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重庆 2024-09-17 20:16:30
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
这句话出自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的《幸福之路》一书。
著名美术评论家、云南艺术学院教授、云南省美协副主席汤海涛曾多次用这句话来形容云南美术。
位于长江上游的云南,是长江水源的重要涵养地和生态安全屏障。这里历史悠久、地域广阔,拥有26个民族和绮丽多姿的自然风貌。
“参差多态”的地理环境,使得云南的地域文化和艺术面貌呈现出多元的特征和包容的姿态,孕育出独特的云南美术景观。其中,云南绝版木刻版画是中国美术创作历程中一张闪亮的高原名片。
《拉祜风情》石破天惊
拿下云南美术史上首个全国美展金奖
今年6月,又到毕业季,云南普洱学院美术馆迎来一年一度的美术系学生毕业设计作品展。
作为普洱学院的精品课程、特色办学名片之一,绝版木刻作品备受关注,也为普洱的夏天增添了绚烂的艺术风情。
什么是绝版木刻?通俗地说,就是在版画的创作过程中,或黑底、或白底,层层叠印。下一版将上一版需要保留的色彩位置在木板上刻除,印制之后,再将这一版需要保留的色彩位置在木板上刻除……刻和印的过程即是渐进的“毁版”过程,画印完,版也自然销毁,无法逆转,画作由此成为“绝版”。
这样的印制方式,具有较强的表现力。而作品完成时原版已毁,作品也就成了绝版——正是绝版木刻技法的独具特色之处。
▲《染·拉祜风情之一》郑旭
绝版木刻的成名,源于一组名为《拉祜风情》的画作。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云南一批画家用独特的绝版木刻版画语言,刻画出云岭高原的明媚与绮丽,在全国美术大舞台上异军突起、一鸣惊人。
其中,郑旭是第一个将绝版木刻推向全国的人,也因此,后来有媒体将他称为“绝版木刻之父”。
1982年,从云南艺术学院版画系毕业的郑旭被分配到了家乡——思茅地区(今普洱市)澜沧县文化馆工作。当地的少数民族风情,为郑旭提供了深厚的创作资源。他探索着用刻刀与印油的交融,创作一批具有个性的绝版木刻作品。其中,《牧归》在云南省美术展览中获优秀奖、《红土》被贵州省美协收藏。
这是最早的绝版木刻作品参展并获奖和被收藏的纪录。
1984年,郑旭的绝版木刻组画《拉祜风情》,石破天惊般地一举拿下第六届全国美术作品展版画金奖——这也是云南美术史上的第一个全国美展金奖。
《拉祜风情》组画不仅体现了民族服饰独特的造型和艳丽的地域色彩,也传达出作者对拉祜族文化精神的深刻理解。郑旭以拙中带巧的刀法、对比强烈的色块,在绝版木刻艺术的探索中,走在了最前沿。
第六届全国美术作品展是一次重要的展览,是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之后举办的第一次大型展览,其规格之高、影响之大,至今让人印象深刻。《拉祜风情》的获奖,极大地激发了一批批美术青年的创作热情,对于绝版木刻的繁荣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绝版木刻屡获大奖
云南美术迎来高光时刻
走过第六届全国美术作品展的辉煌,在5年之后举行的第七届全国美展上,云南的绝版木刻再次大放异彩:魏启聪的《村寨》、贺昆的《秋歌·发白的土地》和王冬明的《秋千》,分别获得金奖、银奖和铜奖。
▲《秋千》王冬明
由此,云南绝版木刻成为继北大荒版画、江南水印木刻以及四川黑白木刻之后,又一个地域性风格鲜明、具有全国影响的版种。
▲《村寨》魏启聪
魏启聪的金奖作品《村寨》,将云南一处普通村寨的风景,放到绝版套色木刻的创作中,使观者在炽烈的色彩中感受到画家的激情。
在贺昆的银奖作品《秋歌·发白的土地》中,色彩叠加似有油画笔触之美,画面斑驳、厚重而浓艳。
