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武长 新湖南客户端 2024-09-12 20:30:58
文/彭武长
老家将牛犊训练为耕牛的过程称之为告牛。我有过参与三天的告牛经历,至今难忘。
告牛不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牛不是天生就会耕作的,就像人不是天生就会说话一样,需要细心调教,反复调教。告牛师就像学校的启蒙老师一样,不仅需要一定的经验和技巧,也需要有爱心、耐心和狠心。所以,告牛师都是生产队最老练的用牛(熟练驾驭耕牛劳作)老把式。
我爹是生产队里的告牛师,因为他懂牛、爱牛,用牛犁田、耙田、耕地、拖木、踩瓦泥等农活样样都是能手。
小牛一般生长到一岁多到二岁就要开告了。开告前必须先穿好牛鼻圈。俗话说:“拎衣要拎衣领子,牵牛要牵牛鼻子”。牛是很犟的动物,只能用牛鼻圈才能控制住。穿牛鼻子起码要三个强壮劳动力相互配合,两人控制固定小牛身体,另一人左手捏住牛下巴往上抬,右手摸到牛鼻子两个鼻孔中间稍前的位置,用已煅烧消毒过的尖利的大铁针刺穿这个部位,大铁针后面穿一根细的棕蝇,并将棕绳暂时留在穿鼻处。然后,用山茶油调锅底灰敷在穿通的牛鼻子里消炎。大约一个月,炎症消失,拿掉棕绳,换上一个竹环套在穿鼻处,这就是俗称的牛鼻圈。从此,牛被人牵着,受人摆布。
告牛的最好季节是气温回升、百草吐蕊的阳春三月。我读初中最后一个学期学校放一周的春季农忙假,恰遇生产队有一头一龄半的小黄牯需要告,告牛师照例是我爹,并安排我协助。
告牛的前一天晚上,我爹特意交代我给小黄牯多喂一些牛草,并给我讲述告牛的过程及注意事项,特别提醒我在告牛的现场不能乱说话,以免误传给牛的指令。
次日天刚麻麻亮,我牵着牛,跟着我爹搬着犁头和枷担走到离寨不远的一块面积二亩多的旱地里告牛。父亲先在地里一端插稳犁头,理顺枷担浪索挂在犁把上。他拿住牛鼻圈,把牛牵到犁头前,给牛架枷担。小黄枯似乎意识到了什么,就如触电般地逃开了,我爹“哇……哇……”连吆喝了几声,牛停住了,又牵牛过来架枷担,反复几次才把牛枷担架上,并系上了绊颈绳。我爹将牛鼻圈递给我,示意我在前面牵牛走,他则一手握犁把,一手持牛绳并执牛鞭在后面犁。俗话说:“初生牛犊不怕虎”。一开始,小黄牯根本不听使唤。我爹一声“哇呲。”小牛乱跑乱蹦,气得他破口大骂:“你这不通皮的,不听话,不开窍,我要打死你……”随即,一手扯住牛鼻绳,一手举起牛鞭使劲地抽打小牛。经过一番吆喝鞭打,小黄牯的犟劲渐渐地松了下来,慢慢吃力地歪歪扭扭地随着我走着。
“告牛首先要给牛一个下马威,要用鞭子纠正它任性的毛病,使其听吆喝,守规矩,确保在耕作时低头弓腰,眼朝前方,脚步稳健踏实,不能随意吃东西。”爹边掌着犁,边告诉我。
“哇呲。”这是要牛行走的口令。在断断续续的“哇呲”声中,我爹边扶犁边挥舞着手中的牛鞭,我牵着牛有节奏地在前面走,小黄牯用力地拉着犁,一犁出头,土沟出现,犁迹分明,“易口”就出来了。
转当的信息是由我爹手里的牛绳传递给牛的。左转弯时,将手中的牛绳收紧,牛头就会不由自主地向左撇;右转弯时,放松牛绳,让牛绳在牛左边的肚子上抖甩,犹如一根鞭子在轻轻地抽打,牛就转向右边。牛转当时,肩上的枷担已经不能施力于后面挂的犁头,我爹便将铧口从土里提到表面,尽力绷紧牛浪索成一定角度,摆向牛的后方,牛就能够比较轻巧地完成转当动作。
不一会儿,小黄牯有点累了,就开始发脾气,捣乱,时不时地走走停停偷懒,这时千万不能有怜悯心。只见我爹大喝一声,一鞭抽下去,小黄牯猛地一惊,慌忙地加快了脚步,毕竟这一鞭抽下去是有些痛的,牛的习性应该是用鞭子抽出来的。
“哇……哇……”,这是要牛停住的口令。告牛一个早晨下来,太阳也升起很高了,随着最后一声“哇……”,我爹卸下牛的枷担。牛的肩膀上有些地方磨破了皮,我爹很亲近地摸了摸牛的肩膀,并顺手理了理牛背上的乱毛,然后轻轻地拍了拍牛屁股,仿佛在说:“今天表现还好,辛苦了。”我把牛赶回栏里后,我爹冲了一桶淡盐水,煮了一盆苞谷籽犒劳它。
俗话说:“书背三遍才记熟,牛告三朝才上路。”在第一天的训导下,小牛初步接受了指令,形成了一定的条件反射。第二天早晨告牛顺利多了,我爹将犁头插稳后,走上前将牛头轻轻地摸了摸,轻而易举地把枷担架在了牛的肩上。我牵引了几犁后,我爹便支开我,由他独自一人操作。第三天早晨,从耕地换成了犁田,牛的负荷相应大了一些,人也辛苦了很多,但基本操作方法没有变,给牛的指令没有变,整个告牛过程得心应手。
三天的告牛结束了,这是我一生中最难得的一次经历。我爹既是在告牛,似乎也是在告我,让我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做人和做牛一样,要脚踏实地,吃苦耐劳;要守规矩,走正道;要有好品行,养成好习惯;要默默耕耘,无私奉献。唯有如此,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孺子牛。
如今,一些从前不可或缺的物事被时代的洪流裹挟带走或冲击到一旁,随着20世纪80年代农村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高效率的农业机械化作业逐渐取代了传统的农耕方式,许多地方的耕牛黯然退出历史舞台。但不管怎样,告牛所展示的从小培育,训之有道、养之有素、潜移默化、奖惩分明的方法作为非物质农耕文化遗产值得学习和传承。
责编:黄馨怡
一审:莫成
二审:杨元崇
三审:张颐佳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