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读岳州古镇”之二 : 聂市古镇与水结缘的过往

  岳阳日报   2024-09-22 13:48:44

“走读岳州古镇”之二

聂市古镇与水结缘的过往

□ 文/李冰洁 图/张诚高

“八百里洞庭,三百里黄盖湖”,一个湖因一个人而命名,一个地方因一件事而命名;原本是一场旷世之战的十三屯之一的屯,因英雄孙仲谋移驾至此,有了“接驾市”,即今天的聂市。

聂市步步根植深厚的底蕴,它经历了时间,走过了历史,承接了考验,成就了今天的聂市古镇。其辉煌的历程令人不得不怀着敬佩的心去观瞻她,领略她因水而生、与水纠缠的过往。

最早的下聂市

四百年前,三百里黄盖湖已足够大,而与之没有堤坝隔开的长江,滚滚东逝水更助添了湖的气势,那气势足以把它的源头之一的聂市河变得如此顺溜,不管黄盖湖怎么干,湖内依旧有水,聂市河依然有水,船足够在那里自由行驶,枯水季节,船行至聂市就不能继续往南了,这就叫刚刚好。聂市桥往源潭方向约一公里处的杨树湾,就是这个刚刚好的地方,拥有了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

在没有机电运输的慢时代,发达的水路,船就成了最好的交通工具,杨树湾这里的船春夏秋冬都可以通江达海,最繁忙的是到汉口、到洪湖的新堤。

在没有飞机汽车、只能靠船的时代,水路有船,就相当于现在的“高速公路”,杨树湾便成了交通发达之地,是内地人与外地交流水路运输的一个“中转站”。

聂市,地处长江中游南岸,降水充沛,气候温暖湿润,土壤多样而肥沃,山峦起伏,天然环境为茶叶的生长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有“千年茶乡”的美誉。隋唐时期,聂市的茶叶就随商人驼队,沿“丝绸之路”传入中亚。

发达的水上运输,天然的茶叶产地,吸引着中国历史“三大商帮”中的徽商,他们为了开辟新的商业路线,把目光投向了聂市,来到杨树湾,开辟茶场,制作茶砖。

徽商的到来,尤其是清康熙时期,聂市茶园进入全盛时期,有一万二千多亩,聂市的茶叶和茶砖便可以从聂市河起运,经黄盖湖,入长江,沿汉水,然后登陆,改骡马驮运北上。再经过两条路线分别到达张家口和内蒙古的归化(今呼和浩特)。再换驼队在荒原沙漠中跋涉一千多公里,到中俄边境口岸恰克图交易。俄商们再将茶砖贩运至遥远的莫斯科、圣彼得堡乃至欧洲各国。聂市的茶叶就这样开启了悠悠驼铃声的万里茶马古道。

聂市,茶马古道的南方起点之一,茶叶形成了规模宏大的产业。因为茶叶把世界连接起来了,各路茶商云集,依托长江便利的交通优势,边销茶源源不断运往北方。

聂市的杨树湾船来船往,多处码头一派繁华。这一切推动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地带的扩大。

杨树湾便是最早的聂市街,现在称呼的下聂市——聂市古街。

香花咀的热闹

杨树湾能在枯水时令商船进出自由,足见此处地势之低。物极必反,过于低的地势,紧靠长江势必面临洪水侵袭。若土地贫瘠,淹没不足以心疼,已富得流油的聂市古街不能容忍大水带来的灾难,加之人口扩张,搬离杨树湾成为必须。

人们慢慢往地势高的地方搬,位于现在聂市桥东南边200米处的香花咀,地势较高,离杨树湾又近,一般时候,船只可到达这里。香花咀便热闹起来。

干旱和枯水季节船只到不了香花咀,独轮车也称鸡公车便充当了运输先锋,轻便灵活的车身,无论泥泞狭窄的小道,或平坦宽阔的大道,都畅通无阻。

鸡公车,形状像鸡,行进时发出叽咕叽咕声,唤来更大的茶叶贸易,忙着生产茶砖的人更多了。当地百姓的茶叶都送往这里,大量的茶叶被做成茶砖,茶叶、茶砖被前来的外商订下合同,再通过水路运走。

来来往往的人,肩挑手提的茶叶;码得像高山一样的茶叶被工人挑拣,被送往茶砖作坊;作坊里穿梭的工人,人声、机械声嘈杂鼎沸;外商的奔走各家看货,外商与当地和周边种茶人的讨价还价;更不用说进出码头的货物上上下下,以及其他行业的喧嚣。可以说,小小的香花咀沸腾了——因为茶叶。

