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14 17:42:43
文|王承英
17岁那年,我背着行囊走出乡关,如今省城退休赋闲,人生有过多次转场,去过一个又一个远方。然而,湖南省澧县复兴镇曾家峪水库这个地标,最令我梦牵魂绕,它是我的生养地。
生活就是这样,越是熟悉,往往越容易被忽略;越是亲近,却总是容易被怠慢。我曾留下些许文字,但曾家峪水库我人生旅程的原点,未能笔下留痕。
曾家峪水库坐落在湘鄂边的湖南省澧县复兴镇曾家村的丘陵地带上,是一座具有防洪、灌溉、居民饮用水供应等综合利用的小(1)型水利工程。这座水库1974年秋开建,1977年冬竣工。它是一座极其普通的水库,在“农业学大寨”,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年代,即使生产力水平极度低下,工程建设采用人海战术,肩挑手提,全国每年也有上万座水库诞生。
曾家峪水库是平凡的,平凡得在中国大地上每走几公里便可遇见同类地标,但它又是非凡的,它光彩夺目的红色、古色、绿色及其本土文化,与华夏文明,与中国革命,与新时代人们生产生活都有着深切的关联。
古色,如此厚重
曾家峪水库与其说是一个地理位置,倒不如说是中国历史的坐标。
秦汉以来,这里是涔阳古道的一个重要节点。
涔阳古道古属荆州之域,屈原曾在《九歌·湘君》中吟咏过“望涔阳兮今极浦”,是古代连接大江南北的重要官道,用以宣达命令、传递军情、运输粮饷和驰驿官员。曾家峪水库位于古道上湖南省澧县境内的顺林驿至湖北省公安县孙黄驿的中间偏北位置。古代驿站之间相距最近也有60公里以上,其间每5公里设置一个铺。曾家峪水库西南岸的杉林铺,就是连接南北驿站的重要一极。直到20世纪70年代,杉林铺都还存有当年的官道遗风和市井遗味。小时候,我曾在那里卖柴购物。后来,随着两棵古皂果树死亡被挖走,附近新修了县道乡道,这里便彻底败落,杳无人迹,只剩下一地千年瓦砾。
历史上,曾家峪水库一带雨水丰沛,植被极好,放眼望去,满目葱茏,参天大树遮阴蔽日,原来,这里是三国古战场的隐秘后方。公元209年,刘备自封荆州牧,扎营湖北省公安县油江口时,这里为屯兵养马地。在曾家峪水库东北岸的泄洪口下,有一片叫“死马垱”的水域,就是当年兵士养马备战的地方。军队中安徽籍将士多,洗马的“洗”用安徽口音说出来就是“死”,因此,2000年前的营地“死马垱”地名传承至今。今天的“死马垱”水域不大,在两边山林的掩映下碧波如镜,水流经2公里汇入长江。
曾家峪是向着长江走向的山谷,山谷中间的低处躺着从西边涌来的流水。曾家峪水库是曾家峪的最高点,也是西起点,因曾家峪得名。再进一步探究,会发现“曾家”是古地名了,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北宋。
北宋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文化最繁荣的时代。由于北方战乱频繁,大量北方人口南迁,为南方带来劳动力的同时,还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促进了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这样的历史叙事,因一座古墓,在曾家峪水库再次得到印证。
1978年春,曾家峪水库东岸一座山坡下新修乡道,露出了一大片石灰土,好些天都没人在意。我和堂弟出于好奇,用挖野菜的铲子把那堆石灰土刨开,很快发现20多枚方孔铜钱,上面清晰可见“宋元通宝”、“太平通宝”、“淳化通宝”等字样,均为北宋时期的币种。不一会,石灰土中一颗雪白的牙齿和两个金光闪烁的精美物件夺目而现,一眨眼,一块直径约15厘米的圆型铜块露出,上面刻有“曾家”二字。据后来考证,这是北宋时期一殷实人家的女墓,那两个金质物件是发簪,为女性用来固定发型的工具,同时也是展示个人审美和社会地位的饰品,圆型铜块为女性照容、梳妆用的镜子,同时也用于艺术欣赏和宗教信仰。
2015年,这里合村并乡,原双龙乡所属的曾家、花庙、金荷3村合并。原来3个村名既好听又上口,合并后取哪个村名呢?正当大家犯难时,我父亲把当年发现刻有“曾家”二字的北宋古铜镜事件说了出来,加上很久以前这里就叫曾家峪,大家一致同意新村名就叫“曾家”。