“绝版木刻的方法一直都有画家尝试,只是没有像云南版画群体这样,当作课题来加以研究和实践。”接受记者采访时,汤海涛表示,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云南的这批艺术家进行了成功探索,确立了云南绝版木刻版画独特的视觉语言,“由此,云南绝版木刻也成为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美术发展的一个成功样本。”
▲《秋歌·发白的土地》贺昆
色彩运用的自由跳跃、刀刻技法的独特张力、民族符号的艺术呈现,是绝版木刻艺术魅力之所在。
汤海涛认为,这一时期的云南绝版木刻版画偏重审美形式上的探索,因为技法的加持,用浓重明艳的色彩表现民族风情,画面构成饱满,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
此外,云南地处偏远,“当时的人们因为《五朵金花》《阿诗玛》等电影对这个地方产生了无尽的想象,这一批地域特色鲜明的版画作品刚好填补了大众想象的空白。”
20世纪90年代,云南绝版木刻持续踏歌而行,收获众多荣誉,在全国大展中接连获奖。
1990年卢汝能的作品《捻线》获第十届全国版画展金奖;1996年,郝平的绝版木刻《古瓶系列·故鉴图》获第十三届全国版画展金奖。郝平不仅仅是云南绝版木刻技法探索的先行者(作品《碓声咚咚》),也是云南版画事业的推动者。他的创作视野已经跳出云南,其《古瓶系列》作品让传统与现代图式在古瓶器物的画面中展开,使瓶里瓶外都成为郝平的版画世界。
数据显示,1954年至1978年间,云南省参加全国性展览的版画作品仅40余件,画册收录31件;1979年至1999年间,云南参加全国性美展的版画作品近400件,画册收录158件。其中在全国和国际获奖的作品近100件。
毋庸置疑,20世纪八九十年代云南版画创造的辉煌,也是整个云南美术的高光时刻。
新生代迅速崛起
用深刻的思考为作品注入灵魂
进入新世纪,随着版画专业教育的发展,一批新生代艺术家迅速崛起。
在汤海涛看来,这一时期的艺术家,已经不再拘泥于审美形式,而是转向对表现内容的深入思考,他们孜孜以求,绝版木刻的形式语言和主题表现趋于多样,装饰和写实风格并重,一批有影响的作品出现。
2019年,在第十三届全国美展中,文山学院艺术学院教师毕海强的绝版木刻版画《乡村舞蹈》成功入选。
▲《乡村舞蹈》毕海强
《乡村舞蹈》以云南彝族撒尼人聚居的石林地区野外场地为背景,用叙事的方式具象表现。画面中,青年舞蹈节奏明快,粗犷豪放,形成欢腾激越的动态,充分体现了撒尼人的自信与幸福感。
青年艺术家冷光冕毕业于普洱学院美术系,他的绝版木刻作品《孔雀屏》同样入选了第十三届全国美展。画面中,天空的晚霞印在了水稻田里,远处的房屋也染上了余晖的颜色,颜色层次丰富且精致。
▲《孔雀屏》冷光冕
汤海涛认为,毕海强强调地域的色彩表现张力,通过写实的手法,开创了绝版木刻的表现领域;冷光冕对于色彩和线条的天生敏感,使得他的作品画面带有现当代的视觉因素,观者过目难忘。
2005年毕业于云南师范大学艺术学院版画专业的毛祥彦也是新生代版画家中的佼佼者。
“如果艺术创作仅停留在技术层面,而没有体现独特的思想感情,作品就没有生命,难以与观众产生共鸣。”在毛祥彦看来,艺术家要用深刻的思考、真挚的情感,为作品注入灵魂。他的版画作品《琢木郎印象·绣花鞋》,取材于云南大理的少数民族生活。作品朴素自然,生动唯美,在版画语言的运用方面,纯粹、成熟而稳重,色彩搭配精练、和谐。
▲《琢木郎印象·绣花鞋》毛祥彦
与传统的云南版画相比,毛祥彦的作品画面风格少了些狂野、多了些内敛,弃了些粗糙、多了些精致……
新生代版画家的迅速崛起,让绝版木刻有了可持续发展的更多可能性。
在美丽、丰饶、神奇的云南大地上,云南版画正续写着生机勃勃、繁花似锦的明天。其中的高原名片——云南绝版木刻,也必将刻印出更加生动、绚丽的未来。
责编:周秋红
一审:张笑
二审:唐能
三审:文凤雏
来源:新重庆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