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评|张觅:《花开叶落中文系》:学人风范与理想情怀

  湖南文联   2024-09-12 10:05:15

《花开叶落中文系》:学人风范与理想情怀

文 | 张觅

近日读北京大学陈平原教授的《花开叶落中文系(增订版)》(2023年8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读得神思缱绻。书里所写的学人大师风范、理想主义情怀,均是我心向往之的。而陈平原以一种平实温情的散文笔调细细道来,毫无架子,如一位前辈学者与你对坐,闲闲道来,温馨惬意。

此书共分为四辑:另类系史、中文情怀、往事如烟、诗友风流。书中所写到的中文系教授,多为陈平原直接接触过的师友,第一二辑以北京大学中文系为核心,如吴祖缃、林庚、严家炎、乐黛云、温儒敏、夏晓虹等,第三四辑则兼写中外学界中文学人,如米列娜、任访秋、程千帆、夏志清、林文月等。每一个人,都仿佛是传说般的存在,而在陈平原的文字中,他们却仿佛与读者近在咫尺,音容笑貌仿佛触手可及。

陈平原在序中说道:“我眼中的‘中文系’意蕴相当复杂,既是一种教育机制、一种学科设置,也是一种组织文化、一种学术精神,还是一种象征资本、一种社会关系,或笼统地说,是一切与中国语言文学教育相关的人和事。”陈平原满怀深情,在笔下的人与事上投射和凝聚了中文系之精神、情怀以及风范。而他的写法却并非用端严的传记笔法去规矩记录,而是在记忆中打捞最为熟悉的人物剪影,精心提取典型的生活细节,并灵活作下小评。比如,他写严家炎先生,言其绰号是“严加严”,也就是特讲原则,“严”上加“严”。严先生当年担任北大中文系主任,不管全系大会还是课题组聚会,都不辞辛苦地准备写满小字的讲稿,为的是高效开会,不浪费时间闲扯。他评谢冕老师的书,“很少掉书袋,立场鲜明,快意恩仇,一如其为人与处世。”他记钱理群,说钱老年方八二,平日思如泉涌,每日兴致勃勃,写个三五千字都是很“稀松平常”的,不写就困,与常人截然不同。寥寥几笔,趣味盎然,而学人的鲜明形象便已立于纸上。

大学之大,最重要的是有大师,以及大师所营造传来的宽松自由之读书氛围。在《北大精神、中文系定位以及教师的职责》中,陈平原具体谈及了自己的博导王瑶先生,并提起一个细节。王瑶先生当时已经七十岁了,如传统中国书院的教学方式一般带弟子跟师学习,以耳濡目染、言传身教。而他也是如此教授自己的学生,二十多年来都习惯于每星期下课之后,约上学生,各自打饭,一边吃饭一边聊天,不仅谈专业问题,也包含某些时局观察和人生经验。这样放松的环境下,师生之间即在不断地传播和传承着学问。

本书容量丰富深邃,记录学人逸事之外,还蕴含着陈平原对当下中国大学发展的思考与展望,书中多篇随笔已经见载于国内各大报刊。行文旁征博引,足见陈平原腹中锦绣,但下笔谨慎,少有空话套话,又可见其分寸和严谨,时有思维的火花在看似散淡的闲笔中一闪,引人深思。在《听君一席话》中,陈平原写道:“带学生一如写文章,太紧太松不行,太涩太滑也不行,拿捏得恰到好处,需要火候,更需要历练。”又道:“谈论幽雅深邃的文学史学哲学,失去了老教授的经验和智慧,在我看来,是个很大的遗憾。”《传道授业的责任与魅力》中则道:“比起学问如何高深,著述怎么宏富,我更看重一个教授对于学生的深刻影响……传道授业的责任与魅力,是其他职业所无法比拟的。”在《北大人的精气神儿》里,陈平原叹道:“天底下还有什么地方,比大学校园与青春年华更适合于写诗与做梦?而没有了梦想与诗,这世界将是如何乏味!”

对于每一个学中文的人来说,北京大学中文系肯定是心中的求学圣殿。而陈平原对北大中文系也怀有极深厚又独特的情感。他本硕就读于中山大学中文系,考入北大读博后留校,尔后担任系主任。他在北大度过了整个青春以及后来的漫长岁月,妻子夏晓虹也是北大教授。因此,在这本书里,便弥漫着浓郁的北大韵味。如《行过未名湖畔》《老北大的书缘》《“非典型”的筒子楼故事》等文,就是北大岁月的见证文字。其中,在《北大人的精气神儿》一文中,陈平原认为北大人最骄傲的是“北大精神”,“北大精神”最表面的一点是:“北大人推崇个性与气质,在专业成就之外,颇有刻意追求‘特立独行’的倾向。”让不同性格和才情的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展现,需要名师之襟怀坦荡,更需要作为整体精神氛围的“兼并包容”。而北大就具备这种“山高水长任其发展”的境界。这是大学精神里所难能可贵的,也是北大精神里闪闪发光的一面,亦是千万中文系学子所憧憬的理想之氛围。

花开叶落人已老,一些中文系的前辈已经走向了历史深处,曾经的年轻一辈已经成为了现在的中流砥柱与中坚力量,而新生代还在不断成长。《花开叶落中文系(增订版)》让我们得以具体了解那些“永远向前的前辈们的足迹”,同时也深深懂得一代又一代中文系学者学人风骨、人文精神的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责编:樊汝琴

一审:樊汝琴

二审:张马良

三审:熊佳斌

来源:湖南文联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