一部感人至深的长篇纪实 文学作品,它不仅是一部关于教育、奉献与坚持的赞歌,更是一曲对人性光辉的颂扬。这部作品以张家界市 永定区 教字垭镇中心完小原 校长覃东荣的真实事迹为蓝本,通过细腻的叙述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主人公在贫困山区教育战线上不懈奋斗、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再现了一位普通而又伟大的乡村小学校长——覃东荣的感人故事。

真实与艺术的完美融合

纪实文学,作为文学与新闻交融的独特体裁,其精髓在于真实性与艺术性的完美融合。这一融合,不仅赋予了纪实 文学以深刻的社会洞察力,更使其作品具备了触动人心的艺术魅力。

真实性,是纪实 文学的基石。它要求作者深入生活,以严谨的态度、敏锐的观察力,捕捉时代脉搏,记录社会变迁。这种真实性,不仅仅是事件的还原,更是情感、思想、精神的真实再现。它让读者在文字间感受到生活的温度,历史的厚重,以及人性的光辉与阴暗。

艺术性,则是纪实文学的灵魂。它体现在作者对题材的精心选择、结构的巧妙布局、语言的生动表达以及情感的深刻抒发上。艺术性使纪实 文学超越了简单的记录与报道,成为了一种具有审美价值的文学作品。它让读者在了解事实的同时,也能享受到阅读的愉悦,感受到文字背后的诗意与远方。

纪实 文学之所以能够引人入胜,正是因为它成功地将真实性与艺术性紧密结合在一起。这种结合,既满足了读者对信息的需求,又激发了他们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它让我们在文字的世界里,既看到了现实的残酷与美好,又感受到了艺术的魅力与温暖。

《拐杖校长》首先以其真实性打动人心。向晏漪以纪实文学的手法,忠实记录了覃东荣校长的一生。从出身贫寒、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开始读书,到成为人民教师后两次舍己救人致残,再到拖着残腿拄拐劝学、收留 贫困儿童,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生活的质感,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挑战与希望的山村小学之中。这种真实性不仅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也使其具有了深远的社会意义。 正如覃东荣收留的第一个贫 困生伍良平在 9 5 日此书正式出版线上发布接受记者采访时所说:“ 回溯至1985年的那个秋天,我家因母亲的重病而陷入绝境,我和妹妹被迫辍学。正是在这绝望之际,覃校长拄着拐杖,拖着残腿,一步步艰难地爬山到我家,将我们兄妹俩接到他家生活,送我们读书,从此改变了我的命运。次年,他又陆续收留了四名贫困学生,扛起了我们六人长达六七年的生活和学费重担。那时的覃校长家,只有一间木板房和一间低矮的土砖灶房,自家人居住都颇为拮据,但他却毅然将我们六人安置在他堂弟的土砖屋里,给予我们一个温暖的避风港。1986年,覃校长的月工资仅有120元,而他不仅要负担自己三个孩子的费用,还要确保我们六名非亲非故学生的生活费和学费。在那样物资匮乏的年代,他几乎每两周都要借钱,只为让我们这些孩子能吃上一顿肉,而他在市里读高中的大儿子两年吃着无油水的“跑马油”菜,因此落下了病根 ……” 除了伍良平,还有覃东荣校长生前的同事赵如秋、赵如秋 都在 9 5 日此书出版正式线上发布时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回顾了与覃东荣校长交往的点点滴滴,他们说到动情处,都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热泪……

在强调真实性的 同时,向晏漪又巧妙地运用了文学的艺术手法,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外在行动刻画得栩栩如生。他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生动的场景再现以及富有哲理的语言表达,使覃东荣校长的形象跃然纸上,成为了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鲜活人物。这种真实与艺术的完美融合,使得《拐杖校长》成了一部既具有历史价值又具有艺术魅力的优秀作品。

崇高精神的深刻诠释

《拐杖校长》更是一部对崇高精神深刻诠释的佳作。覃东荣校长的一生是平凡而伟大的,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共产党员、什么是真正的教育工作者。他身残志坚、自强不息,面对贫困和困难从不退缩;他心系学生、无私奉献,将全部的爱和精力都倾注在了教育事业上。他的事迹感人至深、可歌可泣,成为了激励人们前行的强大动力。

向晏漪通过这部作品,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普通教师的伟大之处,更让我们感受到了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善良、坚韧、无私和奉献。他让我们明白,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人愿意为了他人的幸福和社会的进步而默默付出、不懈奋斗。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和传承的。

掩卷遐思,覃东荣为什么这么优秀,值得大家学习,说到底是因为他身上的崇高精神,永远闪烁着人性的光辉。多年来,拐杖校长覃东荣爱生如子、无私奉献使他成功地实现了自己的角色定位,荣誉与鲜花萃于一身。更重要的是,他去世多年后,人们仍对他念念不忘,怀念一个难得空闲的经世者,在其忙忙碌碌的教育工作生涯中,对自我生命之人性的执着追求。对覃东荣来说,生活中那些闪烁着人性光辉的小事如历史长河中的散金碎玉,被他用高尚的人品打磨得闪闪发亮。可以这样分析,乐于奉献、关爱师生、甘于清贫、严于律己、扎根乡村、振兴乡村教育,从日常工作中时时处处都展示他人性的光辉,是覃东荣自我人格修炼提升的艰难过程。他执着地扑向教育园地,不惜砸锅卖铁也要收留六个贫困学生。他爱生胜于子的人间大爱,他对教书育人这种忘情投入,像倦游的儿子投进母亲的怀抱,像恋土的异客重沐故乡的春风,他总是那样尽兴、尽情、尽意,而且总是能够获得生命本源的人性光辉至真至爱的纯洁享受。

