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学习头条 | 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贡献力量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4-09-24 11:01:56

中共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搭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平台,全面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各领域创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这是党中央立足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律作出的重大部署,是党中央赋予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重大创新使命。近年来,全省围绕创新哲学社会科学科研组织、人才培养和评价激励展开积极探索,形成蓬勃发展良好局面。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大力支持下,从2022年开始,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率先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在实施过程中始终突出政治引领、聚焦湖南发展、优化体制机制、激发创新活力,推出了一批重大成果,推动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繁荣发展。

以建设马克思主义坚强阵地为牵引,确保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正确方向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灵魂,是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哲学社会科学创新是有方向的、有立场的、有原则的,必须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指引,持续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研究,强化党的创新理论武装。省社科院(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坚持把学习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实施创新工程的首要政治任务、理论任务、学术任务,推动了党的创新理论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实践证明,守正才不会迷失方向。只有始终站稳马克思主义根本立场,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健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机制,才能确保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把全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建设成为马克思主义坚强阵地。

以有组织的科研为牵引,推进科研体制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项极其繁重的任务,要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各方面力量协同推进。进入全面深化改革新阶段,无论是攻克国家急需的重大决策课题,实施国家重大发展战略,还是推动社科领域“卡脖子”问题攻关,破解交叉领域政策难题等,都必须依靠有效组织有力协调来完成。近年来,省社科院(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不断强化有组织科研,构建了供需紧密对接、研究快速反应、集体攻关协作、成果系统集成的运行机制。实践证明,加强有组织科研才能有效汇聚智慧、整合资源、激发动能。只有推动科研目标从“泛化松散”到“问题聚焦”、科研主体从“一方主导”到“多方协同”、科研组织从“单打独斗”到“整体推进”、科研内容从“单一领域”到“多维立体”的转变,才能实现全体系解决问题能力的整体跃升。

以“高”“新”社科机构建设为牵引,推进科研平台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搭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平台”。科研平台创新是实现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的基础条件,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重要支撑,是当代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必然要求。近年来,省社科院(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着力构建学科协作平台、文科实验室平台、理论成果传播平台、开放合作平台。实践证明,高质量科研平台是聚焦大问题、搭建大团队、形成大成果的“新基建”。推进科研平台创新,必须紧扣时代发展需要,围绕构建开源开放的管理模式、兼容并蓄的聚才方法、集成贯通的传播矩阵,形成人才、智慧、资源“大蓄水池”,不断抬升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平台能级,持续提升研究成果的“能量密度”。

以跨学科交叉研究为牵引,推进科研方法与手段创新

学科交叉与跨界融合是知识经济时代科学知识生产方式转变的显著特征和必然要求。对基础学科而言,跨学科研究是打破学科边界,融合各学科知识,推动形成新的学术增长点、方法创新点、学科建设点的重要路径。对智库研究而言,经济社会发展面临问题的应对,往往需要综合运用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领域思想方法与技术工具。近年来,省社科院(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动求变、积极作为,统筹单位内外各学科研究力量开展开放式、系统化、穿透性研究。聚焦“文化和科技融合”“计算社会科学”等前沿交叉专业领域,注重用实证调研找准问题、用数据案例描述现象、用科学工具分析原因、用模型框架解释变化、用管用方案支招解困。实践证明,学科交叉与跨界融合是知识经济时代科学知识生产方式转变的显著特征和必然要求。开展跨学科交叉研究,是决定哲学社会科学未来持续发展的关键胜负手。必须以跨学科交叉研究方法运用为牵引,推进科研方法与手段创新,形成面向未来发展需求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不断壮大我省哲学社会科学新质科研力。

以精品成果导向为牵引,推进高质量成果创新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是新时代的硬道理。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而言,树立精品成果结果导向,推动高质量成果创新产出,同样也是首要任务和硬道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努力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就是要积极打造适应新时代蓬勃发展要求的学术精品。近年来,省社科院(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原创性、时代性、系统性科研成果不断涌现,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湘学、阐释学、应用经济、区域经济、文化和科技融合等优长领域,权威期刊、CSSCI期刊刊文量跃升至全国地方社科院系统前列,连续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立项和国家出版基金资助,国家社科基金立项数居全国地方社科院系统第一方阵;智库五年期绩效考核位列全省第一,首位智库地位进一步巩固。实践证明,成果质量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生命线。只有始终坚持高质效研究标准,不断强化质量和品牌意识,以做有思想的研究、有专业底蕴的研究、垂直领域的研究为根本导向,才能持续推出深沉厚实、深刻洞见、深远影响的研究成果,以社科之智贡献社科之为。

以激发科研人才活力为牵引,推进用人激励制度创新

体制顺、机制活,则人才聚、事业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人才是第一资源,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必须从人抓起、久久为功,通过构建种类齐全、梯队衔接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体系,推动哲学社会科学不断攀高、行稳致远。近年来,省社科院(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着眼跨学科研究迫切需求,加大数学、统计学、计算社会科学等复合型人才引进力度,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在优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上聚焦发力,完善人才管理机制,创新人才评价体系,强化人才激励机制,激活了人才的“一池春水”。干部职工队伍精神面貌更加昂扬、能力素质持续提升,涌现了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等一大批高精尖人才,形成领军人才为龙头、高端人才为重点、青年人才为骨干的创新人才群。实践证明,人才活力来自体制机制创新。只有大力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牢牢把握人性化管理导向,在服务保障上办实事、暖人心、做好事、解难事,信任人才、尊重人才、善待人才,才能不断提升人才的获得感与职业尊荣感,营造良好发展与创新环境。

责编:曹茜茜

一审:曹茜茜

二审:奉清清

三审:王礼生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