在曾家峪水库东南岸,从郭家台到“岗狗弯”(其实是狐狸弯,过去有许多狐狸出没,这里的人们叫狐狸为“岗狗”,因此取名“岗狗弯”)地段,是长约一公里的松树林带,这里布满了80多年前的抗日记忆。1943年冬,驻华中地区的日寇集中5个师团10万大军,分别从武汉等地出发,兵分三路扑向湘西北的军事重镇常德,蒋介石下令从战斗力最强的74军抽调主力防守。曾家峪一带是日寇南犯的必经之地,两边的山脉是方圆十多公里内的制高点。为了保卫常德,国军在郭家台到“岗狗弯”这条成带状的山脊上修建了多条战壕、防空洞进行阻击,至今还有不少遗迹。我外婆家就在郭家台,小时候,我和小伙伴们来这玩耍,还捡拾过不少弹壳。
红色,令人肃然起敬
在曾家峪水库的西岸,远远望去,有一对生机勃勃的桂花树,长在一个满地瓦砾的老屋场上。这里,是我党早期领导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牺牲的湘鄂边区游击司令部政治指导员、中共公安县委书记胡竹铭烈士故居原址。
提起胡竹铭及其家族,这里上了年纪的人都略知一二。其父胡再午,是清同治时期秀才,在澧州府担任过短暂的文林郎,清末和民国时期是家乡闻名的私塾先生。
胡竹铭天资聪慧,得到父亲鼎力培养。他饱读诗书,上完长沙商业高专、东南大学、武汉大学后加入中国共产党,投身革命,1927年9月牺牲时未满24岁。他短暂的一生命运多舛,孩子出生几个月夭折,妻子龚伦壁在丈夫牺牲前病逝,两人没有留下直系后代。另有遗憾的是,直到建党100周年、烈士牺牲94年的时候,未曾见到完整纪录其生平事迹的文章或史料。这一年,全党开展庆祝建党100周年党史学习教育,我想,作为烈士胡竹铭村上人,自己最有价值的行动就是完成一篇关于他生平事迹的文章。我通过多种形式调查访问武汉大学、东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北省和荆州市及公安县党史办、澧县档案馆,还有双龙胡氏家族人士,掌握了大量的一手材料和权威考据。特别令我欣喜的是,90多年前胡竹铭烈士在武汉大学上学的学籍卡被找到了。
通过多方努力,我写成了8000多字的《我的乡贤胡竹铭》一文,至此,牺牲了94年的革命烈士胡竹铭终于有一篇较完整叙述其生平事迹的文章公之于世。建党100周年过后没几天,我将载有这篇文章的200多份报纸送到曾家村党支部书记陈克祖的手上,让他分发给村里的党员干部学习。从那时开始,我也成为胡竹铭烈士生平事迹的义务宣传员。
100年变迁,胡竹铭祖屋旧址的一对桂花树,已成为他过往唯一的见证物。可是,这一对看着烈士长大又目送他走出乡关的古树,却被不法商人觊觎已久,好几次差点挖走。一次,有个商人要用4万元买下这对古树,都开始刨土了,幸好胡氏家族一位有良知的媳妇向上举报,才得以保住。为了从根本上保护好有着革命烈士气息的古树,我给澧县人民政府分管县长打电话,请她安排有关部门采取保护措施,很快,经勘查鉴定,这两棵150年的古桂花树挂上了保护牌,上面写道:“湖南省古树名木保护牌”、“木犀科木犀属”。
两棵古树像两尊守护神,以鞠躬的姿势守护着烈士的英灵和他的老屋场。
如今,这里不仅有胡氏族人前来祭扫,也有不少党员群众拜谒,成了一个远近闻名的红色景点。
胡竹铭烈士的故居,是红色基因传承的地方。1949年8、9月间,也是烈士牺牲后的第22年,澧县刚刚解放,百废待兴的新中国亟待社会治理秩序重建。在党的领导下,县乡农民协会运动如火如荼,于是,在胡竹铭烈士祖屋的大门边上,挂上了“澧县杉林乡农民协会”的红色匾牌。从此,一个史上无名的屋场,因农民协会得名“农会台”,这个名字沿用至今。
农民协会是因应新中国刚成立时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建立的农村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旨在通过一系列的民主改革运动,如减租反霸等来解决农民的根本问题。杉林乡农民协会工作范围为下辖的4个村,所辖农户约800多户,方圆2公里。乡农会在主席孙家海,骨干郭家义、刘继桃带领下夜以继日工作,圆满完成了党和政府交给的任务,为日后的乡村治理打下了良好基础。
红色,就像这里的青松、香樟、桔树,伸展着长长的根脉,也像这里的库水和溪流,持续不断地流淌着。这里,一代一代的农家子弟,踊跃加入党团组织,积极投身国家建设,主动报名保家卫国,呕心沥血教书育人,争当种田种地能手,模范遵纪守法。仅曾家峪水库东岸的曾家村4组20多户人家,健在的党员就有10多人,其中2人已受领“光荣在党50年”的匾牌。真可谓,身为烈士故乡人,以己行动护英名!