覃东荣校长,一个名字背后承载着无尽故事与牺牲的形象。他,以一根拐杖为支撑,不仅支撑起了自己的身体,更支撑起了一个个孩子的梦想,一所学校的希望。拐杖,成了他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象征。在文学评论的视角下,这根拐杖不仅仅是物理上的辅助工具,更是他 人性光辉 的物化,是他 关爱师生、乐于奉献 、勇于担当精神的生动体现。

覃东荣校长的故事,是对教育情怀最真挚的颂歌。他深知教育对于改变个人命运、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性,因此,即便面对身体的不便、环境的艰苦,他也从未放弃过对教育的热爱与追求。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深刻内涵,成为了学生心中永远的灯塔和榜样。这种无私奉献、甘为人梯的精神是对人性中最为纯粹、最为高尚情感的赞美。

在覃东荣校长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人性中最耀眼的光芒——爱与责任。他用自己的爱温暖了每一个孩子的心灵,让他们感受到了成长的快乐与希望;他用自己的责任担当起了教育的重任,为孩子们的未来铺设了一条光明之路。这种爱与责任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不仅改变了孩子们的命运,也感动了无数人的心灵。

《拐杖校长》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为我们呈现了一位普通教育工作者的非凡人生。在覃东荣校长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与伟大,感受到了教育的力量与希望。这部作品不仅是对覃东荣校长个人的赞歌,更是对所有默默奉献于教育事业的工作者的崇高致敬!让我们在感动中汲取力量,在敬佩中坚定信念,共同为构建更加美好的教育未来而努力。

现实意义的深远影响

《拐杖校长》还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在 政治站位上高屋建瓴,引领时代风尚。这部长篇纪实文学,扉页上写着“谨以此书向新中国成立75周年献礼!向祖国第40个教师节献礼!向全国乡村教师献礼!”。此书契合了当前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党纪学习教育、反腐倡廉、师德师风建设等。作者向晏漪高扬歌颂人性光辉的主旋律,将小故事与大叙事相结合、现实状况与历史背景相结合、个人情感与家国情怀相结合、现实笔法与理性思辨相结合,既抒写覃东荣那些闪烁着人性光辉的先进事迹,也呈现出其艰巨性和复杂性,以及紧迫感、危机感、责任感,以期能为师德教育、廉政教育、乡村教育留下一部有血有肉的形象史,也为后人留下一部值得永远珍藏的回忆录。这本书取得成功,究其原因,在我看来,除了作者的勤奋努力外,还因为这部作品的政治思想性很强,歌颂了主人公爱生胜于子的人性光辉,凝聚了人们的心声。可以这样说,《拐杖校长》就是一部“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做”记录先进人物历史足迹、反映时代特征,歌颂人性光辉的先进模范校长的檄文。

在当前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教育问题仍然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而贫困山区的教育问题更是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拐杖校长》通过讲述覃东荣校长的故事,不仅让我们看到了贫困山区教育的艰辛与不易,更让我们看到了希望与光明。它告诉我们,只要有爱心、有信念、有坚持,就一定能够改变现状、创造未来。

此外,《拐杖校长》还引发了人们对教育公平、师德师风等问题的深刻思考。它让我们意识到,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塑造人格、培养品德的重要途径。而教师作为教育的主体和引领者,更应该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和感染学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更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拐杖校长》不仅是一部感人至深的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纪实 文学。它通过对覃东荣校长一生事迹的生动再现和深入剖析,弘扬了那个时代最优秀的共产党人的红烛精神——爱生如子、助困扶贫、大公无私、以校为家、严管厚爱、严谨治校、清正廉洁、一身正气。

这种精神不仅与新时代的红烛精神一脉相承,更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史学习教育、反腐倡廉、师德师风建设的鲜活教材。它能够净化党员干部、教育工作者的灵魂,激励更多的党员干部扎根乡村、建设新农村;激励更多的人民教师终身奉献乡村教育、振兴乡村。

同时,《拐杖校长》还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乡村教育的窗口。它让我们看到了在偏远贫困的山区,还有这样一群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教育者。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为孩子们点亮了知识的灯塔;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和付出,为乡村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希望。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和传承。

覃东荣校长的事迹感人至深、可歌可泣,成为了社会正能量的重要传播者。他的故事被广泛传播和传颂,激励着更多的人投身到教育事业和公益事业中。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奉献和爱心,为构建和谐社会传递了强大的正能量。

总之,《拐杖校长》是一部值得一读再读的优秀作品。它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 教育的力量,更让我们感受到 人性的光辉,让我们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向晏漪以他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厚的文学功底,为我们呈现了一个 真实而感人的故事,也为我们留下了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愿我们都能像覃东荣校长那样, 让人性光辉洒满自己的人生栈道 ,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不断奉献!

责编:黄煌

一审:黄煌

二审:周月桂

三审:杨又华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