没有了水患之忧的人们,他们的心开始安定下来,匆忙的脚步也舒缓下来,他们想到开店铺做生意,铁匠铺、篾匠铺等如花朵般散落在香花咀。

值得一提的是,此时聂市的茶叶已经世界闻名,而它只忙在香花咀,忙在悠悠的茶马古道上,以最原始的商人与种植户间一对一地忙着。也许珍贵的事物要在天时地利人和都具备的条件下才出现,因此,聂市的第一家茶行,才开设在香花咀。

有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如同春风唤醒大地,茶行如同春花般绽放。这时候,人们才发现已无地可扩,香花咀背后有山,其他三边有水,当时搬离杨树湾来到这里,谁也没料到,香花咀的发展就此止步了。

上聂市的由来

此时的聂市被称为天然的“茶园”,加之茶行模式的初建,前来经商的趋之若鹜。徽商在增加,“三大商帮”的晋商也来了。香花咀容纳不了,对岸即现在的老街便成了不二之选。虽然老街的地势也不太高,相对杨树湾还是好些,新来者都把目光投向了这里。到了同治初年(1862年),老街已有茶庄十七家,其中有广东、江西的客商,还有三家晋商。现在聂市有名的“永巨茶业”的前身“永巨茶坊”就始建于同治四年,已有159年历史。后来,单晋商开办的茶行已有三十七家。

地方的辉煌,其建筑可作代表,相关资料记载:“前店后宅”式的商号、店铺鳞次栉比,全为马头、金山高耸的封火墙,青砖碧檐,条石奠基,厅堂方砖铺地,居室木板镶就,三进、五进不等。徽州“三雕(木雕、石雕、砖雕)”被广泛应用于门窗、屏风之上,花鸟虫鱼、历史人物活灵活现。主街道及八条巷道全由青石板铺就,先后修建了十一座码头、两座外国教堂、一座江西会馆、一座石牌坊,《巴陵窃贼》《宁乡四髯》等影视剧中的古镇古街皆取景于此。

一条有背景的聂市河,一个雄厚的茶叶产业,一公里多长五米来宽的老街,迎接和居住着五湖四海之人。茶农、茶商、茶行、茶坊、铁匠铺、篾匠铺、杂货铺、饭铺、旅社、鞋厂、线厂、农具厂等,还有各种生活用品店、小吃店,以及各种流动摊贩等——到处人头攒动,成就了老街“小汉口”之盛名。

一个地方的发展,有外界力量的渗入,本地乡民的地方精神也是不可或缺的。

聂市老街方志盛商号创始人方西甫,为富一方,他和儿子为造福桑梓,担当起社会责任和民族大义。

1925年,他们带头集资,领着乡绅和街民,从汉阳买来钢轨、钢梁、钢板等坚实的材料,建起了九如桥(今聂市桥)。九如桥为大铁板铺成的大桥,结实牢靠,载得起重物,桥长110米、宽3米,两旁有铁栏杆,板车、独轮车都能自如通过。之后,又牵头整修了河东二逢桥、新显庵桥、朱贝桥。同治八年九月,聂市大旱,庄稼歉收,为救济饥民,他们在老街施粥十日。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占领聂市,方家人因义正词严拒绝当维持会长,被关进监狱,后被折磨致死。这也成就了古街上的一段佳话。

1958年,围垦黄盖湖时筑了堤坝,让长江径直向东,把黄盖湖隔离出来,建立黄盖湖农场,从此水有了节制,人们更是开始沿着聂市河一路发展,香花咀那边的客商陆续搬离至老街。

老街又叫上聂市,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分上中下街,南边靠近长安的叫上街,北边接近聂市桥的是下街。

此时老街的另一番别样景致,可从某一个场面探得。

一涨水,老街驳岸摆满大大小小的船,极为壮观。驳岸上,吊脚楼伸出水面近两米,一字排开,颇有古风之味,犹如凤凰古城的味道。

水大时,把吊脚楼上留的口子盖板掀开,用绳子吊着水桶即可取水。可惜1967年的特大洪水,把吊脚楼全部毁坏。但它留下永久的谈资,见证了一个时间点的丰茂。

上世纪70年代初,长安到聂市,聂市到源潭,到乘风、江南的公路修起后,机动车逐渐增多,水路运输慢慢淡出人们的生活,聂市老街上的人员也逐步减少,店铺关闭的增多了,只有一些小的糖果食品店和一家生资店。后来,这几家店也相继关张了。

经过古街(下聂市)——香花咀——现在的老街(上聂市)三个时期的发展,聂市成了古镇。现存的老街,为区别于新街,人们习惯称之为聂市古镇老街。

聂市古镇因水而生,有着深厚底蕴,愿今天的聂市镇人,根植蓬勃奋发的精神,开拓创新,让老街发出新的稀音,唱出时代音符,带着它与时俱进一起腾飞。


责编:王相辉

一审:周磊

二审:徐典波

三审:刘永涛

来源:岳阳日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