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正兵:让山水田园不再失落

吴宜芝   红湘西   2024-09-14 16:30:49

一手提线,放线“配色”,一手穿针走线,仅仅利用一根大骨针,五彩的绣线就在绣娘的巧手排列下,交织成一条宽3厘米左右的花带。在花垣县石栏镇,绣娘们一边制作苗绣,一边探讨技艺的画面,成为当地独特风景。

苗族妇女能守着家乡“绿水青山”,传承苗绣非遗技艺,离不开失去双臂却身残志坚的文化站站长麻正兵,他扎根石栏镇近30年,用文化服务群众,用人生的价值和坚强的意志把青春写在了苗乡山岭。

麻正兵时常对着大山发呆,未来,石栏镇该是什么样子?他确定,“让妈妈回家”文化项目要坚持蹚下去。

刚来石栏镇文化站不久,麻正兵就常下乡考察传统村落,“留守”儿童现象引起了他的关注,“如果在家能有稳定收入……”也是村民们与他交流时永恒的话题。

“一次在村里调研,连续几个傍晚看到一个小女孩站在村口的电线杆下,向村外不停张望,后来小女孩拦住我,问能不能打电话让她爸爸妈妈回家。原来,孩子的父母在深圳打工,小女孩每天在村口盼着父母回家。”麻正兵说,小女孩眼含泪花,深深触动了他。

之后,如何在石栏镇创造让村民回得来、留得住的就业机会,蹚出符合石栏镇发展路子的想法,萦绕在麻正兵心头。

一次偶然的机会,麻正兵得知石栏镇子腊村老绣娘龙老香制作的一套苗服在香港卖出了1.8万元的高价。他仿佛抓住救命稻草般,立即向龙老香发出了将苗绣进行专业化生产的邀请。

“一定要有手艺精湛的妹妹龙志银加入。”龙老香提出条件。麻正兵随即前往吉首邀请,谁料遭到果断拒绝,龙志银摇摇头说,“苗绣赚不到钱”。经过多次沟通,加上麻正兵提出用自己的部分工资作为补贴,最终说服龙志银。

有了师傅,他又前往各村走访,动员在外打工的青年妇女回乡参与苗绣制作。从以家里作为苗绣培训基地到陆陆续续建立苗绣生产作坊,从几个人到以老带新,绣娘队伍逐渐壮大,麻正兵“让妈妈回家”的梦想正逐步实现。

2017年7月,石栏镇首个“让妈妈回家”苗绣创业基地在镇文化站成立。到2018年9月,这个基地已培训827名绣娘,其中回乡的妈妈就有500多名。

如今,麻正兵组织了以“七绣坊”公司为龙头,引领服务各个苗绣企业走市场促发展,用工对象普及州内各县市,通过连带复制模式,非遗产业在各地全面发展走市场惠民生,实现近万名“妈妈”回家就业。

麻正兵常说:“文化就是产业,产业就是文化。”他将发展文化视为扶贫工作的重要路径,“对于石栏镇来说,开展文化工作,是最为有效的扶贫方法之一,文化能带来巨大财富。”

2015年起,麻正兵带领石栏镇举行“农耕文化节”,将“文化因子”注入丰富的农产品中,让村民借助文化活动平台对外宣传推销产品。活动连续举办了三届,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和嘉宾。

“优质稻米从每斤售价3元提升至15元,稻花鱼从每斤售价15元提升至30元,腊肉从每斤售价35元提升至50元……”那几年,村民们收获了文化活动带来的巨大效益,优质农产品最大限度实现了增值。

如今,在麻正兵的带领下,石栏镇的特色产业遍地开花。“以苗绣产业为核心,继续加大吊瓜产业的发展,带动更多村民过上好日子。”他说,今年石栏镇还引入了电子产业和皮鞋产业,乡村山水田园不再失落,处处丰收笑语。

“黛勾黛帕(苗语:年轻小伙、年轻的妹),快来听,歌儿唱在苗家岭,不唱古来不唱今,专唱我们苗哥麻正兵。”在石栏镇,很多村民都会吟唱一首“兵歌”,这首歌便是为感谢麻正兵所作。淳朴动听的山歌,在苗乡里、在百姓的心里久久回响。(吴宜芝)

责编:黄伊婷

一审:黄伊婷

二审:张马良

三审:熊佳斌

来源:红湘西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