绿色,为这方水土赋能
从二广高速复兴收费站出站,大约9分钟车程,便进入到曾家峪水库大堤。
最先映入眼帘的是摇曳的绿色树林,荡漾的绿色库水。
这里的绿色,宛如翡翠般璀璨,它以细腻的感触,描绘着曾家峪水库的温柔与生机。
这里的绿色,没有季节的差异,即便在萧瑟的严冬,也以春天的样范向人们展示着,绿得深沉,绿得泛光。
这里的绿色,不是靠植被的品类繁多起彩,而是因其纯粹、独特而生机勃发、引人注目。
在短缺经济时代,各家各户的生产生活取火完全靠上山砍柴,砍了树枝不够,连树干树萖都难以留住,很多地段都可见到裸露的黄土。改革开放以后,农户逐渐用上了燃气,封山育林真正落到实处。青松树、香樟树高大挺拔,枝叶茂盛,柑桔树枝条密集、体态丰满。三种常青树竞相泛绿,人们给了它们永生的机会,使之成为植被中生命的长者!而它们,也护佑着这里的百姓苍生。仅就香樟树和青松树来说,香樟树具有祛风除湿、杀虫止痒、活血化瘀、理气安神的功效,而青松树具有驱寒湿、祛风滋润的作用,它里面的松脂可用于治疗寄生虫,松籽则能强壮肌肉。
绿色还是希望和新生的象征,激发积极情感,鼓励人们朝着目标努力前行。
人们追寻绿色,喜爱绿色,通过绿色带来财富,告别贫穷,从而改变命运。20世纪90年代,他们创造了享誉湘鄂的“双龙西瓜”品牌,成为全国“一村一品”的典型。
在这里,绿色是有时代走向的。过去,各家各户都有大小不同、品类各异的竹园。竹子负氧离子高,有益于改善人的心肺功能,还可以制作箩筐、扁担、撮箕等生产生活工具,但如今,家家户户有车,有现代化生产生活工具和设备,竹园逐渐被柑桔园取代。
那是在“双龙西瓜”品牌还炙手可热的时候,他们根据本土的自然环境条件,引种柑桔,大搞丘岗地开发,几年间,曾家峪水库周边除了青松树和香樟树,又成了柑桔树的领地。柑桔园成了各家各户的标配,柑桔收入占到了总收入的80%以上,农户存款一度成为全县之首。每当金秋时节来临,南来北往的车流、人流使这个原本偏僻的湘鄂结合部热闹非凡。
年复一年,人们练就了市场慧眼,发现传统柑桔产量、价格都到了天花板,过去那种“饥不择食”的消费者不见了。于是,品种改良成了他们开始琢磨的事。柑桔品改大致经历了从普通系(以温州蜜桔为主)到优品系(以江西南丰蜜桔为主),再到杂柑系(以日本爱媛28号即“红美人”为主)三个发展阶段。
曾家峪水库东北岸一块50多亩的桔园便是“红美人”示范户的种植基地。“红美人”是一种源自日本的柑桔杂交新品种,由专家团队从杂交后代中选择优良株系育成。它皮薄多汁,果肉细腻,入口即化,口感似果冻,因此又叫红美人果冻澄。它富含维生素C、胡萝卜素、柠檬酸等营养物质,以及镁、锌、钙、铁、磷、钾等矿物质元素和无机盐,纤维素和果胶的含量高,还具有缓解皮肤干燥、咳嗽口干、食欲不振等功效,深受远近消费者认可。
以新品为牵引,红美人示范户牵头,成立了桔香园柑桔专业合作社,主要进行柑桔新品种试种选育、种植技术培训、苗木推广、市场销售,迄今为止,已举办技术培训多次,品种改良上千亩。
每品改一次,就贴近市场一步,经营收益就上一个台阶。普通柑桔每斤的价钱在一两元之间,而红美人每斤可以卖到8元。
这里的绿色,不仅养眼养心,还赋能产业,结出硕果,带来财富。
名吃,托起袅袅烟火
优美的自然景观、厚重的人文气息特别是红色的动人故事,吸引了无数游人,观光的、考察的、研学的、采摘的络绎不绝。
人气往往催生业态,业态又带旺人气。
14年前的秋天,一家名叫桔香园螃蟹城的特色餐馆应运而生。
桔香园螃蟹城在曾家峪水库的东北岸,它的主打菜品和经营方略与众不同。人们形象地说它是一个候鸟式的文旅品牌,因为它的经营有明显的周期性,每年9月中旬开张,12月底就闭店了,这是主营螃蟹菜品决定的。螃蟹味道最美的时节就是那3个多月时间。彼时,螃蟹肥美新鲜,食客们最喜欢吃的蟹黄也是这个时节最足实,早了,蟹黄少,晚了,蟹黄老且硬,所以,食客们与餐馆老板有一个无言的约定,会在每年的这个时候来一场双向奔赴。
特殊的生态环境和特有的秘制技术决定了人们对这里的向往。餐馆所用螃蟹全来源于2公里外长江边上的牛浪湖。这种螃蟹含有人体需要的多种氨基酸、脂肪酸n-3,有益于心脏康健,丰富的矿物质、维生素又有益于视力和骨骼保护。
这里的螃蟹主要有清蒸和蒜香浓味两种吃法。清蒸做起来相对简单,吃起来清淡纯正,而蒜香浓味是相对于清蒸的,有秘方管着,烹饪制作上分为“选”、“刷”、“闷”、“蒸”、“煮”、“收”共6道工序,配料方面除基本的油盐外,还要按照比例放入姜、蒜泥、辣椒节、芝麻油和腊菜籽油。每一次的烹饪时间得花上两小时。
来这消费,大家都是冲着螃蟹来的,其它配菜也大多是曾家峪水库边上的野菜,还有水库里的野生鱼。食毕,每一批食客都会来个二次消费,再另行打包带走已制作好的螃蟹,回家继续享用或是馈赠亲友。
品尝螃蟹的男女老少,和传说中的上海人吃螃蟹得用上10多种工具、耗上几个小时的场景比,那真是差别巨大。他们上桌简直就是上赛场,生怕吃慢了会淘汰出局,有争分夺秒的感觉。有的来不及用上摆在面前的专用塑料手套,抓起滴着汁水的螃蟹就开干,有的一手握着螃蟹,一手捏着纸巾,左右开弓,边吃边擦去沾满手和嘴的蒜蓉和汁水,还有的吃起来发出快节奏的吱吱吱声响。看着他们的吃相,你的食欲顿时会激发出来。
面对那些忠诚度极高的食客,我想起一本叫《成瘾》的书,是专门研究产品、品牌如何让目标客群消费上瘾的。未必这里的餐馆老板也研究了“成瘾”的理论和方法论?但我知道,几家螃蟹餐馆的老板都是土著,没有读过烹饪专业,更没有学过营销学一类,全凭祖上秘传加自己的感悟,当然还有食客的味觉取向。
在中国大地上,各地各民族的名吃,至少数以万计,但像如此火爆的曾家峪水库的螃蟹主题餐,在两省边缘的结合部,在一个远离城市的自然村落,这是极其罕见的。
多少世事,几许繁华,都在人间烟火中!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生活的美,有很多种,唯独这人间袅袅烟火,能缠绕大千世界!
每当金秋时节,桔香园螃蟹城就像一个烟花引信,一下子点爆曾家峪水库,食客们从湖北武汉、荆州、咸宁涌来,从湖南长沙、常德、岳阳涌来。这里车水马龙、游人如织,有得跟城里的中心街市一比。
在候鸟式螃蟹主题餐的带动下,大家赏景、采摘、研学、聚会等等,立体的、叠加的、多元地享受着这里的一切,来这一趟,成了复合型的旅行,用当地人的俗话就叫“几场麦子一起打”!
这里,没有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士策划包装,没有开发商和运营商驻入,没有钢筋混凝土林立,是随心所向的文旅目的地。这里,在远离城市的世外桃源,是集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体验农业于一体的文旅综合体。
或许,这就是人们心目中的诗和远方!
宋代词人周紫芝写道:“西风满眼莫登楼,回望乡关去末由”。他想起自己的乡关,有孤独与凄凉,也有无奈与痛苦,而我回望乡关,当然也有些许惆怅,但更多的是憧憬、期盼与祝愿!
从岁月深处走来的乡关,承载着我少儿时代气息以及生命回响的乡关,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作者简介:王承英,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现专注于中华文化主题文献抢救保护、故土文化研究)
责编:黄煌
一审:黄煌
二审:周月桂
三审:杨又华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